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深度解析为什么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 提前三个月做银行招聘面试集中训练,结果等到正式面试这天,一问三不知,还不到10分钟就被请了出去;
    • 辛苦钻研参考书籍大半年,做的卷子积成山,结果等到考试,一朝回到解放前,考得甚至比毫无准备的室友还差;
    • 在公司三年,终于接下一个大的case,准备了一个多月,撰写PPT,训练沟通技巧,结果等到与甲方正式会面依旧卡壳,最终项目黄了;

    你是否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在失败后的深夜反思,为什么我已经那么努力,却总换不回想要的收获?但其实,再往深处探究你的用心程度,总会得到一个相同的结论: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根本没有学到真正的技能/知识。

    而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原因在于,大脑的记忆特点、元认知错觉以及超限效应的影响。

    01

    为什么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①大脑记忆特点:信息储存的有限性和偏向性

    人的大脑中,一共有大约1千亿个神经元,平均每个神经元有约1000个突触,可以起到记忆的作用。以此推算,我们的大脑至少有100万亿个数据点,可以储存100TB信息。

    如果换成电视节目视频,这些信息足够播放300万个小时,也就是连续播放300多年,才能播完这些信息。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脑会对所有新事物照单全收,在单位时间内,它所记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更容易记住那些有意义的信息。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于新事物的遗忘,也有其规律。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新事物的遗忘从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呈现直线上升的,而是呈曲线发展。

    即一开始遗忘速度很快,之后慢慢变缓。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以无意义音节为研究对象,制作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其规律为,学得知识20分钟后,不抓紧学习,只剩下原来的58.2%;1个小时后,剩下44.2%;一天以后,只有33.7%。

    通过观察,他发现不断重复无意义的内容,并不会降低遗忘的几率;如果给予新事物以意义,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则能够提升记忆的数量与深度。而这个规律,正与大脑记忆特点不谋而合。

    彼得布朗在《认知天性》一书中也指出:当事关重大时,当抽象的事务被形象化时,当事情和个人息息相关时,你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即学习过程中要建立联系,将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赋予它意义,这样才会学有所成。

    如果你不懂大脑记忆规律,运用合理有效的学习技巧,用再长的时间精力学习、记忆,也是白费心力。

    举个例子,你需要在10分钟内分别记忆上下两组同样长度的数字。

    A组:122241343420;B组:776688554433

    在不添加任何额外信息,并且不对数字进行初步加工的情况下,更能被你记住的其实是B组,因为相较于A组,它的数字更有规律。

    ②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认为已经掌握信息的“错觉”

    彼得布朗在《认知天性》一书中认为,重复阅读造成一种假象,让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其背后的道理,他将之称为“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

    你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事实是你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所谓元认知,这里指我们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理解。一个人如果能够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那么在做决策时,也容易作出更为理性的决定。

    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已知与未知》里有这样一句话:

    据我们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我们也知道,有'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说,有些事,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不知道。但是,同样存在'未知的未知’——有些事,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这句话的重点在最后一句,即我们总误以为我们了解了一项事物,但实际上,我们对它一无所知。这便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考试前,觉得自己把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到正式考试,就兵败如山倒的原因。

    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元认知错觉”,它会令个人陷入两个误区:

    • 不知道自己哪些知识/技能还没有掌握,不知道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
    • 习惯并沉溺于那些让自己错误地认为已经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里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当前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在考试前,帮同学们画出考试重点,并嘱咐他们对这些内容进行熟读背诵。在这种没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熏陶下,曾出现了诸多的应试教育天才,但提及实践,许多人都是纸上谈兵,无法学以致用。

    ③超限效应:过度重复引发的烦躁情绪

    所谓超限效应,指的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它其实来源于一个小故事,马克吐温去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到10分钟后,情况完全不同了,牧师还没讲完,他感到不耐烦,准备只捐一些零钱;再过10分钟,牧师依旧没有结束他的演讲,这时,马克吐温已经决定不捐款了。等到正式募捐时,他的耐心已经消耗殆尽,气愤之下,他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曾被运用于与他人沟通、广告营销之中,而在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它同样适用。

