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张引娣《年味》

【阅读悦读丨诗歌】朱广旭《年,把我们捆回家》(外二首)

文/张引娣

【作者简介】张引娣,黄河文学学会会员,白水作协会员,中学语文教师。喜欢到处走走,拿笔涂涂写写,记录生命的点点滴滴,曾有不少随笔发表在网络平台和杂志上。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随着此起彼伏的新春童谣声响起,年的味道越来越近,越来越浓。

在我们关中平原,最早的年味应该是腊月初五的喝五豆和紧接着的腊月初八吃腊八面,俗话说:“喝一五豆,长一枕头;吃一腊八,长一杈把。”小时候,每到喝五豆这天,我早早就为那又稠又浓的五豆发愁,每次熬五豆时,母亲就会把家里边能搜寻到的豆豆都熬在一起,结果熬的五豆红红的、黏黏的、稠稠的,而我,就爱吃那又白又香的馒头,我吃一个大馒头基本就够了。可是五豆还要多喝,因为小伙伴都说:“五豆五豆,要喝五碗。”大家在一块比赛看谁喝得多,我再怎么喝都喝不了五碗,每次喝一碗都撑得难受,小伙伴在一块吹牛时,我自认为很聪明的多说一碗,可还是最少的,所以我不太喜欢喝五豆。渐渐长大了,成家了,明白了这是艰难岁月中人们生活的一种期盼,是年味临近的体现,平常有谁家舍得用那么多豆豆熬一顿饭呀!

紧接着五豆的是腊八面,这在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是喝腊八粥,而在不产稻子的家乡,还是我们最爱吃的面条。所谓的腊八面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臊子面,臊子就是以红白萝卜、豆腐块、小肉丁为主,再撒一点辣椒面,大家想的就要吃八碗,每次我不想吃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过去,在家的老母亲要把这腊八面一直藏着,藏到在外工作过年儿子回家时。我很疑惑,那面不坏吗?母亲说,腊八面不会坏,这个说法可信不可信不重要,最起码说明了人们把这臊子面看作是美食,是留给最亲的人的。

到了阴历二十三,可到了小年,这在人们心目中就是过年。原来,远处的亲人都会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赶回家,因为这一天祭灶神,灶神在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爷”等。早在周代,祭灶就列为重要的祭礼,是“七礼”之一(《礼记·祭发》),后来又被列为“五祀”之一。祭灶仪式很隆重,要设神主,以丰盛的酒食为祭品,还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接代神受祭的人。祭礼后,贡品至少供享三天,然后,家人可以分享酒食,据说可以祛病延年。民间已流行灶神是专司向天帝打小报告的神了。民间百姓为了逃避灶神的监督和惩罚,就在腊月二十三用酒肉敬灶神,施以好处,疏通关系,以求其“上天言好事”,并用麦芽糖等甜食敬灶神,目的是封住灶神的口,避免灶神向天帝汇报自己的过失。近几年,人们抓经济,年味变得淡了,出门在外的许多人一直到除夕才回家。

至于“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这些事现在好像只有母亲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记着,并在践行着,年轻的人把这些都简略了,磨豆腐根本不做了,家家都栽了苹果树,哪有地种豆,没有豆子就不可能磨豆腐了。豆腐、肉、鸡甚至鱼,一天就买完了。

记忆最深的是蒸馒头,早早磨面时,母亲就叮咛:“过年呀,把面要磨白,黑面要收拾出来。”平常舍不得用的酵子也拿出来,母亲边和面边说:“酵子面不酸,过年蒸的馍多,一定要用酵子面。”于是,睡觉前,母亲在和面,半夜起来,母亲又烧水再续面,等我们睡到天大明,母亲就叫:“赶快起床,吃饭,吃了借日头蒸馍,太阳晒得馍虚软。”简单吃完饭,母亲就忙了,只记得母亲在端馒头时,会大声叫我,赶快烧火,把锅烧开,开锅蒸的馒头好吃。半天功夫,大笸箩、大簸箕里面就有一个个白花花的堆得好高好高的大馒头。这天蒸的馒头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先前人们讲究十五以前不蒸馒头的。后来,我们能帮一点忙了,我就给母亲揉面,妹妹负责打火,母亲年纪越来越大,我们都出外工作,但尽量都在蒸年馍时赶回家,这确实是一件体力活,父亲慢慢也坐到灶火前帮忙烧火,全家人在蒸馒头时基本齐上阵,年味在蒸馒头时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除夕到了,家家户户在外工作的儿女们都回家了。早上都是喝一碗沫糊,据婆婆说这是垂魂沫糊,中午就是一顿饺子,然后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于是,准备的好吃的全都端上来了,柿子先上,吃了一年就要忍事;瓜子、花生、水果糖,过去这些东西就让娃娃直流口水,现在,大人小孩不愿理这些,于是各种坚果上桌,松子、山核桃、腰果……然后就是炸的,煎的,各种好吃的,看着春晚,吃着聊着,老老少少,年的味道就变成了团圆的味道。

初一这天,大人小孩都要高高兴兴,据说这天不高兴的话,一年都会不高兴。于是这天小孩要多任性就多任性,因为爸爸妈妈可不希望孩子这一年哭哭啼啼的。最重要的是这天不能干活,谁在这天干活,一年就有干不完的活,而且必须吃好的,母亲常说:“再穷不能穷一天。”这天,大大小小的凉菜、热菜,撑得人肚子滚圆,看来,过年这天人们其实就是图个吉祥。

一到初二开始,家家户户走亲戚,舅家、姑家、姨家、丈人家……这些重要的亲戚必须走到,礼品由我记事起的一斤白糖、一斤小果子演变成牛奶、饼干、各种盒装的高级糕点等,年就在亲情延续中走过。

然后正月十五元宵节,年重新掀起一个小高潮。挑灯笼、吃鸡娃馍、又是一顿肉饺子,最后年的味道,落幕在正月最后一天,人们俗称月尽,随着那天晚上各家各户门前的熊熊大火——燎疳,一个完整的年就在火红火红中算过完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保持年味的同时,也给节日注入了许多新的形式。QQ拜年微信拜年、年夜饭饭店吃、出国外地旅游、父母去儿女的家里反向过年等等,可是,不管物质多么丰富,形式多么多样,幸福、吉祥、团圆这些基本的年味始终是人们内心深处那缕最浓最淳的渴盼。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