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探源——钟姓
姓氏文化探源
钟姓
姓氏释义
钟,是指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例如“警钟”。也指某个一定的时间,例如“一刻钟”。同时,钟也是姓氏。
姓氏起源
起源一
出自姬姓,伯州犁居钟离故曰钟离,即钟氏,钟子期即其后。
起源二
源于芈姓,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国,其后为钟吾氏,后简写为钟氏。东周时钟吾子爵封地,建立“钟吾国”,在今江苏新沂市。宿迁为钟吾子国,后归附楚国。公元前512年钟吾国被并入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国夺回。
起源三
源于嬴姓,为复姓钟离所改。出自周王朝时期伯益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发将远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人封在钟离邑,后建有钟离国,亦称童鹿国,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子爵,国君称钟离子。钟离国最初的国址在山东地区,后来在东周初期迁到淮河中游流域(今安徽埠)。到了春秋中期,钟离国被强大的楚国在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占,钟离国灭,楚灵王分改钟离国故地为濠州、舒城,钟离子被迫成为楚国的下臣。后楚灵王又允许其复国,但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小国,钟离国君的爵号降为“君”,国境限于钟离城一带(今安徽蚌埠小蚌埠镇双墩村)。
还有一些钟姓后人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如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钟吉氏所冠汉姓即为钟氏,又如在今白族、回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历史人物
钟繇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作为中华姓氏的望族,钟氏一直根繁叶茂,享誉海内外。其中种姓后人也出过许多才华横溢之人,为中华文化锦上添花,今天就为大家介绍钟繇。
钟繇(yáo)字元常。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累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谥号“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庙。
钟繇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于钟繇名字中“繇”的读音,一般认为是“yáo”和“yóu”两种。《三国志集解》作者卢弼注引曾廷枚《香墅漫钞》卷二说:钟繇字元常,取《皋陶》“彰厥有常”之义。繇同陶,非由音也。同样还引用潘眉的话:繇,音遥。《史记·东越传》“繇君丑”《索隐》“音摇”。《吴太伯世家》“子周繇立”《正义》“音遥”。《汉书》“徭役”字,悉作“繇”,《国志》(《三国志》)亦多作“繇”,其作“徭”者,后来俗本所改。杨慎称:钟繇字元常者,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今多以“繇”音“由”,非也。《晋世说》(《世说新语》):庾公谓钟会曰:“使以久望卿,遥遥不至。”大概是举其父之讳来嘲讽。
对于书法,钟繇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据说,钟繇小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三年书法,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等人一起谈论书法。一次,钟繇向韦诞借《蔡伯喈笔法》看看,韦诞没有借给他。钟繇生气捶胸,口吐鲜血。曹操取出五粒灵丹让他服下,才救了他一条性命。韦诞死后,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了这部《蔡伯喈笔法》。从此,钟繇的书法日见长益,更趋精妙。钟繇全神贯注地研习书法,有时躺在床上用指书写,常常将盖在身上的被子穿破。有时上厕所,竟然忘记出来。他看到各种物件都想到书法,试图将它们书写,描画下来。钟繇还很擅长三色书。
他由于在书法上专心致志,陷入了痴迷状态,在床上一觉醒来,首先做的事情是以手指当笔,在被子里写写划划,以至于盖的被子的被面子和被里子,都被他的手指写破了。去上一个厕所,也是在厕所里划划写写,常常是呆个一整天忘记了出来。总之是看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以书法的眼光来看,根据其自然走势的形象描摹起来。
袁昂评价其曰:“袁昂张芝骛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实亦难过。”总而论之,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姓氏文化
钟姓图腾,是伏羲氏之子,名重,在天齐山灵台设立的璇玑盘,用来观天象、观日月、星辰的天文仪器。先祖以此物为钟姓图谱。
堂号案例
鍾氏总堂一颍川堂
颖川,据《辞海》载:颍川于公元前203年,秦王朝置郡,郡治在旸翟(禹州),因颖水得名。辖今之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之地。东魏武定时,将郡治移至颍阴。北齐时将颍郡改为长社,随朝又改为颍川。唐时又改为长社。在天宝年间改为许州,到至德年间又改为颖川川郡。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颍川、长社、许州实为-处地方。
又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军灭宋。(今之商丘)宋公子之烈避祸奔许(许昌),改子姓为鍾姓,成为鍾姓第一个始祖。
公元前473年,越国打败吴国后,其太宰伯豁被杀,伯豁 来之子管为避祸在家乡鍾离,依地为姓,改伯姓为姓鍾离。至管之五世孙叫鍾离昧,为楚霸王大将,公元前202年,楚兵败,昧避祸投韩信,被刘邦设计害死。昧之公子鍾离接为避祸逃到许地长社(今长葛),将姓鍾离去掉离字,改为单姓鍾,名鍾接。这是第二个鍾姓始祖。
两个避祸改姓的始祖,虽改姓鍾的地名、时间不同,境遇不同,但同根同源,同脉同地。溯源他们都是宋襄公避兵的后裔,都改姓在颍川郡之地。为了便于清晰脉传的源流,一些研究氏族历史的学者,把鍾姓分为烈系和接系。因为都产生在颍川之地,为纪念鍾姓发源来自颍川郡,所以,海内外鍾姓都称总堂名为颖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