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宋·徐玑
山居 宋·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
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注释
①花坞:四周高起中间凹下的花圃
②茅茨:茅屋。
③日更迟:感到日脚更长。
赏析
该诗前两联描绘了山居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的景色;后两联则表达了作者心远地偏的野趣以及人与自然相得其乐的欢愉。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描绘了春日山居的环境: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下一"藏"字使得画面生机盎然;对句中"接"字更见其妙,绿草春池与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环境与屋舍完美融合,幽静清雅,疏淡有致,暗含人与自然相得之乐
第二联"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紧承上联,进一步写出闲适恬静之愉,人与自然相得之乐。诗人打开柴扉,屋檐下燕子似乎受惊飞起,到池塘汲水,鱼儿却不躲闪,颇有情趣。
第三联宕开一笔,指出正是因为地处偏僻,远离喧嚣,这里的春天才更加静寂,而居住山间,内心闲适,温暖的春日愈发悠长。这里"地僻""人闲"点明诗人诗情的原因----心远地偏,自然有此野趣,可谓诗眼。。
第四联"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更见妙处,进一步写出人与自然相得之乐,写小鸟(因为人的靠近)忽然停止鸣叫,飞离开来,一会儿又相随人后,不即不离,饶有情趣。震川《项脊轩志》有"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中小禽颇通人性,而本诗"飞起又相随",更兼野趣。这里以小鸟的啼唱衬托山居环境之幽静,以小鸟飞起却相随反映作者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
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注释
①花坞:四周高起中间凹下的花圃
②茅茨:茅屋。
③日更迟:感到日脚更长。
赏析
该诗前两联描绘了山居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的景色;后两联则表达了作者心远地偏的野趣以及人与自然相得其乐的欢愉。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描绘了春日山居的环境: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下一"藏"字使得画面生机盎然;对句中"接"字更见其妙,绿草春池与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环境与屋舍完美融合,幽静清雅,疏淡有致,暗含人与自然相得之乐
第二联"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紧承上联,进一步写出闲适恬静之愉,人与自然相得之乐。诗人打开柴扉,屋檐下燕子似乎受惊飞起,到池塘汲水,鱼儿却不躲闪,颇有情趣。
第三联宕开一笔,指出正是因为地处偏僻,远离喧嚣,这里的春天才更加静寂,而居住山间,内心闲适,温暖的春日愈发悠长。这里"地僻""人闲"点明诗人诗情的原因----心远地偏,自然有此野趣,可谓诗眼。。
第四联"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更见妙处,进一步写出人与自然相得之乐,写小鸟(因为人的靠近)忽然停止鸣叫,飞离开来,一会儿又相随人后,不即不离,饶有情趣。震川《项脊轩志》有"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中小禽颇通人性,而本诗"飞起又相随",更兼野趣。这里以小鸟的啼唱衬托山居环境之幽静,以小鸟飞起却相随反映作者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
该诗语言平淡清瘦,不事藻绘,动静得宜,闲淡灵动,野趣盎然含灵气于闲淡之中,敛情约性,因狭出奇,体现了"四灵"的创作风格。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联描绘了山居的环境:垂柳依依,劲竹青翠,繁花掩映,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
B.第二联写出山居生活的意外之乐:开门时可能会惊起檐下的燕子,取水时或许会捞起池塘中的鱼儿。
C.第三联写因为地处偏僻,春天来时依旧静寂,居住在山中的人无所事事,感觉季节的更替尤为迟缓。
D.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山居图”,全诗疏淡有致,诗句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分析:C项,“无所事事”不够恰当,“感觉季节的更替尤为迟缓”有误,“日更迟”是指“感觉日子更加漫长”。
2.这首诗的最后一联写“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这与上一联中的“静”字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尾联描写了小鸟在山中自在地啼叫,偶尔也会忽然停住;它们有时又会突然飞起,相互追逐嬉戏。作者以鸟儿的自由自在,衬托出山中少有人迹,环境幽静,表达了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尾联描写了小鸟在山中自在地提交,偶尔也会忽然停住;它们有时又会突然飞起,相互追逐嬉戏。作者以鸟儿的自由自在,衬托出山中少有人迹,环境幽静,表达了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