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修身四德是什么?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什么意思?《道德经》的「一」指什么?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段经文: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这是老子的修身四德,这是借用儒家的术语,老子是不讲修身的,而是讲修德,关键是修无身

经文:不自见,故明。

这是修身第一德。见读为现,要隐藏自己,不显露自己,更不应该占据高位,就是有德无位。世人总是以显露自己为要务,显示自己的存在感。修道士正好相反。俗人以别人的赞美为荣,修道士以别人的赞美为耻。

修道士修无誉之德,所以庄子说“至誉无誉”。明,明白四达,天地间无所蔽者,德性明也。


经文:不自是,故彰。

彰就是明,显著,耀眼,就是彰德性。这是修身第二德。河上公注:“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于世。”修道士不能把自己的内证工夫强加于人,包括其他的修道士和普通的世人。那怎么办呢?只有让他人同样实修实证,听自己的自由心证。这是内证工夫上的态度。

对于世俗知识,修道士更加倾听世人,即使知道世人的误解,也只是循循善诱,“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让世人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只是知识的一个助产士,起帮助的作用,学生应该自己得出结论,与老子的教导一致。这样,修道士反而更加彰显了自身的价值。这只是方便说法,修道士追求真理和深刻的思想,从来不会考虑自身的价值。

《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你认为自己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吗?”须菩提答:“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道德经》此处的境界与《金刚经》的境界很一致。

孔子说:“毋意、毋固,毋必,毋我”,这是孔子的四毋修法,其中毋我与老子的修身第二德很相近。


经文:不自伐,故有功。

这是老子修身第三德。伐就是夸耀,炫耀,企图获得他人仰视。河上公注:“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圣人以德化人,使内心残缺之人达到全德之人,功德无量。但圣人心中并没有功德之想,实际上圣人对天下最有功德。

老子玄德四要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修道士深入精神世界,洞察宇宙妙理,帮助世人脱离浊世羁绊,功德不可谓不大。但切不可居功,而应该向道学习,道生万物,功德最为第一,但道从不居功。所以圣人“事遂身退”,践行“天之道”。

经文:故有功。

天看来有功,不是人看来有功,更不是自己感到有功。这个区别很重要。


经文:不自矜,故能长。

这是老子修身第四德。矜,自重,居高临下。河上公注:“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久不危”。河注长为长久。圣人不把自己看的高于他人,以平等心待人,无欲无求,可以长久而不危。释德清注:“恃己之能曰矜。长,才能也。”长释为一技之长。

长久是老子的一贯追求,“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但老子也可能使用了双关语。圣人引导世人,但始终保持平等利他之心,在天看来,圣人是世人之长(引路人)。

老子修身四德玄德四要义暗合,皆出于道,圣人践行不息,修道士当追随圣人之迹,弘扬“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圣德。释德清注:“此上四不,皆不争之德也,唯圣人有之也。”

上面四不,都是不争之德的具体描述,只有圣人才能完全做到。苏辙说:“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是不争之余,故以不争终之。”四不,都是不争的引申,所以最后归结为不争。修身四德也就是修身四法。


第四段经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此章从“曲则全”开篇,终于引出最重要的教诲,就是不争才是大德。河上公注:“此言天下无论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天下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后文“天下莫柔弱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第三章、八章、二十章、七十八章一直宣说不争的教诲,这是人间的福音,不得不申之再三。

天地的无私与水的不争构成老子的人间和谐的核心架构,可以窥探《道德经》的现实价值指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