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留下的布鞋/李兴柏

前几日收拾旧物品,见到了一双60多年前的布棉鞋,是巧手母亲为爷爷做好,而未上脚的绣有云子卷的黑帮布棉鞋。

母亲留下的这双棉布鞋,鞋底厚度达12厘米,鞋底共有8层袼褙(32层布),总共有1736个针眼,就是说,锥子要扎透鞋底1736次,针带麻绳也要穿透1736次,还要使劲勒紧1736次,还要使劲勒紧1736次,鞋底才能牢固耐磨。

回忆母亲以前做布鞋的岁月,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忆不尽的幸福,勾起了对母亲的深深怀恋。

那是1994年父母准备离开乡下进城前,我在星期天回老家看父母,见到了这双“千层底”棉鞋,我轻轻拿起,拎到屋外扫去灰尘,然后用报纸包好,拿回城市的家中,在我手里珍藏了20多年。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农村,几乎家家妇女都会做布鞋,上到母亲,下到女孩子,谁也不例外。

母亲是做布鞋的能手。一年四季,年复一年,只要忙完田地里的农活,回到家里总是拿起针线活——做布鞋。布鞋看上去简单,可做起来挺麻烦,刷糨糊、打袼褙、剪鞋样、纺麻绳、纳鞋底等多道手序,即繁琐,也辛苦。可母亲做起鞋来不厌其烦,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让我们穿上应季合脚、不走样的布鞋。

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有闲功夫,便会翻出家里的旧衣服和平时积攒的小布块、小布条,当地人管这布叫“铺衬挠子”,也是母亲做布鞋的“心肝宝贝”。尤其是在下雨天,不能干屋外的农活,母亲便打开柜门,取出包皮儿,在屋里拆开各式各样不能穿的旧衣服、旧裤子,拿起锋利的剪刀,开始拆解工作,磨坏的布块不要,将好的布留下,继续发挥作用。

天晴之后,母亲把旧布块一一洗净晾干,将其喷上水,再一层一层地弄平放好,用比较重的东西压在木板上,将布块压得板板整整。再用白面兑水打出一盆黏稠的糨子,然后就开始一块块排列有序地把布块糊在一起,这就叫打袼褙。

袼褙打好后,放在强烈阳光下曝晒。三四天彻底晒干之后,一张硬邦邦的袼褙从木板或桌子上揭下来,就算做成了。打好的袼褙很挺实,有点像现在的胶合板。

下一道工序就是剪鞋样,一定要仔细对比。母亲先量好我脚的尺寸,用牛皮纸或报纸剪出鞋样,再把鞋样用粗针线缝在袼褙上,把袼褙一片片剪下来,每双鞋底起码也要四五层袼褙。

为了鞋子好看,母亲从来不做毛茬的鞋,而是买来白花齐,剪成白布条,把剪好的每一片鞋底的袼褙用白布包上,形成崭新白色的边。

煎成鞋底“照葫芦画瓢”,用新白布条把鞋底样“包严”,使其“外面溜溜光”。并要粘贴在一起,鞋底就粘成了。

粘完鞋底儿,就要纳鞋底儿,这是最辛苦、最费工、最抠手的活儿,完全是一项劳累臂力、手力和眼力的功夫活。纳鞋底就是把四至五张同样大小的鞋底码齐,攥紧摞在一起,用线麻绳儿密密地缝在一块。

没通电之前,在如豆的煤油灯下纳鞋底。母亲把顶针套在弯曲长满老茧的手指上,先是把磨得流光锃亮的铜把锥子,扎透足有一公分厚的硬邦邦的鞋底儿,再用手拿着大号钢针引着线麻绳穿过厚实的鞋底儿,每一针都要用顶针顶住钢针屁股,用力扎透坚硬的鞋底儿,用力拽紧纺好的麻绳。最后,还要锤击,使其麻和布成为一体,使鞋底变得十分坚硬。

纳鞋底它和缝衣服、缝被褥不一样。因为一双鞋底要用好几层袼褙,必须得用锥子使劲狠扎,才能穿透。锥子扎透袼褙的过程,要深憋一口气,全神贯注,使出周身力气,用锥子打出针线的通道,然后将带着线麻绳的针从锥眼儿穿过去,再憋一口气将麻绳缠在锥子把上,缓缓勒紧,才完成一个针脚。每纳几针,母亲要把针头在头发上蹭两下,母亲说这样的针透溜儿,是让钢针好走道儿。

绱鞋帮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工艺上把鞋帮底圈缝在鞋底上大功告成。但这一缝合是个技术活儿,紧了鞋穿着会小,松了,又不合脚,这就需要经验及耐心。手巧不巧就体现在这里,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闪失,鞋帮上偏,穿着难看更不舒服。

鞋面子一定要精选,纹路要顺畅,将黑色绒布剪制为鞋帮,用“白花旗”当里子。如果是棉鞋,鞋帮中间要均匀地絮进棉花。做鞋必须三道弯:腰弯、脖弯、腿弯,这样才能用得上劲。

每年大年初一,我都是穿着母亲做的新布鞋,这是新年的礼物,我们欢呼雀跃,踩在新年的泥土道上,踏着喜悦,给亲属去拜年。我穿到了体面、欢乐,为新年陡增了欢乐吉祥气氛。

母亲到底熬了多少不眠之夜,已经记不得了。但将母亲做鞋的历程进行量化,她做了40年的鞋,不管是棉鞋,还是夹鞋,都是实实在在的“千层底”,供老小10口人的家里穿,搭进了母亲多少工夫,多少辛劳,多少汗水,纳出了无边的母爱,缝进了深深的祝福。

