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逃家小兔》读后感
初读,让人倍感不适的一本书。
小兔子要离家出走,变成小鱼、变成小鸟、变成帆船,想远远的逃离妈妈身边,妈妈就变成捕鱼人、变成大树、变成大风,把它抓住、吹到自己想要它去的地方,小兔子变成石头、变成小花,把自己藏起来,妈妈就变成爬山的人、变成园丁,把它找出来。
逃不开、躲不掉,小兔子却心满意足了,甘心回到妈妈身边。
扭曲的爱,毛骨悚然的故事。比起理解与支持,我感觉到的更多的是母亲漠视了孩子的需求,不问离家因由,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气势千方百计把孩子控制住,以及孩子用“离开”来不断试探妈妈的爱。
我曾经纠结这样的故事该怎么讲,那些被包裹在精美后的晦暗是要避开,还是要美化?比如《丑小鸭》的以貌取人,比如《杰克与豆蔓》的抢夺,比如《长发公主》的偷盗与毁约,比如《道士种梨》的非法惩戒,故事是看着一乐,但是其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却不知该如何向小蓄电池说明。
拿着《逃家小兔》,原本想对对白做些微调再讲,比如,小兔子不是离家出走,而是跟妈妈捉迷藏。比如妈妈并非要抓回小兔儿,而是看看哪条小鳟鱼会上钩。
写着脚本,突然想起有教育专家讲过她家小朋友看漫画:兄弟俩对漫画里主人公的调皮捣蛋笑得前仰后合,翻着漫画百看不厌,他们却又非常明白,那些行为并不是全部正确的,在故事里引人发笑,在现实中不可照做。
故事和现实相互映照,故事和现实又有所区别,就像这书里黑白画面的现实对话和色彩丰富的幻想,有联系又不同,孩子自然能区分。
不,也并非“自然”能区分。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来自父母日常的引导,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次要因素。父母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孩子在是非对错面前做出相符的判断。
何况《逃家小兔》的重点也不是小兔子的离家出走,而是小兔子与大兔子之间的互动,就像《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爱你,臭臭脸》中,母子用一来一往的无限脑洞表达着爱。
轻松下来,再翻看《逃家小兔》,阅读的焦点也就变成了画面和情节的精巧设计和小蓄电池再拓展的想象:“妈妈,我是树袋熊,你是什么。”“妈妈,我是小袋鼠……我是小猫鱼……”他全没管小兔儿要逃家,只沉浸在这种往来的交互里不断被确定的爱。
我抱着软软的暖暖的小蓄电池,又仔细去想是什么让我对这本书这么敏感。
是那些我害怕的。
我害怕他用“分离”去试探爱的真实、坚固,而伤害进而错过会与他交付真心的人。
我害怕的更不是“离家出走”、不是“控制”,而是引发这些的“分歧”。这分歧不是在读《野兽国》时,喜欢不喜欢主人公的无伤大雅的喜好上的差别,而是价值观的碰撞引起的关系的裂痕。这样的碰撞势必会出现,也许是恋情、也许是职业选择,在他人生道路的每一个岔路口上,总会有或大或小的碰撞。
想通这一层,反而不担心了,我们早注意到这些缝隙,一直在一点点的影响,教给他如何去爱,一起学习怎样更好的沟通,慢慢的不能着急,那些缝隙最终会成为光照进来的地方。
结束录制,我问他,“你觉得小兔子和大兔子关系怎么样?”
他沉默了一下,说,“不好。小兔子总想跑,大兔子老想把他抓回来。”
“你觉得,小兔子为什么想跑。”
“他们有矛盾,小兔子不想被大兔子改变。”
“嗯,咱们之前聊过,想法不一样,咱们可以讨论、交流,你讲讲你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我讲讲我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讨论之后想法可能变得一样,也可能变得不一样。变得一样没关系,因为那是讨论、思考之后的结果,还是不一样也没关系,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我的小兔子啊,如果我们生气了、吵架了,别着急,你我都别着急,去做做自己的事情,去冷静冷静,然后再来讨论这些问题吧。
合上书,送小蓄电池睡觉充电,坐在黑暗的房间里,有点庆幸鼓起勇气给他读了没有改过对白的《逃家小兔》。如果改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绘本,你侬我侬母子爱,因为没改,我们有幸讨论了分歧、讨论了吵架后的情绪处理、讨论了离家出走,也许当前更多的是我的价值观的输出,但在一次一次的聊天中,我看到了他在慢慢形成他自己的逻辑判断,而且并不是一味照搬我们的想法,在他小小脑袋里,世界正在成型。
不要害怕缝隙,那都会成为光照进来的方向。
✎关注格子酱讲绘本图书馆(公众号:格子酱讲绘本):每天分享幼儿园经典绘本故事,儿童经典故事,儿童睡前故事!每晚读一本故事,听一段故事,伴宝宝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