    试想一下,当你反复记忆同一种内容时,在这种重复性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会不会产生不耐烦或逆反的情绪呢?答案是肯定的,往往越到复习后半段,越对学习这个内容失去耐心,选择放弃,或者敷衍了事。

    而这背后反映了几个问题: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方式、方法。忽略了“度”的把握。

    上大学时,我的室友曾为了备考会计从业证,精心准备了整整3个月。在这三个月里,她先把书本看了一遍,边看边画出重点,每天晨读反复朗诵这些内容,集中一个时间做题。

    一开始,她还充满斗志,每天6点起床去图书馆占位置,但到了考试前的一个月,她开始厌倦了,晨读时间从6点半推迟到7点、8点,有时起床太晚,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成绩出来,她也只是刚过及格线。

    02

    如何实现摆脱思维混乱,达成既定目标?

    彼得布朗著作的《认知天性》一书中指出,重复集中练习,其实是一种效率最低的方式。它会带来一种错觉,让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根本没有。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重建理性思维入手,采用HAM模型将学到的知识变成长时记忆,再运用手段—目的分析启发策略,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第一,利用MECE分析法,告别元认知错觉,建立结构化思维。

    MECE分析法,是麦肯锡的第一个女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其全称为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翻译为“互相独立,完全穷尽”,当面对一项任务时,采取MECE分析法,能够实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有效把握问题核心。因此,它也被业界称为,解决问题的高效分析方法。

    MECE分析法有两个原则,即:

    • 完整性,分解任务时,不能遗漏任何一项,以保证任务完整性;
    • 独立性,每项工作之间互相独立,不能有交叉重叠;

    操作步骤为:

    A.确认问题是什么?

    B.寻找MECE切入

    C.划分项目

    D.确认分割无遗漏、无错误。

    MECE分析法的优势在于,帮助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避免思维以偏概全、告别逻辑混乱。

    举个例子,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前来应征入伍的男孩在门口摆起了冗长的队伍。这些男孩看起来都很健康,在入伍前,他们必须接受验血检查,防止某种可怕的疾病被带到军队中。但是每个人都要化验一次,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这种疾病发病率并不高,为了极个别的人将其他人逐一检验,不太值得,美军军医道夫曼这时候,就开始思考能否利用一些方法减少化验次数。

    如果用MECE分析法分析这个事件,其过程应该是:

    确认问题:能否减少化验次数

    寻找MECE切入:

    验血需要经过抽血、投入试剂、观察反应四个阶段,如果阴性便通过;如果阳性,则带有病毒。

    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把一群人的血液放在一起,集体化验。

    如果阴性,便能全部通过。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阳性化验结果存在,于是只能分群进一步试验。

    划分项目:假定100个人里有1个病号,并对这100个人进行1-100的顺序编号。

    把他们分成10群,每群10人,每个群集体化验一次。

    肯定有一群会是阳性,再将这群人的血液逐个化验一遍,找出那个阳性结果的人。

    确认分割无遗漏、无错误:化验完成后,再根据编号,逐个检查,查看是否有重复验血,或者没有验血的人员。

    第二,利用HAM模型,提取记忆中的信息,检验学习程度。

    当我们梳理完问题全过程,建立结构化思维后,就应该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检验方法,来查看自己学习的效率,HAM模型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HAM模型全称为Human Association Memory(人类联想记忆),是由Anderson和Bower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网络模型。与Elinor模型、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集理论模型、特征比较模型同属于长时记忆的理论模型。

    其基本的表征单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只是单纯的某个概念。命题是抽象的表征,其形式与句子相近。

    在以往的若干实验里,HAM模型获得了数据支撑,实现计算机模拟,能够将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结合起来。

    Anderson和Bower将联想方式分为4种:

    • 上下文——事实联想:上下文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事情;事实则指这件事到底是什么。
    • 地点——时间联想:地点对应上下文中的“什么地方”,时间则对应上下文里的“什么时间”,两者结合形成上下文。
    • 主语——谓语联想:主语是说明事实的主体,谓语则指主体的特性。
    • 关系——宾语联想,指构成谓语的联想,其中关系指主体某种行动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宾语则指的是主体行动的对象。

