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童年的河山寺庙会/张全文

在美丽富饶的渤海湾畔,有一方人杰地灵的圣土,这就是代代黎民百姓繁衍生息的山东寿光大地。自古以来,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佛教盛行,寺院众多。据民国“寿光县志”记载。文庙,亦称孔庙、南皮台寺庙、王高塔,亦系慈化寺佛塔、宁国寺、天后庙。此外,始建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元大德八年募义重修,明万历五年,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相继重修“孙家集街道高阜营子河山寺”亦久负盛名,且与寿光唯一“静山”有着千丝万缕的故事呢!

提起“静山”,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孙家集与马家庄之间。寿光最高点,寿光境内唯一的石山,相对海平面海拔48米。由于长期以来不再增高,而得名“静山”。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0,7米,北高南低,最高处距地面0,6米,最低处0,1米。上有南北水纹4条,地表以下逐渐扩展庞大,莫测其深。

寿光本无山,千百里坦荡沃野中,一山微微崭露头角兀然而立。山以高大险峻著名者多,而以小巧玲珑之称者少,以大为最者世间固多,而以小为最者未有所闻,故能吸引众多游人探奇,领略静山自古以来民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美丽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上苍非常赏识寿光这块风水宝地,但碍于多河无山,自觉很是美中不足,于是决意让山神前往造山。一日,山神秉持上苍旨意,腾云驾雾邸临寿光窥视,很快被坦坦荡荡百里沃野美景所吸引,特别孙家集与西马家庄之间让它格外喜爱有加,打定主意在这里隆山。时日隆山时辰,人们发现平野中很快一座山巅微露头角兀然而立。说来也巧,只见一孕妇怀揣一个啼哭婴儿姗姗路过这里。由于一路劳累,又饥又渴加之婴儿哭闹心烦,坐在了正在隆起山巅之上歇息起来。过了好多一会儿,婴儿渐渐安然入睡。此时,造山神完全让人间美好的母爱之情所打动,静立在那里,再也不忍心惊破婴儿美梦,结果耽误了造山时辰,从此,寿光便有了这一“弹丸”著称,被称为世界群山之小巧玲珑的“静山”美景,据说至今静山之上孕妇当年坐痕还依稀可鉴呢!。

另外据传还有一说,公元前221年,一代始皇秦王嬴政,建都西安汴梁。为开发齐地大修驿道,修成后,率领人马,前来禅封泰山为五岳之尊。举行完仪式后,丞相李斯建议来文祖仓颉的出生地寿光,即可登高观海,亦可察看生产贡盐的渤海。路上秦始皇问丞相,到寿光观海,可有高山凭借?丞相回答:“那里是块通灵宝地,沃野千里,一马平川,众水汇集,唯不长山”。此时性情孤傲的秦始皇言道:“没有山便没有奇人,没有山便没有流泉飞瀑,缺少气度,待朕用赶山神鞭将泰山一山峰赶与寿光,到时好登山观海。”言罢,抽出赶神鞭一挥,一座有奇峰巍峨大山便东移往寿光而来。

但这山来到寿光境内的孙家集便纹丝不动了,任凭秦王怎么挥动赶山神鞭此山仍然纹丝不动。秦王大怒,将神鞭一挥,割去山的一半向南一扔飞出70里,这便成了“云门山”,使寿光称之为南枕云门,北依大海,腰束弥河玉带之势。剩下的这一半大山只是下陷,。秦王便唤来当地山神问道:“朕赶山山走,驱水水流。朕要赶山前去观海,为何赶山到此只下沉不走?”土地爷回答:“此地只长文山,文山高高天下敬仰,石山乃静山,一堆岂敢再长!”无奈秦王便封已下沉入地只露山石为静山。静山受封之后,不长不沉,小山头露出地面半丈许,一步可跨,至今仍默默卧在这里。

