玉河岸边的肃亲王府 三百年间沧桑巨变

肃亲王府遗迹

从天安门广场沿中国历史博物馆东行约五百米,有一条连接东长安街和前门东大街的街道,名曰正义路。路的正中,绿树荫浓,花草繁茂,相隔不远,就有一座雕塑并设有椅凳,供人休息。清幽的景色,与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东长安街和前门东大街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这里经过的人们,已很少知道这里曾是北京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玉河故道的一段了。

玉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代。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修建北京城,才将玉河的一部分圈入皇城和大内(紫禁城)。从承天门(今天安门)至大明门(今毛主席纪念堂所在地)通道的两侧,兴建了中央各部的衙署。从东长安街至前门东大街这段玉河的两岸,也随之兴盛起来。承天门前通道以东,玉河以西有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翰林院。玉河以东,则有詹事府和一些贵戚官僚的宅第。这段玉河上,横跨三座石桥:在东城根的叫南玉河桥,在东江米巷的叫中玉河桥,在东长安街的叫北玉河桥。玉河两岸,广植柳树,丝丝柔条,垂荫水面。玉河新柳,成了诗人们歌咏的一个内容。

清王朝建立后,沿袭了明代的制度,不仅中央的机构大体与明代相同,它们的衙署也大都一仍其旧。只是清代的王府不像明代那样集中在一个地区。玉河两岸,先后出现了一些王府。被称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肃亲王府,就是当时北京众多王府中最著名的一座。

多尔衮像

第一代肃亲王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为人“英毅,多智略”,“容貌不凡,颇有弓马之才”。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就崭露头角,因功封贝勒。天聪六年(1632年)六月,晋封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和硕肃亲王。但是,豪格的生活道路十分坎坷。同年八月,因党庇岳托,被革去亲王爵,降为多罗贝勒。崇德四年(1639年)九月,因“屡拔城池,克敌建功”复封肃亲王。崇德五年(1640年)六月,豪格与多尔衮奉命攻取锦州,他们违背了皇太极“由远渐近,围逼锦州以困之”的部署,擅自离城三十里驻营,任意田猎行乐,又私遣每牛录甲兵还家一次。 皇太极知道后,大为震怒。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豪格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豪格在著名的松锦之战中大败明军,复封和硕肃亲王。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暴逝,“诸王兄弟,争相为乱,窥伺神器。”在皇位争夺战中,豪格与叔父多尔衮势均力敌,双方的拥立者相持不下,大有兵戎相见之势。后来,双方达成协议:由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辅政。清统治集团避免了分裂,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加深了。顺治元年(1644年) 四月,原来支持豪格的正蓝旗固山额真河洛会讦告豪格语侵多尔衮“图谋不轨”。多尔衮乘机进行打击,夺豪格所属七牛录人员,罚银五千两,废为庶人。十月,清统治者定都北京,大封诸王,复豪格肃亲王爵。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授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率兵马前往四川镇压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凯旋回京。三月,多尔衮就罗织罪名,将豪格削爵幽禁。不久,死于狱中。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政局发生了变化。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福临亲政,豪格的沉冤得以昭雪,复封和硕肃亲王,赐谥曰武。他的第三子富绶袭爵,改封显亲王。其后,丹臻、衍潢、蕴著相继承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号为肃亲王,世袭罔替。