    这几种联想方式如果恰当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个命题。概念需要根据命题结构组织,其中树形图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够将多种联想恰当结合形成命题,因此也被称作命题树。

    这种命题树,既能表征语义记忆,也能表征情景记忆,甚至能将二者恰当的结合起来。

    其操作步骤为:

    输入需要的信息

    对其进行分析,形成命题树

    搜索长时记忆中每个相应结点,找到与输入命题树相匹配的结点

    匹配输入的与搜索到的命题树

    比如,在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叶警官要找出杀害小女孩朱晶晶的凶手,如果找出就证明朱晶晶的坠楼并非意外,如果没有那么,可能成为悬案,就可采取利用HAM模型进行分析:

    输入需要信息:凶手案发时,就在少年宫。

    分析形成输入命题树:这个凶手可能是家长,也可能是学生,居住地离少年宫不远

    搜索与输入命题树相匹配的结点:朱朝阳为可疑人员

    匹配输入与输出的命题树:朱朝阳是学生,且居住地在少年宫不远,成为重点怀疑对象

    第三,运用手段-目的分析,逐步缩小与目标间的差距,直到解决问题

    当我们理清思绪,建立起结构化思维,并运用HAM模型,检验学习程度以后,就可以考虑运用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实现目标。

    手段-目的分析是纽厄尔和H.A.西蒙于1959年提出的,属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启发性策略的一种,其应用范围较广,解决问题省时省力。

    核心是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距,以逐渐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通过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间差异而逐步进行的解题策略,但有时在某些差异难以消除时,需要引进一些困难较小的差异,或者暂时扩大某种差异,以达到最终消除较困难差异的目的。

    手段-目的分析被人们运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解决复杂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简单来说,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将问题目标状态或者总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并通过实现一连串的子目标,来达到总目标,也就是我们说的解决问题。

    手段-目的分析有两种分析方法:一种是将当前状态直接转化为目标状态,一种是寻找消除差别的算子。如果把现状到目标与时间对应,列为一个函数方程,那么对这个函数的任何操作,都可以认为是一个算子。

    其基本步骤大致为:

    比较主体目前状态(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率先提出一个子目标。

    寻找达成这个子目标的方法,并操作。

    达成子目标。

    继续提出新的子目标。

    比如,以朋友今年报考CPA证书为例。

    她目前的状态是初级会计证书已满四年,会计工作经验累积4年半,需要边工作边准备考试。

    目标状态是通过CPA证书,可以提出一个小目标,在3个月内,看懂80%的书籍内容。

    她找到达成小目标的方法,看书+看视频+做题同步进行,给自己的规划是每3天吸收一个章节内容,通过视频加深理解,再通过做题,了解自己的薄弱项,再回过头翻开书本及视频,攻克这些难题。

    3个月后,她看懂了80%的书籍内容,这时候她提出了一个新的子目标,要在6个月内,拿下其中的两门课程。

    然后继续以此为目标,找到新的方法实现它。依次循环直到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通过CPA考试。

    总结

    校园时代,我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并坚定不移的认为这是学习知识、技能最好的方法。

    但在彼得布朗著作的《认知天性》一书中,作者却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效率最低的方式。集中练习时,我们一直在快速机械地重复一些东西,以期“熟能生巧”,将这些知识牢牢记入脑中。但很多时候,重复练习会带来一种错觉,让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根本没有。

    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了:

    将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赋予它意义,这样才会学有所成。

    以检索的方式,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

    以编码巩固检索三步骤,形成记忆的心智模型,将知识化为长时记忆。

    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更持久。

    这本由由国外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心血总结出的人类普遍学习规律,完全颠覆人们以往对记忆力和学习方法上的认知,打破原有的学习误区。从书中我们能够获取复杂环境下,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方法。

    结合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理解,我拟出了三大高效学习的秘籍:

    第一,利用MECE分析法,告别元认知错觉,建立结构化思维。

    第二,利用HAM模型,提取记忆中的信息,检验学习程度。

    第三,运用手段-目的分析,逐步缩小与目标间的差距,直到解决问题。

(0)

相关推荐

  • 你不是不会思考,你只是缺少了一套思维模型

    引言 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够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 --查理·芒格 思维模 ...