静山的出现,虽说山体不大,但老人们听说静山每天还能长高许多,这可把周围村庄的人们吓坏了,特别位于静山北边的村庄的人吓的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村民都琢磨着,要是静山长到一定程度定然遮天蔽日,即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于是村里的管事人终于坐不住了,先后有周家、石家、营子、张家等九个村老者凑在一起商量对策。经过反复讨论查证最终达成一致共识,改村名为“高阜”某某村。“阜”言外之意是指山大、盛、兴旺的象征。高阜就是山多而高,敢与静山所抗衡。于是在这块南北长七华里,东西宽六华里,呈西南东北狭长的地域内,紧挨着九个村庄统称为九高阜:即高阜贾家庄子、高阜西马家庄子、高阜石家庄子、高阜周家庄子、髙阜营子、高阜牟家庄、高阜崔家庄、高阜邢家庄、高阜张家庄九高阜外加一个宅科后续村。

有了九高阜外加一个后续村,村民还是不放心,便又凑在一起商量建一座寺院,寓意更具镇山驱水之灵效,才能确保一方地方平安,特别北边村庄安然无恙。考察地形时,大家先是看中髙阜营子村北空闲地,后来又觉得不妥改为村西。院址确定后,为了早日实施寺院筹建工程,各村都积极踊跃捐款捐物出工出力,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忙活,一座雄伟寺院建起来了。

该刹占地300多平方米,位于高阜张家庄村北,髙阜营子村西南,东西大沟、大沙河一侧。寺院四周高墙环绕,中间有香火池,旁有大铁钟,8棵青松绿柏,翠竹婆娑,生机盎然,龟托盘龙石碑一尊望而肃穆古朴典雅。正面书写着“重修河山寺记”,为明嘉靖丁未进士邑人苏继特为该寺重修撰词,其文涵词意深远扣人心弦,气势磅礴,书法用笔刚劲峻拔,洋洋洒洒无所比拟,堪称一绝。端末以“个个慈悲一点真,源头物我不容尘,镜台扫得些无垢,莫向如来问后身”诗句肇示后人流芳千古。

佛寺分为正殿、前殿。寺院正殿东西长约20米宽约13米,墙体皆为青灰磨砖,四楹三间,棂窗赤门出厦,门端上方悬挂匾额“河山寺”三个苍劲有力大字跃然在目,两侧楹联书有“莲花座下涌祥云,杨柳枝头甘露香”,寺脊两端龙头镶嵌,板瓦履顶,飞檐凌空,气势雄伟。正殿内三尊金色大佛像,塑像两侧侍立两童子,一童子抱如意钩,另一童子捧插有杨柳枝条净瓶。佛童仪态蔼然,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佛像前摆设磬、鼓等打击乐。前殿“南门”东西长12米,宽8米左右,亦是一座二楹三间,中高侧低,气势雄伟,飞檐凌空大殿。南门大殿两侧有两尊高大的金刚,怒目圆睁,手持大刀,威风凛凛,小孩子见了都望而却步不敢入内。可惜该刹于1946年被拆毁,施建了髙阜营子小学。

每年古历四月初八,是河山寺赶庙会的日子。我清楚记得,在赶庙会之前,首先有京剧、吕剧戏班子扎戏台子唱戏3天。到了四月初八这天,前来赶庙会的人和释道信徒特别多,除了本县的,还有潍县、青州、临淄、乐安、昌乐等县的人都络绎不绝。但见寺庙内烟雾缭绕,观者如堵,游人如织,释道信徒一片虔诚合手跪叩。会面上那些摊贩,摆满了农业生产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物资应有尽有,那些卖东西的店铺草棚一个挨一个,招揽生意叫卖声起伏连绵。戏台子扎在寺庙门口左边东西沟内,清晨,但见看戏的男女老幼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带着小板凳早早坐在台前,静候观看。不多时锣鼓铿锵大幕拉开,一折折京剧剧目韵味十足,优雅悦耳,声情并茂,美妙的唱念做打演技紧紧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当演员演技或演唱恰到好处时,台下观众立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10岁的小孩子赶庙会,实际是去看庙会,京剧看不懂,说书的不愿听,只好到处乱窜。看的最多的是那些耍藏掖的、耍猴子的,这些行当干看不花钱。最让人羡慕的是拉洋片的,须先交钱才能看。所谓拉洋片就跟现在的放幻灯片原理差不多,届时拉洋片生意人坐在洋片箱子前,脚敲铴锣手击鼓,口中念念“往里瞧来往里看,拉洋片的在里边,你看新鲜不新鲜”!观望者透过镜头注目,生意人将片子陆续投入影箱,在光源下就会看到一连串影像画面再现,让观看者格外引人入胜。古衣市里净是卖破烂的,大襟褂子、毡帽的、破棉鞋的、看了我心里纳闷,这个也有要的不成?牲口市里,有卖小毛驴的、大黄犍的、卖家兔的等五花八门。最叫我难忘的竟还有卖孩子的,当我顺着小伙伴手指方向望去,不远处一位披头散发、衣裳褴褛,脖子上捆着一根干草的小姑娘,眯眼不睁的依墙而站,她身旁蹲着一位已经大把上了年纪的老人,低着头,愁眉苦脸不说一句话,看得出眼里滚动着心酸泪花。到底是哪里人氏也无人问津。有许多惜老怜贫围观者都发出唉声叹气的无奈。我百思不解,回到家里问娘,那人怎么赶会卖孩子呢?娘说:“穷人家养活不了自己的儿女,逼的。”听了娘的话,让我更是不可思议,我想那么一个大活人,咋就怎么挣不出饭来养活自己的儿女呢!

