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说》经脉上下游
导读: 经脉上下游理论,只是立新七针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所以千万不要以一概全。气血保持如环无端,脏腑功能正常有序,情志调和内守,那便持久。纯治疗,是难以长久的,纯防守,也不是长久之计。循环起来,自给自足,风调雨顺,那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经脉是流注的,所以内经讲经络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如环无端,在自然界就是循环的意思,如《立新说》经脉——阴升阳降文中,我所画的自然界水的循环图所示,有大循环和小循环,小循环包含在大循环里。
既然涉及水的循环,而且内经也将经脉比喻为经水,那我们就应该从河流的一些规律来理解经脉的一些规律。自然界河流有上游与下游之分,上游与下游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比如长江,整个长江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在长江发源地是涓涓细流,上游的特点是落差大、峡谷多、水力资源丰富。中游的特点是河道曲折、河湖众多、流速缓慢。下游的特点是河道开阔、水流缓慢。其实上下游只是相对而言,上中下游的每个阶段里面,分别又有上中下游的概念。
受自然界水循环的启发,我首先在中医界提出了经脉上下游理论,并在《灵枢·周痹》里找到了内经医学理论支持:“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这句话让很多人看不明白,是因为脑子里对经脉没有一个立体的概念。我们要知道,这段话是在《周痹》这一篇里讲的,那就是跟痹症有关,痹症的表现,并不仅仅就是痛,诸如酸胀麻木冷凉等等都是痹症的常见表现。所以,这个痛,并不一定就只是指疼痛,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症状。
如果我们明白人体发生自然病痛的原因,是由于气血虚实不均所致,那么这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了:气血从上往下(经脉的循行方向)循行受阻,不通则痛,就要先调理其下方(经脉远去的方向为下),令经脉疏通,然后再调理其上方(经脉迎来的方向为上),令经脉气血顺利输送下来,通则不痛。气血往下行却受制于上方(上方输送不足),是一种虚,络虚则痛,就要先调理上方,令气血能下行先充盈经络,然后再调理下方,令经脉气血顺利输送过去,顺则痛消。
九针治病,其实无非就是调阴阳虚实。
《素问·痿论》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素问·调经论》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灵枢·官针》曰:“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临床常见症状表现方式,大致分为虚实两类:
虚:痛、麻、木、酸、困、软、晕、昏、沉、冷、凉、紧……
实:胀、重、热、肿……
请注意,这里所讲的虚实之分,是从经脉卫气的角度来讲的,我们是把经脉看做一条河流而言,自然界的河流,上游不足,则下游表现为虚,上游过剩,则下游表现为实。我们将这个逻辑运用到人体身上,经过全国各地大量弟子学员多年的临床验证,实践证明,人体经脉也确实存在这么个规律表现。我们运用立新七针补虚泻实,调理恢复经络气血平衡,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好而且非常稳定的疗效。
学中医切不可学成死脑袋,我提出的经脉上下游理论,有的人就一味死死的牢记上下游,无论什么病来了都是上下游,这就犯了盲人摸象和刻舟求剑的禁忌了。我们必须清醒的知道,经脉上下游理论,只是立新七针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所以千万不要以一概全。临床上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患者,病痛所在经脉,经过反复仔细的检查,该经脉似乎并无大碍,很多人就束手无策。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素问·缪刺论》有答案:“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经脉本经没有出问题的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缪刺的理论。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缪刺,是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其实病因还是一个平衡被破坏了,人体是一个整体,绝对不能孤立看待某局部或某一条经脉。什么情况下在本经上治疗?《缪刺论》从邪气客于身开始,把病理讲的很清楚:“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缪刺呢?《缪刺论》继续说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