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最念老家小米香

最念老家小米香

王春雨

有故乡的地方,就有思念;有思念的地方,就有乡愁。而乡愁不只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它是踏遍万水千山也要认祖归宗的情,即便沧海桑田也要刻骨铭心的爱。在这枚乡愁里有惆怅、牵挂,有浓浓的乡土味和重重的烟火气,还有挥之不去牵肠挂肚的柴米油盐的美味。

一场大病之后的父亲,突然告诉我说要寻找老家的亲人。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无亲无故就是一个孤儿。老家应该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克旗热水。父亲是不是病糊涂了?听父亲讲述了一段故事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的老家不在克旗,而是离赤峰市很近的喀喇沁旗的乃林沟村。当年爷爷为了不被土匪抓到,便带着奶奶顺着沟塘子逃出去,背井离乡一路逃荒要饭来到了克旗。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坎坷,最后生生饿死了两个姑姑,才保住了父亲的一条命。爷爷在临死的时候留下遗愿,让父亲在有生之年一定回老家看看,找找比爷爷小几岁的弟弟和妹妹还在不在。没想到一晃七十年过去了,父亲没有完成的心愿落在了我的肩上。

于是我便带着两辈人的心愿,踏上寻亲之旅。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亦或是信息的发达,让我在最短时间,不费力的便找到了父亲的亲人。只是遗憾,爷爷要找的弟弟妹妹早已不在人世。只有小爷爷家的儿女们还都生活在乃林沟村。一晃距寻亲已经有六年的光景了,现在相互走动的只有二叔和二姑。

就是这次的重逢,让我再一次闻到了久别的米香。那是一个很偏僻土地贫瘠的地方,全部都是山坡地,基本都是望天收。农作物也都是以抗旱为主的谷子和玉米。据说过去穷的只有高粱和土豆可以糊口,后来才种植了玉米和谷子。记得第一次找到亲人的时候,善良朴实的二姑给我做的就是小米包饭,特别好吃。将宽大的白菜叶铺展,然后抹上自制的大黄酱,再放上土豆丝,最后把小米饭往上一倒,卷成卷,放到嘴里一口咬下去,简直香到了骨子里。吃着包饭,望着热情的二姑,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啪往下掉。活到五十岁才体会到叫姑姑、叔叔的滋味,是那样的亲切和温暖。原来老家的米香竟有如此的深情和厚爱!

除了做二米饭、小米饭、包饭,老家人最喜欢做的就是糟米咯咯豆。有一次去二姑家,就是二姑亲手为我们做的糟米咯咯豆。又滑又嫩,又酸又香,吃起来特别筋道。再打上一盆韭菜鸡蛋卤子,简直是人间美味。做咯咯豆是要提前用水把小米泡七天,待出了酸味之后,晾干再用机器加工成面粉,然后就可以做糟米咯咯豆了。其实,无论谁的乡愁都有一份挥之不去的念想。也总有一种味道藕断丝连地牵绊着一颗远走他乡的心。那是让爷爷记了一辈子的酸味!

小的时候家里的主食除了玉米面就是小米。而我总是被大米诱惑的忘记了小米的那份纯香与质朴。那时候的小米多产于克旗土城子,也是当地最好吃的小米。我们经常捞小米干饭吃,简单省事。锅里加水把淘好的小米下锅烧开,父亲说“小米扑了翅再捞,捞早了生芯子,捞晚了成粥了。”扑了翅?这火候可不好掌握。父亲随时从锅里捞几个饭粒用手捻捻,有点芯时就赶紧用笊篱捞,把米捞到篦子上,把米汤舀到盆里。这时烧火一定要少添柴火,锅底温热,捞好的米饭倒到锅里用筷子抚平,盖上锅盖焖一会,这样一锅香气四溢的小米饭就做好了。还有脆生生的锅巴,嘴里反复嚼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小时候只知道小米是金黄的,比沙子粒大一点,是用来焖米饭、熬粥的粮食。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成熟的颗粒叫谷子,通过机器脱皮加工出来后才叫小米。秋天,大地变的一片深黄,那是谷子熟了,深黄色的谷穗低着头,羞涩地躲在绿黄色的谷叶中,是那样地谦逊文静,一穗穗挨着、挤着、搂着、抱着……当秋天的夕阳照在那沉甸甸的谷子上时,你会发现它和金子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像谷穗一样既要懂得仰头的高贵,也要明白弯腰的智慧。小米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广博,从耕作方式到栽培技术、从宗庙祭祀到民间风俗、从诗歌咏颂到各种寓意,是承载中华文明长久发展的重要基因,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普世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米也渐渐地脱离了我们的灶台。没想到再次端起那碗米粥,竟是来自老家人的那份团聚的温情。父亲常念叨说“奶奶做的糟米咯咯豆最好吃,每次做全村的人都来吃,到最后连碗汤都不剩下”可见奶奶的做的咯咯豆有多好吃。父亲老了,老的像个孩子,却依然记得奶奶做的那碗咯咯豆。那是母爱的味道,是一种最绵长又温暖的记忆。

一生日的我身体特别虚弱,是母亲用小米汤一口一口喂养,才把我从死神的边缘夺了回来。伟大的母爱总是让生命出现奇迹。这几年我每次回老家探亲,父亲都不忘叮嘱我,装一袋小米回来。二叔给的小米,是纯天然没放化肥的绿色食品。既有古老的米香,又有老家泥土的芬芳。那是父亲最后的念想吧!从此小米在我的餐桌上成了最美的家常便饭,也成了父亲风烛残年的陪伴。手捧一碗金黄的小米饭,我总想忆一忆祖父苦难岁月的生离死别,念一念父亲孤单无助的艰难人生,想一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小米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我和父亲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那枚乡愁!