在庙会上,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有伸手要饭的,给不给散伙。也有要不出来就下手抢夺的。还有一种叫砸牛骨头的,两手敲着一对牛胯骨,呱嗒呱嗒一面唱着:“财神老爷上门来,又添人口又添财,恭喜买卖大发财!”还有一类望而生畏要饭人,手拿一把锈迹斑斑镰头按在自己的额头上,站在买卖铺子前,也不作声,意思是说你不打发我,我就犁头在你面前。说实在的,那些做买卖的也着实为难,生意收入少得可怜,不够打发要饭的。这些要饭的实在叫人可怜,让人心酸,他们多是老弱残疾、面黄肌瘦,衣不遮体的穷苦人。更可悲的饿死人是常有的事,听大人们说那天清晨起来,在寺庙西沟就发现了一具死者尸体,嘴里还含着些绿草叶子呢!打那以后,我总是时时拿自己对照那些要饭的,明白知足节俭。那次高阜营子赶庙会,父亲给我的钱就没舍得花,只买了一个欢喜台,一个白菜肉馅蒸包,二两热地瓜,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急急忙忙跑回家。

现在,我们的生活可说是吃不愁,穿不愁,幸福美满和富足。当想起小时候那段“髙阜营子河山寺赶庙会的峥嵘岁月”,再比比现在老百姓神仙般日子心里格外不平静,我总是默默告诫自己和那些至亲好友,当你清晨自驾车走进机关、学校、工厂上班的时候;当你节假日同您的爱人一起,在湖水荡漾、岸柳成行、鸟语花香的公园里漫步的时候;当您同家人、孩子走进饭馆,享受着席间山珍海味的时候,你是否感觉一直生活在幸福中?也许你不以为然,这是很平常的啊!但当你想想老一辈旧社会所受的苦难和现在相比较,那时你就会真切感受到真正生活在幸福之中了。

作 者 简 介

张全文,男,1945年出生,今年74岁,系山东寿光市孙家集街道齐家村人,曲师大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电话:13053693150,1987年寿光县优秀教师,2005年退休。

1968年8月至1976年在本村任代课教师,1977三甲小学联中戴帽任语文教学,1978年在前杨公社农田水利生产建设指挥部任报道员,1988年任前杨公社农村业余扫盲办公室教材编辑,1989年至1982年任七年级语文教学,1983年至1990年任八年级毕业班生物教学,同年学生参加潍坊市生物竞赛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员,1985年毕业班中考取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19名教师爬泰山下曲阜旅游。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兼职通讯报道。1972年同原寿光县委组织部长孙建兴开办了一个前杨公社农民业余通讯员学习班培养了人才。并同时为大众日报撰稿,先后有“新墙为啥又扒了?”、“小钢炮又响了起来!”、“帮助俺提高了认识”等发表在“大众日报”。1975年被授予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现从2012年起任“老干部之家”杂志33号通讯员。多次为“寿光日报”、“潍坊日报周末版”、“齐鲁晚报撰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