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事侃侃|清静经实例讨论分享
一日,遇修道群里闲聊讨论,看众人解释一句,纷争不已,试着从修者角度剖析了一番。
讨论的内容:
天无穷,在于不争;地有终,败于好义。不争则藏而不显,好义则用而不还。顺天者昌盛,应地者乖张。
作何解?
看修友讨论说:此句意思,好比道德经里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显山露水,不争强好胜,应当顺其自然。逆天而行,只有自取灭亡。
然后,又在仔细百度分析:好义是什么意思,乖张又是什么意思。
然后,又讨论:义在此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好义就是好公正,好合宜。
以我个人之理解,此句不当揪住细枝末节,而应从大局来看,句话提到“好义”,个人认为,此为关键:
好义=有欲。好=有,有欲望,有欲求。
好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好”,就有了欲。
有了欲,结果就不能“长久”。
不争=无欲。
无欲的结果:“长久”。
一切应缘,则生生不息。
一切有欲,则有执,有执则有牵挂,有挂碍,故……降本流末……
这是无欲和有欲的关系。
无为有为,无所不为。皆可。
全看隐在背后的推动力。
这个推动力之源:无欲?
这个推动力之源:有欲?
导致的后果,不同。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
在此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那么,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义在此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没有了德,就不会有仁。没有了仁,才会去在意那个“义”。
而这一切的最初源头:道。
当没有失道的时候,自然就有“德”,更惶论以下的“仁”“义”等等。。
执于义时,已经失了前项的:仁、德、道。
所以,究其源头:得道,顺道,合道?即可。
当如何得道?顺道?合道?
典籍中,老祖宗早已明白直言: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把富裕的部份,主动拿去补给不足的一方。这个,是不争,是予,是舍。)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舍予为“舒”。
如何才能舒服?不争。不争才会舒服。
这才是合道的事。
天无穷,在于不争;地有终,败于好义。不争则藏而不显,好义则用而不还。顺天者昌盛,应地者乖张。
这句的意思,大致,可以呼之欲出了吧。
清静经中明言: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道”如何得?弃执,息灭妄心。即可以得: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至于如何常得清静,清静经明白直接写道: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可得: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可达:湛然常寂。
而后: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清静经是一切的总纲。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葛仙翁都如此说了,我们作为修者,那就诵吧,悟吧。愿我们都能证悟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