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颠覆是落后者的特权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张绍山

颠覆是落后者的特权

——读易中天《秦并天下》

  一套《易中天中华史》买了一年多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派上看场。最近分别读了傅乐成与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我想起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前行。”其实,世间都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永不变。

  这让我萌动想了解更为详细的历史。一日,我在家里无意跟老婆说:“我想研究一下历史。”老婆紧跟着纠正:“谦虚点,叫了解历史。”

才哥极力推荐《易中天中华史》,他说了一句:“读了上瘾,让你停不下来。”我就从《汉武的帝国》开始读,用了一周的时间。《秦并天下》实为精彩,一个周末,两天读完,忍不住记点体会。

  前不久,才哥给我讲了“排队现象”。就是在窗口排队,会遇到队排得很长的时候,一个新窗口突然打开,这时最快跑过去的,一定是原来队伍最后面的人,那些排在中间的,往往在两个队伍里都站在了最末尾。

  才哥称之为“颠覆是落后者的特权”。这与易中天在此书中讲到秦国的崛起、刘邦的逆袭,有不谋而合之趣。

  易中天说,蛮族也就是野蛮人,往往可能是改写历史的。一个蛮族如果善于学习,又能保持野蛮的精神,那么他们就会战胜和超越自己的老师,并在老师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先进的文化。古代的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是如此。

  夏朝,东边的商人是蛮族。商朝,西边的周人是蛮族。结果是商文明优于夏文明,周文明优于商文明。春秋时期,秦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封区不过是周的牧区,蛮夷之地。

  秦人自然受到歧视。文化落后,男女混居同一室,改不掉游牧民族住帐篷的陋俗。政治混乱,内乱不断,贵族专权擅权,国君大权旁落。

  当时,鲁国有儒家,宋国有墨家,楚国有道家。秦国文化是空白,急需文化去填补,那就是法家。因为法家没有地域性,谁肯出大价钱,他们就为谁出谋划策。

  法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比较异类的。道家讲天道,强调无为;墨家讲帝道,强调兼爱;儒家讲王道,强调仁爱;法家讲霸道,强调“积极有为”与“严刑峻法”。道家向往太古,墨家向往尧舜,儒家向往商周,他们都是理想主义和复古主义者。法家向往未来,表现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代表人物有管仲、晏婴、韩非。

  秦国要图强,自然与法家一拍即合。秦人没有被华夏文明雅化,也就没有被软化,正好把秦人训练为生产工具和杀人武器,把秦国变成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压之下,必有良民。

  商鞅变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君主专权和中央集权。废领主制,行地主制;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废世袭制,行任命制。由邦联制的王国,走向中央集权的帝国。周是天下、国、家,秦是天下、郡、县。

  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秦始皇有精辟的解释:天下征战不已,就因为有诸侯。有诸侯,天下就成了江湖。大家都争当老大,还有不大打出手的?恢复封建制,岂非制造战争?实行郡县制,帝国才能长治久安。

  县及县以上三级,中央、郡、县,设“官”;县以下也是三级:乡、亭、里,设“吏”。官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和任命。国家层面有三公九卿,丞相(政务)、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称为“三公”。“九卿”相当于政府部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类似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

  “吏”就是乡绅,由本地有产业或有德行的人充任。郡县长官是外地人,而且可以调任,就不会变成一方诸侯。乡亭小吏是本地人,则足以摆平江湖,搞掂子民。

  乡的负责人叫三老;亭的负责人叫亭长,刘邦就曾是沛县的一个亭长;里的负责人叫里魁。里以下,则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

  除了实行郡县制以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当然也还有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焚书坑儒”。

  秦始皇称自己为“始皇帝”,意为“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没想到秦二世而亡。殊不知,得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权力。打江山用法家,坐天下还得用儒家。

  也许读一读《汉武的帝国》,易中天讲得更为精道。

历史推荐

做一个精进的游牧民

人人都需要“外交思维”

老子与孙子的那点水


主  编/刘庆芳

微 信 号/461269457

投稿邮箱/cqwslqf@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