如果将母亲缝做的布鞋摆在地上,按每人2年1双,全家1年5双计算,这200多双布鞋也是很大一片呀,看了令人心颤、动容。

母亲手工做的布鞋,是温暖的鞋、抗风的鞋、隔雪的鞋。我在花甲之年,每当想起当年孩童时穿着母亲做的鞋,虽已过去这么多年,但还觉得是那么温暖。母亲把孝心扑在老人身上,把爱心扑在下一代上,把母爱深藏于骨子里,激励我们健康、成才。

回想起母亲为我打袼褙做布鞋那段往事,永远刻骨铭心,双眼湿润了。

作 者 简 介

李兴柏,满族,66岁,男,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鸭绿江》、《佛山文艺》、《散文家》、《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上百家报刊。



(0)

相关推荐

  • 民风记丨麻绳“搓搓”穿千层,布鞋双双行万里

    纳鞋底应该算是农村最常见的一个情景了.在田间地头,在家家户户的门口,尤其是到了冬天农闲时,吃完了晌午饭,暖暖的阳光懒洋洋地洒落在家户的院落里,家里的女人搬小个板凳,或坐在门墩上,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纳鞋 ...

  • 【衍水散文】第二十四期|母亲做布鞋

            点击上方 " 衍水文学" 可以订阅我 刊首语 我们暂时拥有,随后失去.从每一段失去中,我越来越懂得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from 荞麦<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 ...

  • 【文学百花园首届全国大奖赛】(34)母亲做的布鞋 | 吕瑞杭

     作者简介 吕瑞杭,喜爱文学 是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  近半年来在采风网发表作品80多篇,在中国作家网发表40多篇,多是散文与随笔,现在石家庄市赞皇县南清河乡卫生院工作 . 母亲做的布鞋 前几天回家照顾 ...

  • 布鞋【散文】

    作者简介 雷宁侠,高中语文老师,爱好写作,常在报刊平台发表文章!携一缕清风,书万千情怀! 布鞋 原创/雷宁侠 脑子里一直不能忘却这样的画面:或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或盛夏午后,槐柳荫荫,一群农村的大姑娘 ...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荼蘼花丨散文/八千里路

    作者简介 荼蘼花,山西吕梁交口人,写诗也写散文,作品偶见报纸和平台. 八千里路 作者:荼蘼花 娘又在打袼褙了. 院子里,五间平房安静整齐地沐浴在阳光里,一棵苹果树树影婆娑,竹砧板横放在石桌上,娘搬来椅 ...

  • 上学记|鞋子的故事

    解晓东有一首歌曲<中国娃>是这样唱的: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 ...

  • 绵绵密密慈母爱

    阳春三月,花信轻风.又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时节,几位居住在黄河以北的文朋诗友相约来到邹平,邀我同游国家级森林公园鹤伴山,重温昔日畅游碧松青杉间的坦荡与惬意.于是,我又拿出了那身负千层底.凝聚慈母情.针脚绵 ...

  • 【中州作家】乐悠悠:土布鞋(之二)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2] 土布鞋(之二)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我从小看着母亲做土布鞋长大.沿着我的记忆,土布鞋带着我一路前行.我对土布鞋的款式.性能.用材,及工艺流程记忆犹新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花非花/李家全

    周国平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我要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动物,他的眼里只有豇豆.茄子.黄瓜.辣椒结出的果实,他在意的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远眺青龙峡/李衍长

    去青龙峡的路上,天空下着雨.时断时续,时停时歇,点点滴滴,淅淅沥沥.雨点打在车窗玻璃上,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响声,如一支轻轻弹唱的乐曲. 车至青龙峡,雨,还一直在下.看来,一时半刻,也不会消停.我们把车泊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留下美好收藏着/李奇

    1995年的时候,四川省美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世德老师委我作<美石>常务主编,我们拟请张中行先生题写报头.行公是文化界的大名人,能否请如愿,这是一:其二,行公能否书法?打开这两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李茵

    威尔士诗人乔治·赫伯特说过: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好教师.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和精神寄托!--题记 我的母亲是一位干净利落又柔弱善良的农村妇女,但从她穿衣戴帽和为人处事中,总能感受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写给母亲/何敬民

    也许是知天命之年的缘故吧,每每听到唱父母亲的歌,我就禁不住内心的激动,顿感眼潮鼻酸,不觉热泪长流!人常说"养儿才知父母恩",我初为人父,已深知做父母不易:如今女儿已长大成人,父亲故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我的楷模/张沈昌

    一提到"母亲节",我自然就想到了母亲. 母亲!永远是我挥之不去的思念! 母亲一生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成人.我们长大了,自立了,母亲仍今天顾这个,明天虑那个,这个孩子房子还没解决,那个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仰慕古隆中/李守忠

    古隆中的牌坊前,松柏森森,龙吟细细,迎来了我们这群诸葛孔明故乡的游客. 这是一段相距千里的行程,更是穿越1824年的对话. 站在襄阳古隆中门前,我看到了那个来自山东沂南县砖埠乡诸葛村的少年,跟随着叔父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为祖国点赞/苏佳鹏

    日月穿梭.时光流转,我的祖国--中国,即将迎来七十周年华诞.中国人民亲眼目睹着她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切身感受着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在经济.科学.民生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带一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月亮的脸/欧君武

    2018年5月29日,让我遇见了56张"月亮的脸",一张挂在天上,55张开在人间. 今天晚饭后,我早早地来到女儿的学校,准备陪同七年级(1)班的孩子们上加自习.因为学校有规定,是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