  • 直播回顾|手把手教你搭建数据指标体系

    在产品和运营的工作中,我们会接触不同的数据.不同的指标.很多时候我们做的数据,都是针对单个点的层面去做,而最终显示出来的数据往往比较零散,无法串联起来,发现全局的问题.而指标体系化,则是将零散的数据串 ...

  • 普通人受用一生的思维方式:结构化思维

    1961年,顶级商学院哈佛第一次对外招收女学员. 1963年,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招到了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顾问,. 巧的是,有一个牛人同时做到了这两项"第一",她就是芭芭拉明托, ...

  • 解决问题,用这套方法

    解决问题,用这套方法

  • 如何搭建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2个模型+1个原则

    易观数科昨天 关注 OSM模型+ARGO模型+金字塔原则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易观数科"(ID:enfodesk),作者:专注CEM的,36氪经授权发布. 随着数据正式成为 ...

  • 如何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

    认知和思维是你对于所有事物分析和判断的基石, 只有正确的思维模型和认知才能保证你获取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思维是认知过程的重要构成,正确的思维才能建立正确的认知.可以说,思维决定认知. 1 什么是认知? ...

  • 模型阅读力 ——从输入到习得,成长的阶梯

    罗杰·费希尔在<阅读的历史>开篇就激情四射地写道,"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查理·芒格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q ...

  • 用户画像、用户分层、用户分群:精细化运营的万川之源

    在用户数量较低时,粗旷式运营也许能够满足日常的运营需求. 但随着产品规模快速扩张,面对越来越多的用户,越来越多元的用户需求与用户场景,体系化的运营策略成了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的重要利器.在具体的用户运营 ...

  • 深度解析均线系统,看完就懂了

    刘先生聊技术 已关注 均线指标是经典也是最常用的,很多朋友对均线很模糊,今天我们来清晰的分解一下.均线就是用过去几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平均的得出来的,这些基础的东西没什么好说的,不然大家又陷入到某个参数的 ...

  • 张启东:深度解析知名品牌的KTV音响效果很差背后的原因!

    张启东:深度解析知名品牌的KTV音响效果很差的原因!   由于多年前湘潭市一位艺术团的音乐爱好者找到了我,咨询了一些关于KTV音响效果的问题,那么这次我从KTV音响工程.调音技术.声乐等多个角度来给个 ...

  • 或许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不管是健身还是学英语,我们都脱离不了大量的练习.这对于拥有好身材和说出一口好听的英语至关重要.健身的时候,会有各种动作来练习身体不同的部位,才能达到减脂塑形的目的.同样,在练习英语口语的时候,特别是在 ...

  • 【310】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山雨欲来风满楼.期末临近,课间的办公室也热闹非凡起来,孩子们三五成群冲进来,请教问题的,背诵知识点的,收发作业的--络绎不绝,虽偶尔有些许吵闹,却也定能在这样的熙熙攘攘里寻求那一份心底里的踏实和安宁. ...

  •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 语音专栏Vol.17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ღ 朗读者:大丹儿 作者  蒲易安 编辑  明天 图片来自网络 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 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 ...

  • 人生不是为了感动自己 | 为什么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ღ 文字:蒲易安 排版:明天 图片来自网络 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 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一天,却真的只是坐了 ...

  • 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朋友,当你被现实所难时 请不要放弃 命运就是一个爱捉弄人的孩子 当她要给你礼物时 总是要设置艰难险阻 让你疲惫不堪,喘不过气 人生之路是孤独而漫长的 即使你累了,倦了,困了 没有人会为你流泪 没有人会 ...

  • 也许,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前几天课间,几个学生来找我聊天,其中一名对我说,老师,我平时学习挺努力的,每天到教室的时间都比其他同学早,走的时间也都比其他人晚,上课我都有很认真的在听,笔记也记得很详细,从不打瞌睡,也很少玩手机,但 ...

  •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拆书稿(内附李尚龙分享的读书细节)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近期认真阅读了<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本畅销书.本书作者李尚龙,他是老师.作家.导演,别名龙哥. 说起龙哥,我记忆犹新. 去年在上海的极致践行者大会上,初闻龙哥,并有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