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武威,之二
武威,即凉州,鸠摩罗什寺始建于东晋南北朝,东晋太元八年,大将军吕光为安顿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的身心,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的寺院,建好后命名为鸠摩罗什寺,是大师初入内陆安身弘法演教之处,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寺内雄立的罗什寺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建,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颗三藏法师舌舍利子。
鸠摩罗什大师(公元344-413),简称罗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父亲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弃宰相之位周游列国学道,到龟兹后,与龟兹王之妹耆婆结合生罗什,鸠摩罗什大师之名又译为鸠摩罗耆婆,是父母之名的结合。
大师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年跟随母亲一同出家,九岁便能登坛讲经,名闻西域,是名副其实的神童。自9岁起大师随母亲一同周游游学,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文,又对汉文非常娴熟,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尤善般若(读音波若),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
鸠摩罗什大师生前名声远播,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东晋太元六年,大将军吕光灭龟兹,俘获大师,遂至凉州,兴建鸠摩罗什寺,以为大师安身弘法之处。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4年),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鸠摩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16-17年,其间为宏扬佛法做过不懈努力,因而,凉州人民公认大师为汉传佛教奠基人。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皇帝伐凉,又迎鸠摩罗什至长安,于圭峰下逍遥园中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堂寺(西安),鸠摩罗什率众在此译经。据记载,助鸠摩罗什译经的名僧有八百余人,远近而至求学的僧人三千之众。此后十余年,大师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间,共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一生总计翻译经律论传74部、38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首楞严三昧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十住毗婆沙论》等论,以及《十诵律》等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
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大师圆寂于草堂古刹(西安草堂寺)。三藏大师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曾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了,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公元413年,大师圆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持佛心法印之明证!大师圆寂时叮嘱弟子,要将火焚之后的舌舍利运往凉州鸠摩罗什寺供奉,舌舍利至今尤存,是世界上唯一一颗三藏法师舌舍利子,见证了大师不世之伟大成就。
当时“译场”的组织极为庞大,译经的程序共分为十部,每部各有主持人以司专责,其十部分述如下:(一)译主,译场主持人,译主必须精通华、梵文字,并须教理娴熟,戒行卓荦为众所钦服方可,工作时译主坐在译场中间正面;(二)证义,坐在译主左边,与译主评量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何不同,以便酌量修正;(三)证文,坐在译主的右边,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其原文有否差误;(四)书字,根据梵文原文,写成中文,但仍是梵音;(五)笔受,翻梵音为中国的语言,如梵文称“纥里那野”,书字只写“纥里那野”四字,而笔受则翻成中国的“心”字;(六)缀文,根据中国文法疏通文字,如笔受写“照见五蕴彼自性空”,缀文即需改成“照见五蕴皆空”;(七)参译,一方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一方面再由译文回证原文,反证二者是否完全相合;(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梵文比较重复,在不影响原文的条件下,刊削冗长或重复的字句;(九)润文,有时润文与刊定是二人合作,或只设一人,刊定是删削,润文是增益;(十)梵呗,用高声念经的调子把新译的经朗诵一遍,以验其是否顺口顺耳。除此十部以外,仍有若干不限人数的僧众来听译主讲说新译的经,如有疑难,可随时发问讨论。而朝廷为郑重此项事业,还要派钦命大臣作监护大使,有时在开始译经的第一天,皇帝还亲自到译场担在“笔受”的工作。
可以说,印度佛教最主要最重要的经典,鸠摩罗什都通过翻译把它们介绍到了中国,对中国的佛教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鸠摩罗什大师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被誉为“译经泰斗”,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鸠摩罗什大师一生传教留下的遗迹包括: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是鸠摩罗什一生的起点;敦煌白马塔,大将军吕光攻破龟兹后,请罗什大师东归传经,行至敦煌时,所骑白马七天七夜未进食水,于敦煌去世,当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马于城下,修塔以纪念,取名“白马塔”;凉州鸠摩罗什寺,位于武威市,罗什大师居于此地16-17年,圆寂后舌舍利供奉于此;西安草堂寺,罗什大师在此宏扬佛法,主持译经,并圆寂于此。
鸠摩罗什寺地处凉州武威,虽然凉州此地历经战乱,但鸠摩罗什大师声名远播,历代君主均对其礼敬有加,鸠摩罗什寺在历代盛世都经过修建翻新,香火兴盛,直到中华民国,武威发生7.7级大地震,凉州城许多名胜古迹被毁坏殆尽,罗什寺亦未幸免,被毁为瓦砾之地,只有罗什寺塔残存半截。1934年,国民政府在原址重建罗什寺塔,使历史古迹得以保存。1938年,罗什寺宅地被武威第四中学占用,残存佛像被拆除。1956年,武威并入张掖,政府将公、检、法迁到罗什寺旧址,看守所设于罗什塔下,寺院旧址成为公、检、法的办公场所,残存殿堂改建成办公室。改革开放后,鸠摩罗什寺受到海内外各方人士的关注。1995年开始,国内外各种佛教组织慕名前来参观考察武威鸠摩罗什寺。1998年4月,中国佛学院组织“丝绸之路考察朝拜团”,全国各地34名法师来到武威朝拜鸠摩罗什寺,重建罗什寺已势在必行。同年,武威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复鸠摩罗什寺,并成立筹建处,在修建过程中同步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2000年,正式开始动工修建,修建中的鸠摩罗什寺是凉州区佛教界规模最大的寺院。2013年,武威千年古刹鸠摩罗什寺举行了舌舍利塔的修复开光仪式,这是距今1600多年的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的第五次大规模修缮,其修缮费用全部来自于中国内陆、泰国、印度等海内外信徒的捐助。
古语有言“厚德载物”,鸠摩罗什大师一生功德无量,为后世之福。
下篇为大家介绍天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