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六十(怎样用洞察力看问题)

六十、怎样用洞察力看问题

尽管知识本身没有社会属性,但怎么用起来不能没有社会属性,实际是想没有社会属性也不可能,毕竟人总是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只要有人在,再怎么客观的东西都有可能不客观了。

客观世界一方面是以表面现象存在着,一方面是以内在规律存在着,归根结底是以内在规律存在着,这决定人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知识首先用于认识,尤其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才能看清内在规律,而这个过程中又离不开一分为二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规律的保证,一分为二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策略和路径,三者都是认识的方法论,只有这般通过认识把知识用于各种各样的规律上,知识才称得上真正有用,才能称其为知识,不然就统统是死的而无用的,至多是伪知识。

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必须通过人来发现,知识才有可能见诸于世,所以知识也是人创造的,而且是由人来用的,也因此即使知识用于别处恐怕是对的,用于此处而不对,也就成了伪知识。

相对而言,创造知识与用知识并非一码事,既不一定是同一人,也不一定人人都能从实践中得出真知,实际上大多是把知识当做间接经验来用的,这时就注定不是人人都能把知识还给规律。

知识如何还给规律?显然因为受制于人的主观参与,知识本身说了不算,毕竟知识放在不同的脑袋里就有不同的感知,很难保证还是原来的样子,故客观对待知识与主观对待知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人的主观虽是好东西,有主观才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客观对待知识,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反映为客观认识,终究看不清规律。这就是主观认识的局限,如果没有洞察力来防着,没有觉悟来做提醒和做客观认识的保证,谁敢说自己不会犯主观主义?

知识越客观,越接近事物的本质,掩盖的现象越少,也相对简单,像科学技术知识就是这样,基本是放在四海而皆准的,用于哪个社会都可能促进生产力,大体上只要人的认识不出现根本性问题,用起来就基本能保持客观,唯不能保持客观时,才反映为人的主观出了问题。

但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这样看,如人文社会知识就相对复杂,总掩盖着形形色色的现象,需要拨冗去繁,方能看到如何用于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个中三昧。

就如“社会主义”,这既是抽象概念,也是客观知识,如果仅从泛泛定义出发,就可能被好多现象蒙蔽,因为这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却不是拿来就能用的简单知识,毕竟各国搞社会主义,由于国情不同,规律就有差异。

其实,科学技术知识何尝不是如此的?因为其中也有个什么人来用的问题,人的差异决定了知识用起来的差异,无非相比之下就涉及现象而言有相对简单和相对复杂的区别,当然涉及现象越多,对认识的要求就越复杂。

正是这样的缘故,决定了任何知识一旦用起来,就要考虑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就离不开认识、分辨力、觉悟和洞察力这几样,最终又是以洞察力来完成自我防范和抵达事物的本质规律的。

也是这个缘故,让知识再怎么客观,也有了怎么用,用在哪里,为什么用的人文属性问题,即社会属性问题。也因此,知识不能不带着认识来用,不能不带着分辨力、觉悟和洞察力,也就是不能不带着“三观”,特别是价值观和是非观。

以当今为例,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可知,知识爆 炸,物质崛起,不代表认识的进步,反而提示出这是任何制度都可以做到的,哪怕有速度的差异,中国突飞猛进的事实也是制度客观优越性使然,是在这个基础上,指向的依然是知识的客观创造性,包括客观认识知识和对知识的顺应,这终是局限于围绕知识的,而证明不了人的主观在全面认识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上,有了顺应中国社会主义跨越而来这一独特发展性质的认识,特别是这样的洞察力。

如果不缺这种洞察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恐怕普遍都应该,甚至必须,懂得知识该怎么用和给什么做贡献。这既是站在规律上的认识,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应有的洞察力,正是如此才让二者这样告诉人们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立的那一天,就注定了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跨越性,这是本质规律,更是根本国情,决定了不再有可能,也不允许,回到自然发展的社会模式,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性,进而又决定了人的认识必须要为此做出努力并贡献于此。

简单而言,就是要求认识得跟得上来,否则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多么突飞猛进,一旦失去了人对历史跨越意义的觉悟和鲜明的社会主义立场,以及这样的分辨力和洞察力,不仅违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内涵,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包围下也很难自圆其说。

说到底,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及其大旗永远是鲜明的,既来自于鲜明,又走向鲜明,这本来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大多数人的普遍共识和这样的觉悟,哪怕遇到了少数人的极力反对,而今天在“一切向钱看”的驱使下,人们才普遍淡化了应有的认识、分辨力、觉悟,以及特别要有的洞察力,如果不想让少数人重新得逞,这些势必迟早是要找回的。

把这联 系到写诗,想想会有什么意义?一个活生生的社会,总是人人在其中的,人人都有感悟不尽的体会,但凡有一点洞察力而形成的合理认识,得有多少话题可写?焉用得着憋诗和呻吟否?