无论从前还是现在,小米一直都在五谷的舞台上演绎着它与众不同的人生。它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在烟火中活色生香。祖辈用它度日,爷爷用它救命,父亲用它回忆,而我用它是对亲情的那份贪恋,更是一种痴缠的故乡情结!

(0)

相关推荐

  • 遍地乡愁

    [作者档案]张军,笔名高原风,出生于1968年12月,正宁人,现居湖北.自学考试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诗词><诗潮><华夏散文 ...

  • 散文||儿子的乡愁

    儿子的乡愁 每逢假期,我都会领着孩子回老家,老家离得不远,自驾也就三个小时的车程.打算回老家的前几天,孩子就开始迫不及待了,小脑瓜里开始搜索给爷爷奶奶弟弟们的礼物,他定义中的礼物是实用性的,有次直接拿 ...

  • 九龙江畔,没有乡愁的人

    收录于话题 远处的鞭炮声 点缀着节日的宁静 孩子们已渐入梦乡 从日间极其热闹的所在 到此刻昏黄的灯下 不少人会涌起一丝淡淡乡情 其实,所谓故乡 只不过是祖先流浪后的最后一站罢了 全文共 1914 字, ...

  • 乡味----一碗豆沫

      虽然那只是一碗豆沫,却令我眼含热泪,因为那不仅仅是一碗豆沫,那是解不开的乡愁,那是我和父亲两代人思故乡念亲人的心结.    我常年在异乡漂泊,一直很想吃到80年代在老街文化宫门口的一碗豆沫.202 ...

  • 接父母进城享福,成了一个梦想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海风讲故事(ID:haishangfeng2016) 二十岁那年,我从一所农村高中考到了上海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上海:三十岁那年,我做了父亲,为了我那年幼的女儿,年迈的 ...

  • 散文||春夜念故人

    春夜念故人 天空是灰的,晦暗的乌云像盖子一样罩在头顶,我一直跑,一直跑,你就在前面对我笑,雨点噼啪砸下来--梦戛然而醒.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频繁出现在梦里的人,是你的身体感觉到了你的思念,替你 ...

  • 北方散文||张海峰:麻子几时香

    麻子几时香 文/张海峰 一 白麻,曾经在我的家乡盛极一时. 那时候,乡亲们不论种什么都是一阵风,去年种玉米收成好效益高,今年就种玉米,满地的玉米:有种菜卖出好价钱的,人们又跟着种菜,遍地的韭菜菠菜大白 ...

  • 散文| 永远的豆片香

    全文共2955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作者:张国印 编辑:杨晓健 豆片是美食.时值今日食品丰富,人们味蕾刁钻且迟钝,已经很难品出任何香味的时候,家乡人不论老少仍视其为佳肴. 豆片即可代食 ...

  • 【三江散文诗刊】文/寂香 诵/尹长伟 ‖《回眸,2017》/《听花开的声音》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 江 文学 散文诗刊第109期 陪伴您每一天 文/寂香 诵/尹长伟 编/紫衣云梦 1 回眸,2017 有人喜欢在最后的一句诗里 换上美丽的韵脚吟唱 有人喜欢将旧 ...

  • 散文||难忘过年薯片香【征文】

    难忘过年薯片香 吴兴明||江西 不知是年龄的关系,还是怀旧的缘故,每当年末岁尾置办年货的时候,脑海里总时不时地冒出儿时母亲准备年货的情景,想起那经母亲手做的沙炒红薯片芳香的味道.每想到这些,几十年前置 ...

  • 晨读散文|午月艾香迟

    文/吴琼 (点击下方音乐结合一起读文章哦)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临近了,这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可奇怪的是,对于其他节日,人们一向习惯于送上"节日快乐"之类的祝福语,而对于端午,却 ...

  • 【星夏卷◇匠作典藏•散文篇】《粽•香》||□ 邹仁龙(江苏)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摄影顾 ...

  • 【散文】念父① ‖ 曾焱

    念 父 曾 焱 父亲离开我们两年多了.有时,感觉他只是出了趟远门.但是,每同母亲聊起父亲最后的时光,聊起生命的无常.无常的人生,心里辄涌起阵阵悲伤.念及此生再见不到父亲,噬心的悲伤遂逐渐蔓延,弥久无法 ...

  •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儿时油渣香

    儿时油渣香 王 斌 周日,一朋友过生日在饭馆请客,一桌酒席吃到最后,酒酣耳热之际,上来一道砂锅豆腐汤.揭开锅盖,只见在青嫩豌豆尖簇拥下,一块块黄灿灿的猪油渣伴随着雪白粉嫩的豆腐,砂锅内"咕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