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德明丨薪火(散文)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薪火相传,一指亲族家族的传承,一指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延流轮廓。
己亥年秋,回家翻寻老相册,偶找到老太爷一张肖像画,小时候我是见过的,求证爸他说他小时候也见过,算来50年盈余!早年,前屋大爷爷会跟我们念叨小街上的哪家哪门哪院哪些人一些掌故和传奇。时光荏苒,人事代谢,那些口口相传的历史随一代又一代老人老去逐渐暗淡。或者这里谈不上厚重的历史,也没有“非遗”的价值,但偶尔听爸这一辈谈来谈起,总有一种根的热忱和唏嘘。
问问爸他还记得老太爷的名讳。这唯一的一张画像,据说还是仿二太爷的像画的,两人的画像一模一样,唯一不同处,是老太爷的冉冉长须,据说当时都称他“祝胡子”。老太爷从画像上看也颇具仙风道骨,一生没什么特别的传奇。小街很小,在我童年时,也就东头“小桥头”西头“西大沟”、“南地来”就100米外的大塘外、“北家后”也几乎算我们家老屋的后墙了,想必爸那一辈小街范围更小。也许是我们这一辈有了电视有了更多外面世界的信息,愈加觉得他们那一代的故事更像故事也更离传统和根更近。
街虽小历史却颇长,也没见过什么“大官路”,偏偏起了个名字叫“路集”!而且居住的都是可以找到村庄来处的迁移户和一部分外乡户。但族、群、院却就是那时传承下来的。“三坊两匠一大行”就是现在的家族基础,小时候居住的格局基本上都是分族分院的模式。
茶坊、糟坊。卖大碗茶是有过的、打散酒是见过的;染坊。机织粗布河里漂染水墨淋漓是在身边河沟的。粗布现在成纯棉好料啦,那时穿涤卡、的确良才是高端时尚!而且每每“集罢”给爸门市部粘布票都是一个繁杂的考验。铁匠现在算“失业”了,但在那个时候打铁铁匠铺不但是个手艺,也是我们游戏的场所,大风箱拉动的冉冉炉火,打铁时飞溅的火花都是我们明亮的欢乐和温暖的据点。木匠铺老人手艺好的见证,是给我做的一件“兵器”,练武术的木刀!在大家都用木棍作刀的时候,那把刀可算“工艺级”的好家伙!而且老人每每拎着一个精致的鸟笼捉蚂蚱喂鹌鹑的样子,也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匠心温文。南五北六一家大行。骡马行是街兴盛的标志,过去逢会一般都叫骡马交流大会,而且总会有琴书、大鼓书请来助兴,往往书说的《施公案》、《剑仙传》很快就成为我们游戏的蓝本。那个时候就有以大行为业的家族,小集的红火可见一斑。
时光是不是盗贼不知道,只是当年教我们写作文“年过半百,白发苍苍”的我的老师,已步履蹒跚。本该是白发苍苍的我却耗成了“地方支援中央”的老聪明!小街变化了,有了路灯有了庭院有了楼房有了宾馆有了酒楼也有了练歌房,俨然灯红酒绿的排场。偶尔回家也高兴小街的变化。南地庄户小桥头、粪箕扒铲坷垃头都成了老一辈的专有词!隐约几处陈旧的老屋还能咂摸出过去的味道,家族的来龙去脉。
薪是根,依然脚下;火是源,源远流长,人或已老薪火历新!
2019.11.20
作者简介:
祝德明,六零末后,数字和文字工作者,某公司统计员某机构书法培训老师。文字因为欢喜所以喜欢,写过写了会一直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