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星新材年报浅印象(下)
上篇说了,伟星的增长,一方面来自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另一方面来自原材料降价。那么伟星的原材料降价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可持续呢?
通过资料查询得知,PPR--聚丙烯管,PVC-聚氯乙烯管,PE-聚乙烯管,其原材料是石油化工产品,受油价波动影响较大(高油价的2007年,伟星原材料成本占据成本总额的85%,低油价的2016年原材料成本占据成本总额的66%),且上述聚X烯,除了生产塑料管道以外,还有多种用途。塑料管道厂家对于原材料价格,基本没有议价能力,属于价格接受者。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是伟星所能预测和掌控的,原材料价格也不是伟星所能预测和掌控的,两个主要增长因素,均是具有巨大波动性的宏观因素,因而,伟星的未来,可能也会有较大的波动性——再次强调,不是否认管理层的优秀,其他同行也同样面对这两个宏观因素,但伟星的成长,证明了在同样的外在条件下,人的因素是能带来区别的。
说到房地产,有必要谈一点公司实际控制人对房地产的看法。当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伟星集团创始人,正副董事长章卡鹏和张三云),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房地产。
这俩人除控股平台伟星集团和上市公司伟星股份以外,其他任职几乎清一色的是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法人代表。且伟星新材前5大股东(全是章张控制,上市前持有公司股份99%的五位股东)持有的伟星新材股票,几乎全部用于质押贷款了。涉及股票约5.4亿股,质押数量已经精确到千股,暴露了实际控制人对于资金的极度饥渴。
本行业竞争激烈,未来增长空间不大,实际控制人下重注于房地产,这可能是伟星新材一贯坚持高额分红的原因之一。
再看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公司产品销售侧重PPR管,模式上倚重于经销商和零售渠道,通过提升品质和推出“星管家”服务,毛利率较高,达到59%。而PE和PVC管道,主要需要面对政府机构和房地产商,这方面公司似乎不太擅长。
以PE管举例,早在2011年,公司的PE管销售额就有7.6亿,尚且高于PPR管的6.4亿销售额,然而,到了2016年PE管销售额仅仅9.1亿,不到PPR管的一半(2016年PPR管销售额18.9亿)。毛利率低下+销售增长缓慢,证明了伟星在面对政府和地产商的时候,议价能力不足。
行业空间不足,增长要靠抢存量;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石油价格波动两大增长核心因素公司是被动接受;通过提高品质和售后服务对小客户具备议价能力,对大客户不具备议价能力;具备优秀的管理层,有良好的经营和分红记录,且大股东资金饥渴症状严重,依照这四大特点分析,伟星未来大幅增长的不确定性较强。
这是老唐的看法,那么公司对自己的发展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公司财报中,预告了公司2017年的奋斗目标:2017 年公司营业收入目标力争达到 38 亿元,成本及费用力争控制在 29 亿元左右。
看人靠不靠谱,不是看他/她今日牛吹的多大,要看他/她过去许诺的东西有没有落实,企业也是一样。这个38亿营收,29亿成本费用,可信吗?看它的历史目标达成情况:
结论是基本无误差,上下会有少许波动,基本可以直接用。有了这个结论就好办多了,2017年营收约38亿,成本及费用约29亿,意味着有9亿营业利润,不考虑营业外收支,直接按照企业15.7%所得税负计算,2017年净利润7.6亿。由于伟星下属子公司全部是100%控股,无少数股东损益,意味着合并报表归母净利润就是7.6亿,同比增长约15%。
——你看,财务总监把这么机密的信息堂堂正正地写在了财报中,关键问题就是看你会不会读了!叮咚,插播广告:“读财报的利器,《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京东当当亚马逊售价34.8元,您居家旅行杀人越货的必备良品!”
2017年净利润7.6亿,同比增长15%,合适的市场估值是多少?我个人觉着20~25倍市盈率可能是靠谱的,这意味着2017年伟星市值的合理值是152~190亿之间,当前市值正好152亿(它爷爷的,是不是谁跟老唐用的同品牌的算盘?),属于合理值的下限。买入,缺少足够的获利空间,卖出却可以再等等。
正因为管道行业就这样了(突然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句话:什么叫社会主义?就是说,社会就这样了,主意要自己拿,哈哈),公司也在多方突围,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顺着管道的进口做净水,一方面顺着管道的出口做防水。
拓展方向基本合理,品牌延伸符合主业定位。但净水只是一个进口产品的代理,防水则刚刚建立队伍,短期一两年里,不要寄托什么期望,当做实验对待即可。这方面,券商研报及网络上的概念鼓吹,老唐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但是——请注意,中文表述,但是后面的话都很重要——公司今年搞了一项投资,令老唐很是困惑。
公司投了2.5亿,参股了TCL李东生主导的一个基金,然后又和前海鸿大一起,一次性从茂业通信大股东中兆投资的手里,按照20元/股的单价,接下了茂业通信(sz.000889)的7000万股。
公司参与发起基金时,公告的投资方向是“主要投资TCL上下游、伟星上下游、TMT、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高端装备、文化创意等行业,以及新三板、VIE回归和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油墨未干,公司的2.5亿,加上TCL的2.5,还有前海鸿大的9亿,这家基金一共就收到了14亿,duang,梭哈!全压茂业通信。
茂业通信是个什么都东东呢?2016年盈利2亿出头,约为伟星的1/3,按照20元股价计算,伟星相当于在茂业市值124亿的时候,买了1250万股。可是,伟星下注茂业的那天,伟星自己的市值也恰恰好是124亿。这真金白银的下注茂业而不回购伟星,是想告诉大家伟星不如茂业?
这家茂业通信,以前叫渤海物流。2008至2009年间,中兆投资通过二级市场举牌入主,2013年更名为茂业物流,2014年通过增发新股收购了“小灵通之父”吴鹰旗下一家公司,主业从物流变更为百货零售和短信彩信服务,2015年更名为茂业通信。
现在中兆把7000万股高价卖给伟星等接盘侠——说高价,是因为20元的价格,比过去一年的市场最高价18.89元还要高1.11元。当前股价17.5元,伟星对应浮亏3100多万——导致公司陷于没有实际控制大股东的状态。目前的股权结构是吴鹰23.86%,中兆22.2%,接盘侠11.26%。
下一步怎么走?茂业通信已经发布公告,原预定的3月9日披露年报,现在无法按时披露,需要推迟到4月11日。虽猜不出他们玩什么把戏,但左右脱不了资产重组割韭菜的游戏。
这几日,董事长辞职,独董辞职,董事会改选,中兆是明显打算继续卖股脱身的样子。谁会继续进入?伟星承诺总投入5亿,那么另外一半2.5亿是否继续从事茂业接盘侠这个很有前途的事业?李东生和吴鹰会寻求对公司的控股权吗?前海鸿大背后隐藏着谁,目的是什么?
这些东西,市场炒家感兴趣,老唐不感兴趣。老唐只是期望伟星新材这家好公司,不要因此而走上资本玩家的邪路。好好卖管子吧! 天朝缺少做好一根管子的实业家,不缺几个盯着韭菜腰包的股票炒家。就算真缺了,我唐书房一干人等义不容辞立刻补位,无需章董张董金董费心。
最后,书房里谁持有伟星新材,有空打个电话问个数字儿(体谅老唐最近身兼数职,或许转身就把这茬给忘了):公司财报第15页,分地区销售数据里,华北、华东和西部地区,毛利率一模一样,全是47.68%。在PPR、PE和PVC管道毛利率分别为58.74%、33.95%和24.57%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或结算模式导致三个地区的毛利率如此精确的一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