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英丨与茶结缘
与茶结缘,整整三十年了!
一个冰雪消融的春天,经历了严冬的洗礼,山野处处洋溢出勃勃机。那一年,哥哥就要大婚了。按照家乡习俗,男孩子结婚,爹娘要准备一床大红被子作为陪礼,寓意往后日子红红火火。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在党的光辉政策照耀下,我的外婆摘掉了“地富反坏”的“帽子”,我哥哥通过“社干”招考,成为我们家乃至我们村走出的第一个“吃皇粮”的人。为了把哥哥的婚礼操办得更加隆重一些,春节刚过,父亲便带着我到远离家乡近三十公里远、具有“盘南竹海”之称的盘(县)重镇老厂,购置办酒席所需的各色物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购买一床大红色的绸缎被面。
春日的老厂街头,竹影婆娑,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购好所需物品,父亲背上沉甸甸的背篓,带着我踏上回家的路。当我们翻越 “七姊妹”(地名)大山时,只见两株幼苗被行人从茶地边上踩蹋出来,冷冰冰地横在路旁。我顿生怜爱之意,遂将茶苗拾掇起来,放在了父亲的背篓里。
翻过一座座高山,淌过一条条溪流。当夕阳西下,云雾低垂之时,家,已是越来越近了。那时刚刚十岁出头的我,走了来回大约30公里山路,当晚已经累得动弹不得,但心里还是惦记着那株幼小的茶苗。次日,顾不得吃早点,我便拿上树苗,提起锄头,到屋后的园子里栽茶去了。因七姊妹大山是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和六盘水市盘县交界处的一座最高峰,于是,我把这株茶树命名为“七姊妹高山茶”。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在漂泊的那些日子里,虽然那株七姊妹高山茶就生长在我家屋后的土坎上,但我并没有刻意地想起它。还是参加工作多年以后,一次回家,偶见那株山茶已经出落得如同黄花闺女,显得阿娜多姿。沐浴着云贵高原和煦的春风,只见它长得花繁叶茂,郁郁葱葱。它那枝丫间冒出的点点新绿,更是惹得人们馋涎欲滴。由于当时并没有“明前茶”(清明茶)的概念,故,多年来,那株七姊妹高山茶便一直了无声息,自生自发,丝毫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高贵和典雅。
往后,在把玩文字的岁月里,“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等柔情、唯美之隽永佳句,让我对“茶”产生了另一种情愫。于是,我对茶,多出了几分崇敬,茶于我,惹出了几分相思!
时间流逝到2003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了距七姊妹大山不远的老山田(地名)出差。行进之中,布谷鸟婉转的叫声在山谷中回荡,火一般的大红杜鹃开得正艳。我们被绚丽的美景所陶醉,纷纷没入花海,感受春的气息。由于杜鹃和茶都喜欢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其生长环境又与家乡很多地方极为相似。于是,我趁机向同行的村民们宣传起种茶的种种好处来,并寄希望于在场的乡镇领导尽可能地争取资金在家乡发展茶叶项目。至于我当时的建议是否被采纳,我是不得而知。但我清楚的记得,在此后不到十年里,我偏远的家乡,真的变成了全县迄今第二大茶园。
也许,这一切的一切,完全属于巧合,它,与我的心愿丝毫没有相干!
普安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之一。今天,县境内仍留存有两万多株古茶树,而且树龄都在千年以上。为充分发挥古茶树资源优势,做好古茶树原产地文章,2011年5月,县有关部门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等单位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组织召开“普安县野生古茶树鉴定会”。 鉴定会上,专家们作出了“普安野生古茶树是国内已经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四球茶’树,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是珍稀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的权威鉴定。 2011年 7月8日,家乡荣膺“中国野生古茶树之乡”的美誉。有了这张茶文化名片,家乡两万多株千年古茶终于可以走出深闺,享誉山外!