(0)

相关推荐

  • 实践论思维导图和读后感

    ①认识与实践关系:a生产是基本实践并决定其他活动b生产从低到高c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 ②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并逐步总结提炼成理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后要实践去改变现实 ③认识的目的:从感性认 ...

  •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这是指特定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主观认识与特定的客观实际的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具体的物质活动,认识产生于实践,因此,有什么样的实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认识 ...

  • 你赚不到钱、感情不顺、运气不佳都是因为...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人钱关注我哦- 人钱 提升你对人性和金钱的认知 7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人会犯错误是因为主观认知和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产生了偏离. 几乎人的所有犯的错误都是,包括企业亏损.考不到 ...

  • 闲言碎语(144)

    什么是逻辑?逻辑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是道之运行的法则. 我认为,人就是道的运行推动自然界在规律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当中偶然产生的.请注意,这里的道居于自然界之上,看似具有全部的主体性,而且是超人的主体性. ...

  • 写诗的原理六十九(怎样看现实与修养的联/系)

    什么是现实?现实就是一切已经存在和正在发生的客观情况.其中,社会制度是最大的现实,其次才是有利于此和无利于此的各种实际. 简单讲,制度是社会的保障,现实就是制度本身和社会的种种情况,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 ...

  • 写诗的原理六十八(怎样看合理认识与智慧的联/系)

    只有合理的认识,才能让素质因素,或自内而外,或自外而内,同样合理地联系起来.自内而外是主动的,如学习,自外而内是干预的,如教育,不管哪种联系都是修养不可少的,都会促成应有的本领和修养. 合理认识就是人 ...

  • 写诗的原理六十四(怎样看以什么为素质)

    六十四.怎样看以什么为素质 语言表达的确是一种能力,但能力归能力,可以是素质的一个因子,但素质有好多因子,绝不会因一个因子就能以偏概全, 又如,录音机也可到台上讲话,人工智能也有一定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

  • 写诗的原理六十六(怎样认识人的修养)

    六十六.怎样认识人的修养 修养和素质其实是一回事,修养的目的是形成应有的素质,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修养.修养强调长期性.持久性和系统性,素质强调稳定性.坚定性和表现性,故一曝十寒,浅尝辄止,漫无目的都不 ...

  • 写诗的原理六十五(怎样形成素质)

    六十五.怎样形成素质 归根结底,人的素质不允许残缺不周,必须体现完整的修养,有完整的修养,才能证明各个因子对素质总的贡献,也才能对素质有指代价值. 指代是用一部分性质代说全部性质,修辞上也谓" ...

  • 写诗的原理六十二(怎样认识人的素质)

    人除了躯壳是纯客观的,让人多少有些无奈,其它任何由此带来的东西,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都是相对而客观的,也就说不上无奈,意味完全可以改变. 能改变的就意味素质,且是活的素质,特别反映为人的主观能动 ...

  • 写诗的原理五十八(怎样看觉悟和洞察力的联/系)

    五十八.怎样看觉悟和洞察力的联 系 人的一切外衣,无不是由现实复杂的主客观矛盾关系使然,要拆解这些,显然离不开认识中对假与真的分辨力,更离不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而真正能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从分辨 ...

  • 写诗的原理四十九(怎样看小聪明)

    对任何知识,只要还缺乏修养,千万不可有显摆炫耀心态,因为这就像"两小儿辩日"一样的地没有道理.实际是,知识虽是客观的,如果人还没有基本认识做依据,或认识不足和有偏差.谬误,就没的辩 ...

  • 写诗的原理八十六(怎样从个人追求体会修养)

    八十六.怎样从个人追求体会修养 人只要活着,就有追求.没有追求,意味也没有了想法,恐怕除了不能动弹的僵尸,都不可能没有追求.追求是人活着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价值,代表生命体征而活动气息. 即使懒惰和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