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有违权者请告知删除)
“元丰”是北宋年间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公元1078年—1085年),共计八年。元丰八年二月宋哲宗即位沿用,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祐”。而元丰八年这一年,是新市古镇迎来了历史上“首位进士”大喜的重要年份,这大名鼎鼎的“首位进士”,就是史籍入载的太史章先生。太厉害了,“太史章”之名隐隐中包含了新市古镇文化历史新篇章的历史意义。当然,“太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复姓,目前江南几乎没有,北方还有少量存在。据说,此姓源于姬姓,也有源于春秋官名一说。总之,太史章先生极不简单,为新市开了文化先风。所以,明朝陈霆的《仙潭志》卷三“甲榜”上,赫然列首:这一年开始,新市才真正有了被官方认可的文化人,才正式有了具备“证书”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有了可以擢升官职的青年才俊,为列祖列宗赚足了荣耀,为新市人撑足了面子。可惜,这么一位值得称颂纪念的先贤,却没有留下生卒年月,以及他更多为新市文化造福的生平事迹。这位进士除了创造新市古镇“进士第一”荣誉外,还有诸多的“新市第一”被刷新,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怀崇敬的心情来一一追述。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十月十五这一天,太史章先生把一篇《朱将军庙记》写在“朱泗庙”的壁上,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朱泗治水”的英雄业绩,以不忘先贤,慎远追怀。这篇《朱将军庙记》把朱泗治水的细节写得具体而有内容,太史章先生回忆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某一晴日,有一位老者从他家的门前走过,拿出一本《旧录》给太史章看,说是朱将军留下来的事迹记载:“耆老相传,非诞妄也,愿有以纪之。”太史章看到这本《旧录》非常激动,虽然觉得此事历世绵远难考,却是本地百姓代代诵传。于是便根据这一本《旧录》写下了宏篇大章《朱将军庙记》。其中关于“朱泗治水”的事迹,太史章先生是这样记录的:岁大旱,民物焦然,无所聊赖。将军取巨瓮,就溪壑之深处,运载水泉以纾危急之患,而人赖以济。将军犹虑荐熯,至十年间,开漾溪一路,凡值凶岁,自然西北风驾大溪水入镇,以通舟楫之利,洎荫四被苗稼,民到于今受其赐。这段话是说,某一年大旱,老百姓的田地全部干枯而没有生活依靠。朱泗便拿着很大的容器(瓮:陶制的容器)去远地的水深处取水,把那边的水运来解决老百姓的危急,让老百姓的生活能借以维持。朱泗考虑到这样频繁干旱,当务之急是要把漾溪的水引进来。这样,他就组织民力,化了十年时间,开了一条河渠。之后,凡遇到灾害的年份,都非常自然,新市西北面方向,风驾着漾溪之水直入镇内。这样,船舶通行也非常方便,水的灌溉能够让四面的庄稼受益,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这样福祉的恩赐。
太史章先生是一位高品位的文人,在当年情况下登科进士,显然书法技艺也非常了得(据传登科入试中,书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可见其书法的功力已至火候)。所以,他一登科,当年的新市重要文化大事,都需要他出面挥笔题书,题个额,写块碑。那时候,正好朝廷委派了一位非常有文化的“监酒史”葛清孝公来担任新市管理事务,新市“觉海寺”又出了一位若愚高僧,所以可以想象,当年的太史章如鱼得水,对于文化方面有知音相聚。因此,历史上新市古镇有太史章书法作品的零星记载,证实了太史章先生是新市古镇的第一位书法家。在《嘉泰吴兴志》和《湖州府志》中,都有这位书法家的作品记载,可惜时光渺远,很早时候,这两件作品也已散佚无踪:1、建中靖国初(公元1101年),太史章专门为新市“觉海寺”写下《觉海寺山门佛殿记》。2、同年,太史章先生为此寺,书写“大唐兴善之寺”六字碑。在《仙潭文献》中记载,新市的“东庙碑”便是太史章的书法作品:宋元符二年,里人太史章所撰并书,勒碑中庭,与诰勒碑并峙东西。由这段文字想起,前面言及的《朱将军庙记》,有可能是为“东庙碑”而写,非常珍贵。可惜此“东庙碑”已失佚。
太史章先生不仅能书能文,更擅吟咏。可惜因当年的物质文明条件,他的大量诗作未能传世,仅有部分残留。目前在《吴兴艺文补》上有他的五首诗歌:
先贤太史章是一位藏在新市古镇历史光晕里的人,他在渺茫的时光河岸上捡拾文化的残片,一片片收存起来。在几近湮灭的时光荒原上,躬着身体“拾荒”,他的伟大付出,让新市古镇历史自此流光溢彩,透射出与江南所有村镇完全不一样的光芒与辉煌。我要记住他的名字,记住他内心对新市的炽热之爱,并以此缩短我与伟人之间时空的距离。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