崇德元年(1636年) ,皇太极设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共九等爵位以封宗室的时候,对亲王的府第就作了明确的规定:“正屋一座, 厢房二座,台基高十尺。内门一重,在台基之外。均绿瓦,门柱朱髹。大门一重,两层楼一座,及其余房屋,均于平地建造。楼、大门用筒瓦,余屋用板瓦。”但是,当时清统治者正忙于战争,这些规定,不可能实现。进入北京之后,满洲贵族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府第,有的人甚至置定制于不顾,随心所欲。清统治者不得不宣布:“王府营建, 悉遵定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者,皆治以罪。”顺治四年(1647年), 郑亲王济尔哈朗建造王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铜狮龟鹤,被罚银二千两。但是,崇德年间的规定,已不能满足满洲贵族们的要求,顺治九年(1652年)对亲王王府的规制作了修改:“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周围墙。正门广五间,后门三。正殿广七间,前墀周围石栏。左右翼楼各广九间,后殿广五间。寝室二重,各广五间。后楼一重,上下各广七间。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正门、殿、寝,均绿色琉璃瓦。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筒瓦。正殿上安螭吻,压脊仙人以次凡七种,余屋用五种。凡有正屋、正楼门柱,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梁栋贴金,绘画五爪云龙及各色花草。”“凡旁庑楼屋,均丹楹朱户,其府库仓廪厨厩及衹候各执事房屋,随宜建置于左右,门柱黑油,屋均板瓦。”从此以后,亲王的王府就按照这样的规制兴建了。不过,这里讲的,只是王府中路及其左右两旁的建筑,并不包括花园部分。清代北京的王府,其富丽堂皇是仅次于皇宫的。

肃亲王府在玉河东岸兴建,大约是在顺治八年(1651年)富绶承袭爵位,改封显亲王之时。顺治十四年(1657年),豪格的第四子猛峨被封为温郡王,在理藩院大街(今东长安街以北)兴建府第。两座王府,南北相望。人们称肃亲王府为前府,温郡王府为后府。

时任英国公使的额尔金

自从豪格的沉冤得到昭雪之后,他的子孙凭藉他的余荫,过了两百多年的安富尊荣的生活。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肃亲王府也一天天地走下坡路。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咸丰皇帝弃城而走,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指派他的弟弟恭亲王奕䜣与侵略者进行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各国公使常驻北京。英国公使额尔金向清政府提出要把怡亲王府作为“将来驻京之馆”并在府内隙地自盖房屋。怡亲王府,原在帅府胡同,雍正十二年(1734年) ,舍为贤良寺,迁朝阳门内北小街,此时被英军占用。奕䜣等认为,额尔金等现在暂时居住怡王府,“已属不成事体”,如果任其久占并添盖房屋,“更非所宜”,再三婉言谢绝。额尔金又提出要住肃王府,议按年交付租银。奕䜣又派恒祺等进行解释:“各王府皆系赐宅,未便照民间房屋擅行给付议租。”后来,额尔金照会清政府,指称要住玉河西岸的梁公府,议每年租价银一千两,久暂任便。又称:“该府修理工程,须扣租价银二千两为兴工之款。”这座府第,原是康熙第七子淳亲王允祐的王府。允祐死后,子孙递降,以镇国公世袭,这时奕梁袭爵,故称梁公府。在额尔金的要挟下,奕䜣只好同意。接着,法国公使美里登又向清政府提出,欲指定肃亲王府作为驻京使馆。因为“究属有关体制”,奕䜣没有接受英国的要求,法国的要求也同样不能接受。奕䜣派崇厚、崇纶前往交涉,美里登要求另给与英国相等者一所,奕䜣等连日筹商,将东江米巷原为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王府,现系辅国公纯堪的府第给了法国。该府修理工程的经费,也按照英国租住奕梁府第的办法,在法国每年租价银一千两内扣除。继英、法之后,俄、美、德、比、西、意、奥、日、荷等国使馆在肃亲王府的东、南、西三面先后建立,东江米巷也改名为东交民巷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三月,义和团运动在直隶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西裱褙胡同的于谦祠内,出现了第一个义和团坛口。五月十五日(6 月11日),义和团大规模地进入北京。以保卫使馆为名强行进入北京的侵略军,在各国使馆官员的指挥下,在北京街头肆意抓捕、驱赶、枪杀甚至炮击义和团及中国居民。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更加激烈。最后,慈禧决定对外宣战。北京形势日益紧张,教士和教民惶惶不安,纷纷逃往东交民巷,乞求使馆保护。到五月二十四日(6月20日),肃王府前已有教民两千余人。京师大学教习秀耀春牧师恳求肃亲王善耆打开宫门,让教民“入而安息”,善耆同意教民在头门、二门及银安殿(正殿)随便居止,惟不准进入内宫门。不一会儿,善耆得知将要围攻使馆,便和他的母亲、妻子从后门出走,于是,整个肃王府就成为教民的避难所了。