其实,早在远古时期,华夏祖先之一的炎帝就发现了茶,在国外,茶,被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而唐代陆羽之《茶经》则载:“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则透露出“茶”的故乡在中国,在大西南。因当时陆老先生没有到过云贵高原,故不知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以及被称为“贵州边荒”的黔西南州普安县,居然还有这等“嘉木”!
我县种茶历史源远流长,茶叶品质十分优良。早清朝咸、同年间,县境内就有很多人家靠种茶、制茶、卖茶过上富足、安逸的闲适生活,茶叶商贾因此应运而生,如地瓜茶商周先型、旧营(今楼下)茶商安仲山、江西坡茶商岑岭辉等。如今,这些茶商巨贾的后人们,很多也还在延续着祖辈传承下来的茶叶事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到了民国时期,我县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种植渐成规模。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省农委的大力扶持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又在江西坡镇开辟万亩生态茶园。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如今,我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十多万亩。其中,成茶园面积6.6万亩,覆盖9个乡镇,惠及11320多家农户。茶青年平均产量达24000吨,收入7200多万元;干茶产量达5330吨,实现产值7990万元,茶农户均收入突破5000元。茶叶产业正成为我县广大茶农增收致富、告别贫困的重要项目。
为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把茶做成全县的绿色产业和阳光产业,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还以“建基地、强龙头、拓市场、创品牌”为主攻方向,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和茶叶品牌提升。1999年,我县万亩茶场生产的“细寨雪芽”、“细寨银峰”分别获中国茶叶学会银质奖和优秀奖。2000年,该场生产的精制绿茶获新加坡、马来西亚国际博览会金奖。而“2011中国·普安春茶节”拍卖会上,普安“普天春毫”则以每市斤13.5万元价格成交,开创了我县品牌茶叶单项销售的价格之最。
“仓廪食而知礼节”。当茶农的钱袋子鼓起来以后,决策者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挖掘茶文化,拓宽茶市场。于是,里又采取措施,一方面积极组织县内茶叶企业参与国内大型茶叶展销和茶文化交流活动,组织部分茶叶加工企业到台湾等地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挖掘和打造茶文化,以推进茶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随后,县里相继举办“三月三”采茶节和首届“中国·普安春茶节”。通过办节、办会,进一步提升了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春茶节上,县人民政府成功引进客商投资5000万元兴建普安县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两年多来,一直本着开发名优茶产品、助推地方茶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科技为先、创新立业”的发展宗旨,以“引领黔茶革命 ,迈向国际舞台”为目标,积极与贵州省茶科所、云南省茶科所、江南食品学院、浙江大学茶叶学院、云南财经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结盟,着力研制开发古红茶系列。往后,普安茶将以高端品牌,对应高端人士和精英人群,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多层次的选择,营造不一样的氛围!
普安属古夜郎国地。1963年,有关专家在青山镇夜郎坝普白林场周边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球茶”品种。专家推断:这些四球古茶应为夜郎先民所种!直到1982年,专家又在普安、晴隆两县交界处的沈家大山发现了迄今世界上唯一一颗“四球茶” 茶籽化石。至此,这一论断终于得以合理阐释。茶文化方面,自夜郎王朝以来,我们积淀了布依族的福娘茶,回(纥)族的“回回茶”以及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擂茶面条、擂茶汤圆等等。这些远古的文化脉络,将为我县茶叶品牌的提升和茶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产生巨大影响。
茶树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知!
时下,又是一个春天来临。忠心祝愿我县茶叶品牌跃出普安,走出贵州,誉享华夏!
祝愿普安茶产业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美好明天!
作 者 简 介
张仕英, 笔名青禾居士,贵州省普安县人。女,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先后从事新闻宣传、广播电视、组织人事及纪检监察工作。工作之余,努力拓宽兴趣领域,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散文创作,在新闻媒体及省内外文学刊物发表散文作品数篇,且有部分获奖。分别为黔西南州作家协会、贵州省写作学会、贵州省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