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新市人”几个地名的方言表达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老新市人”几个地名的方言表达
作者:张明儿
在德清,“新市方言”就像是异国邻邦一样有些奇葩,而“老新市人”几个地名的方言表达,更是成为鉴别是否真正“老新市人”的砝码。像“觉海寺”、“寺前弄”、“灵王堂”及“杨元兴后门头”(现称“刘王堂一弄”)这四项特殊的表达,堪称新市方言经典。
“觉海寺”,新市人称“觉”音近“郭”——“郭海寺”。如果有人向新市老人问起:“觉海寺在哪里?”,他会突然一脸茫然,有的甚至干脆回答:“佤哈朗只有郭海寺,呒没觉海寺。”(普通话:我们这里只有“郭海寺”,而没有“觉海寺”)。
“觉海寺”是寺名远播百里外的新市古镇最大的寺庙,远在唐朝便有建立。清朝及民国时期的香火为最盛,北至乌镇、甚至江苏一带的香客,南至徐家庄、博陆、塘栖等余杭一带等香客,都坐着航船、小火轮而来,日常香火不断,而至节日则人满为患。
“寺前弄”,新市人发音为“如意弄”,这条弄北通“寺前桥”,桥名也因此改称“如意桥”。这一方言表达估计已延续很久,几十年前,几乎没有一个新市人把它称“寺前弄”。外地人问信时,也很容易出错,造成某种尴尬。
“寺前弄”是目前德清县唯一一条得到政府明文保护的古巷,这条古巷应该与“觉海寺”建寺历史接近,两侧深宅大院累建而成,所遗存的建筑极尽雕砌刻琢,奢华绮丽。新市称它为“如意弄”有可能借寓了某种吉祥之意的发音,“如意”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思想,在历史长期应用习惯中被约定俗成了下来。
“刘王堂”,新市人发音为“灵王堂”,如“灵王堂前”。这一方言表达也应该是古称,一直被人们所传诵,本地没有一个人叫“刘王堂”。这里的人们只习惯于“灵王堂”的方言表达,而不会纠结于它的俗称与庙名不同的比较。
新市“刘王堂”为新市“刘王庙”庙前场地,“刘王庙”据传为南宋初建,至明代崇祯年间,由江西布政使新市人胡尔慥募而修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本世纪初进行翻建修整。“刘王庙”内有清代古戏台,戏台东侧墙壁上有珍贵戏曲墨记,上面真实记载了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全国各地戏班到刘王庙戏台演出年代及所演剧目的名称。新市人对“刘王堂”称“灵王堂”,也许是出于方言转音所致,也许是特别寓了“灵光”之意。百姓“烧香祈愿,灵感有验”才是真境界,当年的“永灵庙”朱泗庙神,曾一度被追封为“灵感公”,即亦缘此。
“杨元兴后门头”,这是新市人对“寺前弄”西侧一小弄的俗称,现在被标牌为“刘王堂一弄”。这条弄的俗称应该是只有纯正的“老新市人”才能知道,一般外地人住上数十载,都很难了解到这一小弄的俗称。
“杨元兴后门头”这一俗称,虽然不是正规的巷名弄称,但它却包含了这条小巷的历史元素,这里曾经是浙北著名的酿酒场所——“杨元兴酱园”,开创迄今已近一百五十年,这是有重要的商业价值。新市人对此弄如此称呼,寄托了一种“自豪、怀念”的复杂心情,这样的俗称赋有了浓烈的亲切乡土气息。
确实,从上述四项特殊地名方言表达中,我们看到了新市方言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主要是因为: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新市一地不在德清地域之内。在南北朝及南北朝前,新市一直与德清、武康行政分隔,不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直到隋朝起,才陆续往武康与德清靠拢。新市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它的周边分界经历了武康、德清、归安、石门、桐乡等四县,像目前后皋村及梅林村以西,均属德清县时,而新市归属东迁县;当童家桥以北归属归安县时,新市归属德清县。当石矶头以东归属石门县时,新市归属武康县。
所以新市与周边乡邻一直处于分分合合之间,几乎没有长期的历史共存性,因而便形成语言的独立性。新市与周边相隔一河之地的乡村,都存在着迥然不同的方言音调风格。又因为新市古镇建镇历史悠久,它的文明发展远超于周边乡村文化,所以便形成了贵族式的“街上人”优势,并且这一优势影响着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成为社会阶层分级抱团的重要依据。“街浪宁”、“乡窝宁”这几个带有时代社会印记的旧称,严重扰乱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平等沟通与友善交流。
因为存在优势感,才会衍生出“排外”的倾向,传统的新市人习惯对外地人保持警惕,其辨识标志就从语音及表达方式上的微妙之处进行区划。像上述四项的读音与表达,一个对新市历史文化不了解,对新市世俗生活不深入的外地人,要想轻易闯过上述四项发音与表达的“关”,那是有点难度的。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