在这场战乱中,北京前门内自棋盘街以东,崇文门内大街以西,除去几道衙署并府第,几乎烧得十不存一。翰林院衙门被烧成白地,肃王府亦烧去一大半,府中的宝藏被抢劫一空。时人有诗叹曰:“巍巍肃邸富收藏,劫火销为瓦砾场。骨董图书尽抛却,窖金千万剩空坑。”这位作者,在诗旁还加了一条小注:“肃亲王府邻近英国使馆,珍藏金石书画古帙,为都下首屈一指,富声甲诸皇族,今为洋兵所占,付之一炬。”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庆亲王奕劻

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董福祥撤使馆之围,出彰义门,纵兵大掠。次日清晨,慈禧率光绪、皇后、瑾妃、大阿哥溥隽以及肃亲王善耆等少数王公大臣,在二千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指派奕劻、李鸿章与侵略军进行谈判。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根据这一规定,侵略者送来界图:“北至皇城根、霞公府,南至城根,东至崇文门大街,西至棋盘街,将东长安门及各项衙署尽行划去。”李鸿章等再三恳求,侵略者才答应保留最西侧的宗人府和吏、户、礼三部衙署,其他地方,全部划入使馆区。肃亲王府被日、意两国占用,成为日、意两国使馆和日本兵营。一代名王的府第,在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02年1月7日),慈禧一行由西安回到北京。肃亲王善耆因府第已被占用,迁往东四牌楼船板胡同。这里有一大宅,房约二百间,原是道光末年大学士兼四川总督宝兴的住宅,后售与奉天东边道奭良(字召南)。义和团运动中,荣禄的住宅遭到焚掠, 奭良将此宅献给荣禄,荣禄又将它转赠善耆(有人说是售给)。善耆迁入以后,对部分房屋进行改建。建起了二层楼房,安装了发电设备和自来水。还建造了一幢法国式的客厅,里面放着管风琴,天花板上悬挂着枝形吊灯。院内有喷水池。这时的肃亲王府,不再是旧时的王府规制,其中的一部分,已是当时罕见的洋式建筑了。

末代肃亲王善耆

善耆,是豪格的第九世孙。光绪十二年( 1886年) 封二等镇国将军。二十四年(1893年)袭封肃亲王。三十三年(1907年)任民政部尚书。三十四年(1908年) 兼宗人府宗正。宣统元年(1909年) ,清廷重整海军,命善耆、载泽、铁良、萨镇冰等负责筹划,奕劻总司稽查。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成立“责任内阁”,善耆任民政大臣。但是,善耆野心勃勃,一心想当第一任内阁总理,摄政王载沣甚为不满,设法把他排斥于陆、海军领导之外。六月,将善耆调离民政部,改任理藩院大臣。九月,取消“责任内阁”,罢善耆国务大臣、理藩院大臣之职,成了一名无职无权的闲散王爷。

辛亥革命时期,善耆与良弼、溥伟、铁良等组织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阻止袁世凯与革命政府议和。后因良弼被炸死,袁世凯又策动段祺瑞等通电全国,赞成共和,清帝被迫退位,宗社党随之瓦解。民国成立后,善耆蓄意复辟,索性投靠日本帝国主义。1912年2月2日,善耆打扮成商人模样,由身穿中国便服的日本驻北京的高山公通陆军大佐陪送,从北京坐火车到秦皇岛,然后由山海关坐船到了旅顺,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1916年,善耆出卖东北三省的利权以换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编练“勤王军”,图谋复辟。1922年,善耆患糖尿病,死于旅顺,归葬北京。

· end ·

致谢和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