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肿瘤靶向治疗耐药的新策略
近二十年来,肿瘤领域的药物研发主要以分子靶向药为主。然而,随着临床上靶向药的广泛使用,靶标突变造成耐药性的迅速出现严重降低了药物疗效,如何克服耐药性已成为当前抗肿瘤药物面临的主要问题。各大药厂和科研机构纷纷致力于阐明导致耐药的特定突变或其他遗传学/细胞学上的变化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基础支持,近年来涌现了包括非经典结合模式药物、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PROTACs)药物,靶向变构位点药物(Allosteric Drugs),多位点药物等策略来限制耐药性的出现。除此之外,在药物开发的早期,如能结合耐药性分析还可以帮助设计和评估对患者有长期益处的治疗方法。
从机制上来看,化学小分子抑制剂具有选择性地阻断其靶标的功能,不仅可以作为探针根据细胞动态变化来评估潜在的治疗策略,并可以作为药物开发的起点,多个抗肿瘤上市药物均从此而来。例如,BCR-ABL融合信号异常或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激酶突变体活性上调与白血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阻断其活性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结果,这些研究带来BAR-ABL/EGFR靶向药物研发的热潮。这些靶向药物上市后对白血病治疗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然而很快,多数病人对这些药物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对病人进行药物药效和耐药的临床前测试(Combining preclinical analyses of resistance and compound testing)是目前预测和克服耐药性的较成功方法。作为第一代ATP竞争性抑制剂,entrectinib和larotrectinib用于治疗由编码原肌凝蛋白受体激酶(TrkA, TrkB和TrkC)的NTRK1-3基因病变驱动的癌症。与其他分子靶向治疗一样,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很快就产生了获得性耐药性。对患者肿瘤样本细胞培养后的耐药分析显示,larotrectinib和entrectinib的耐药主要来自于激酶核苷酸结合口袋前面暴露于溶液的loop(例如,TrkA中的G595R和G667C和TrkC中的G623R)和DFG motif(例如,TrkA中的G667C)上的突变所致。于是,研究人员开展了针对这些突变等位基因的化合物筛选,发现基于larorectinib骨架的一系列13元环分子,可以有效地阻断抗larorectinib和entrectinib的Trk等位基因的活性。其中一个分子,LOXO-195,已经迅速进入临床试验。在对larorectinib产生耐药的患者治疗中,LOXO-195可使得大多数患者的肿瘤消退,说明临床前耐药性分析对于设计提高疗效的药物发现是有价值的。
三、设计针对变构结合位点的抑制剂
尽管可以部分缓解耐药性,上述ATP竞争性抑制剂或共价抑制剂的效力依然可能会因延长药物治疗时出现的突变而减弱。一种更加优势的策略是针对蛋白中非活性位点的变构位点(或口袋)设计抑制剂。与ATP结合位点相比,这些口袋的保守性更低,靶向它们的抑制剂可能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并具有额外的有利性质(例如,更长的靶向停留时间)。例如,针对Abl1激酶肉豆蔻酸口袋的变构抑制剂可以有效地阻断激酶的活性。此外,针对肉豆蔻酸口袋的变构抑制剂,如ABL001(asciminib),对活性位点突变耐药性肿瘤也有效果。因此,针对蛋白变构位点进行药物研发是最终彻底克服耐药性的可能策略之一。
四、设计可结合多位点的化合物
最近,为了解决这两类mTOR抑制剂的耐药问题,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二价化合物,称为RapaLink-1,通过在rapalog和TORKi之间加入一个连接链,使得该化合物可以同时与rapamycin位点和ATP结合位点相互作用。细胞研究表明,RapaLink-1可以通过阻断mTOR信号抑制增殖,并提示化合物结合在靶标的两个口袋。有趣的是,RapaLink-1对mTOR在FRB和激酶结构域的突变也具有抑制作用,克服了突变对rapalogs, TORKi及其组合的耐药性。像RapaLink-1这样的二价化合物还可以提高对所选靶标的选择性,而且类似的方法对其他靶标的双位点药物设计也带来了积极的思路。
