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湘垓 | 初游嵩山少林寺

初游嵩山少林寺

作者:郑湘垓

2018年8月18日,秋雨绵绵,凉风送爽。受友人之邀,我与“文学百花园”近二十位文友雨中游览了梦寐已久的嵩山少林寺。少年读书时就已闻知五岳名山之一的中岳嵩山,少林寺更是遐迩闻名传奇纷呈,但一直未能谋面,今日有幸和众文友一起游览采风,了却了多年心愿甚感惬意。

这场酣畅淋漓的秋雨浇灭了酷热的暑气,非但没影响我们的行程,反而增添了文友们的游兴,雨中的少林寺也别有一番韵味。汽车一开进少林寺景区外围,只见遍布少林武术学校,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们身着统一的绿灰色长袍,正舞拳弄枪,目不斜视,动作整齐划一,喊杀声铿锵雄浑震撼旷野。这种场景似曾相似,然今日亲临其境,我们还是分外惊喜与亲切。

来到嵩山山门,右侧伫立着的一尊高大魁梧的武僧塑像,神态逼真,威风神勇而又不失僧人的慈眉善目,双手合掌,在此不知疲倦的为四方游客迎来送往。佛教本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教义,而少林寺僧人武术却威风八面,近可以健体防身,除暴安良;远可以抗击外寇保家卫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战将都出自少林寺僧人。这些看上去与佛教教义格格不入的现象,却与本宗教奇妙完美地结合成一体,这不能不称颂中国文化的包容变通。久久瞻仰威武勇猛又可亲可敬的武僧塑像,不由得想起清朝前期,最高统治当局曾严令禁止民间聚众习武,即使这样,少林寺武术仍顽强地传承与发展,从未中断。少林寺后殿大厅里留下的武僧们夜间习武的深深印痕,足以证明真正有存在价值的东西,不管统治者喜欢与否,终究会传承并且发扬光大,统治者的意愿并不能决定其兴衰存亡。新建的嵩山山门,高大雄伟,名家书法、楹联镌刻其上,尤显气派。旧山门依然整体保留,走近其中一股古朴厚重之感扑面而来,与新山门并立高耸,相映成趣。

穿过山门即是长长的甬道,此时游客摩肩接踵,道路两旁绿涛翻滚,时有秋蝉低吟浅唱。步入少林寺禅院,千年古刹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大殿内供奉的神像庄严肃穆,神采各异。匆匆从红尘而来的我们,在此时此地对佛祖的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禅院内香烟缭绕,绿树成荫,清幽宜人。有的古树树龄已达1400——1500年之久。圆柏参天、银杏蔽日,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与寺院的建筑浑然一体,自然界生命力的强盛与历史的幽远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展示。

佛教本是舶来品,传入华夏与本土文化交融磨合,居然能与中国的主体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我们的民族屡经磨难而历久弥新,不能不说我中华文化其自身的优越性、坚韧性、变通性和包容性,不能不赞叹我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嵩山是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先师达摩在此面壁修行,禅宗由此产生。传至六世祖慧能,禅宗教义日趋完善,佛教因此全面中国化,对中国乃至周边国家的影响既深且远。先总理周恩来在东渡日本求学时曾写下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第三句就是用了达摩面壁修行的典故,十分准确精妙。面壁修行直指人心,即是修炼人之性情,锤炼人之操守,以达到大彻大悟。经过中华优秀文化熏陶的仁人志士为追求理想、光明而义无反顾,他们能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他们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已然成为自觉地追求。这种矢志不渝地自觉追求,一旦与国家、民族利益、社会前进的步伐结合在一起,相向而行,就会迸发出不可估量的效能,我们的民族因此才得以生生不息,才不断地从低谷走向复兴。

嵩山少林寺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价值当然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所知道的少林寺,表象多于内涵,肤浅多于深刻,绝对需要继续参悟,方能得其真谛。

雨中回望,身后的嵩山少林寺依然美妙。是时雨越下越大,风越来越猛,山色越来越空濛。雨雾中塔林肃立,飞鸽展翅,垂柳依依,钟声悠扬,隐约地向游客们昭示着过去与未来。所有这一切都在提示我们:嵩山,一定要再来!

作者简介:

郑湘垓,湖北荆州人,现代史学家,有多部著作存档。

请参加杂志征文的作者加微信:shuai_pengju以便保持沟通

《文学百花苑》纸刊杂志征稿正在进行时

投稿注意事项

1、来稿需注明【征文】字样 +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2、小说、散文、故事、随笔2000字以下为宜,诗歌不超过30行。

关于赞赏返还新规定

即日起,每篇作品七日内打赏金额20元以内者不返还,20元之外全部返还。

1258873875@qq.com

作者必须主动索取打赏细目及稿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