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寂寞的游戏》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边看,一边内心自我吐槽:我鉴赏文艺作品的水平基本为0。
我平常不太会主动去看这类的散文小说界限非常模糊的作品,没别的原因,就是看不太懂。这本书是通过B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知道的。这部纪录片第一集讲的就是编辑与书的故事,开篇出场人物就是推出这本书的幕后秃头编辑——朱岳。他发现了这本书后,觉得袁哲生写得不亚于西方任何一位作家,希望这样的好作品能被更多人读到,为此还拉黑了一个铁哥们…他说华语文学已经发生了一场爆炸,在大陆以外的台湾和马来西亚,有着许多不为内陆人所知的优秀作家。
其实我不想点评这本书的,因为我觉得我确实没看懂,就没有资格去评论它,所以只能说说自己对于细枝末节的一些零碎的感受。
下面是一些零零散散的感受:
《寂寞的游戏》像是融合了回忆的魔幻童年。所谓“寂寞的游戏”应该是无可避免的成长带走了童年时独有的感触,随之而来则为陌生的世界冲击下带来的萧然破败,不安分的心被浇灌了绝望。小说最后那句:那年我十四岁,我最好的朋友是孔兆年和狼狗,我最想念的人是何雅文。配合全文猛戳泪点,你十四岁时最好的朋友现在在哪里?而当时你最思念的人是不是终是成了无可触碰的白月光。而现在你最好的朋友又是谁?你最思念的人又在哪里?全无心绪,眼中噙满泪水地笑了。——对我而言最在意的是,看书时并没有感觉是台湾的乡村,反而有大陆南方小镇的感觉。
《送行》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作品。整个故事在晦涩阴暗的环境下,融合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物,气氛和环境平添一分独有的惶然。尤其是刚看前半部分时,感觉和看推理小说似得,阴森黑暗的气氛已布局完毕,只差人物暴起。诸如父亲和小儿子突然发难击倒宪兵,或是那岣嵝的老婆婆其实是熊婆婆一般的绝世高手。当然袁哲生毕竟是善于以静制动,整个故事产生的情绪波动几乎是在很平稳的线上,又爆发出时代的悲哀,所以自然不会有我所说的冲击。阳光消逝而去,空剩寂静和黑暗,觉得拍摄成电影应该很精彩。
《遇见舒伯特》有一丝怪诞的味道。世上的一切都可能会忘记,但是音乐留下的共鸣却始终留在心底。
《密封罐子》夫妻各怀心思的一次小试探。对比前文丈夫回忆和妻子的点滴,反而显得无足轻重。夫妻生活本就会产生矛盾,而记忆中留下的甜蜜回忆可见深情,亦是永恒。
《没有窗户的房子》这个故事完全不懂,大约当作青年人遭遇人生不顺心时的胡扯乱骂。期间出现的地方方言,脑海中不断回忆看台剧时有没有出现类似的语句。如果不是明确是袁哲生的作品,平日里看到必然会以为是哪个愤青的吐槽。
《木鱼》故事中我印象最深刻反倒不是木鱼声带来的宁静和安稳,而是王毅民被反复强调的大腹便便和遮掩不住的中年危机下的灰暗心态。
看完整本书,好像通篇都在讲孤独,孤独。可是我又不愿意只用这一个词概括里面所有的情感。我们总喜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进行解释,一个合理的解释能让我们获得确定感。可这次我准备接受这种不确定感,就把它放在一边,等我再多看一些书,或许就能懂了吧。
又或者,我总是在追求这种「懂」,也是应试教育下语文阅读理解做多了后的后遗症吧。也许根本也不需要懂,文学传达出的美和情感,能让人有共鸣,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