PROTACs是指一类利用靶向诱导蛋白降解的双功能分子,可以抑制靶标功能,也可以靶向癌症中靶标的耐药突变,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PROTAC分子结构上由“靶蛋白配体-连接子-连接酶配体'三部分组成,其中连接酶配体可以招募E3泛素连接酶,如von Hippel-Lindau(VHL)或cereblon(CRBN)连接酶。PROTAC分子中的连接酶配体通过共价连接子连接到与靶蛋白作用的配体上。通过两端的配体,PROTAC分子,靶蛋白和E3连接酶可导致三元复合物的形成,促进E3连接酶对靶蛋白的泛素化和蛋白酶体对泛素化靶蛋白的降解。然而,为了结合两个不同的蛋白,必须精确地调整PROTAC浓度,以避免在高浓度下与靶蛋白或E3连接酶形成无效的二聚体,从而阻止三元复合物的形成(hook effect)。除了复杂的药理学,开发PROTACs的最适连接子也很困难。有趣的是,当降解的泛素化蛋白释放出PROTAC分子时,PROTAC分子可以与目标蛋白的另一个分子结合,并重复降解循环。这种作用模式不同于常见的抑制剂靶标结合占位驱动的药理学,后者可能需要高剂量的抑制剂才能有效地阻断靶标的活性。与可逆抑制相比,靶向降解的另一个优势是对靶点的持续封锁时间更长,因为其功能和活性只能通过蛋白的重新合成来恢复。
使用PROTAC方法目前已被证明适用于多种癌症蛋白的降解(例如,BCR-ABL, EGFR或BTK)。最近的研究还表明,PROTACs可以克服这些靶标突变后产生的耐药性。例如,BTK的耐药突变通常是由丝氨酸(C481S)取代活性位点半胱氨酸残基而产生的,这会减少了共价抑制剂ibrutinib的结合。基于ibrutinib的PROTACs(如MT-802),尽管效力较低,但仍然可以与突变蛋白结合,可以诱导耐药型BTK的降解。这提示利用PROTAC方法可能可以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耐药等位基因。在靶标上的耐药突变完全阻止原有分子结合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针对蛋白上的变构位点PROTACs来提供另一种降解模式(例如,BCR-ABL的变构位点)。
联合疗法(Combination therapy)是一种成熟的癌症治疗临床方法,也可以帮助解决正在出现的耐药性。使用多种化疗药物的混合疗法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癌症治疗方法,因为药物组合比单一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并提供更有效的抗癌结果。利用非重叠耐药谱和合成致死率原则来帮助克服耐药。
对药物的耐药通常是由于药物靶点的基因变化(例如,点突变、缺失或表达调控错误)引起的,对以不同蛋白或结合位点为靶点的药物组合产生耐药需要多种变化。然而,鉴于多个基因变化(如单点突变)在单个细胞中同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使用具有非重叠耐药突变谱的药物组合(例如,针对蛋白质上“正构-变构”的位点组合或针对不同的蛋白靶标)可能是限制和防止耐药出现的强大策略。
未来展望
耐药是靶向药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随着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中一些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开发具有更好疗效并提前应对耐药性出现的药物研发策略得以开展。在这些方法中,同时靶向一个蛋白上的正构活性位点和变构位点已被证实可以减少耐药性的出现,因为阻止化合物结合的多个突变的发生几率较小,是解决耐药的最有潜力方案之一(“张健课题组发表“变构-正构”联合的抗耐药策略”)。同时,计算药物设计/机器学习方面的进步会可能识别具有克服耐药可能的不同药物组合,PROTACs和多位点结合分子的发展也会帮助开发可以减少甚至防止耐药出现的药物。这些新技术将有助于实现癌症靶向治愈的希望。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