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参菩提】白来勤丨鹳雀楼高黄河远



早就在中学课本上知道永济有座鹳雀楼,而真正领略鹳雀楼的壮观气势是在2013年7月24日参加“全国散文作家帝舜故里文学笔会”来到永济之时。鹳雀楼外观四檐三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分六层,楼内文化陈设无不表现出五千年黄河文化的底蕴,使繁华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宇文护戌边筑楼”、“王之涣旗亭画壁诗名扬”、“毛泽东主席手书登楼诗”等名人佳话,都为鹳雀楼增光添彩。

鹳雀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又如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此诗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马戴、司马札、吴融等锋头极盛的诗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年)是盛唐著名诗人,原藉太原望族,北魏时他的高祖王隆之官任绛州(今新绛县)太守,举家迁至绛郡,遂为绛州人。他年轻时不安于学塾苦读,耻于走科场考取之路,而是结交豪门子弟,习武练剑,架鹰打猎,开怀饮酒,慷慨悲歌,颇具侠士之风。后来他改变志向,读诗作文,经人举荐当了冀州衡水县(今河北冀县)主薄。

王之涣才高气盛,本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工作中尽管他勤勉有加,但仍有人蓄意诬陷攻击他。辩白,澄清,说清楚,求爷爷告奶奶请求从轻发落的事令他不耐其烦,他索性弃官而去,由于他不屑于科场,也看透了官场,于是书剑飘零,周游天下。他沿着黄河逆流而上,遍览祖国大好河山,赏尽旖旎的自然风光,也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就是这段生活的写照。十年之间,他诗名大震,成了盛唐时期一位重要诗人。他比李白、王维大13岁,比杜甫大24岁,比王昌龄也大10岁。在他们面前,他已经是老资格的前辈诗人了。

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贴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哆嗦远去,远去,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但是诗人知道,大自然实在太大,自己的眼界还很狭小,要想进一步地开阔视野,眺望那更远更壮观的世界,还需要登上更高的地点。而自己,就连这共有三层的鹳雀也还没登上最高层呢!

累么?累了。年过半百的他,已经气喘吁吁,已经腿脚沉重。但是,他的诗还没有酝酿成熟,他还没有找到诗情奔涌的出口,就像火山爆发的那个出口。

上,再上,登上顶层去。

到了!第三层!果然极目八荒!果然四面来风!时已黄昏,太阳已没有了炙热和火红,就像一轮白色的铜镜沿着华山西端渐渐落下;滔滔黄河,奔涌不息,仿佛一条黄龙朝着远远的大海滚滚流去。什么城郭村庄,什么市井人家,反而看不见了,在这高高的顶层,只有这天空,这远山,这落日,这大河。站在鹳雀楼顶层的西南方向,阵阵河风扑面,阵阵涛声灌耳,极目远望,他的心也仿佛跳出了胸腔,腾空而起,向远方飞去!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蓦然,灵光一闪,像热泉喷涌,如神思飞来,从他心的最深处,流出了滚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以千钧如椽巨笔,及时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景中含情,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抒情、写意,情中见理,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论诗人是在说大唐盛世需更加发展,还是在说自己的修养还需更加完善,这都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事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人生就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因此,千百年来这首诗不仅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真理。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他旷达豪放的心境,也表达了诗人冲破名缰利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超拔的思想境界,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襟怀。

也许诗人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浪迹江湖,总不是办法,便多番劝说他入仕。也许诗人明白,治国齐家平天下须从小处一步步做起,欲干大事者应先做好小事,故几经周旋,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虽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其位而谋其事,履职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正当政绩闻达于朝廷即将右迁京官时,谁料竟身染沉疴,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唐人靳能在墓志铭中称其“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迫使金主完颜氏都迁蒲州死守。蒙古铁骑攻占了平阳、绛州和陕西渭南,多次从金兵手中攻打蒲州,金元光元年(1222年)金与元兵展开城池争夺,金将侯小叔“夜半攻城以登,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无限辉煌的鹳雀楼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数百年来给人留下无限遗憾。如今的鹳雀楼是舜都永济市政府于1997年12月起顺乎民意重新修建的,是鹳雀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为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于2002年9月起接待游人。

如今的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立晋望秦,独立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引无数名流竞折腰。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想一想,鹳雀楼所演绎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不能不为之赞叹。

站在三层楼廊西南角的王之涣塑像前,看着诗人手握大笔,气宇轩昂的书写诗篇,我心潮起伏,久久难平。

诗人的一生是萎顿坎坷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书剑飘零放浪形骸的一生,满腹的诗书却没有金榜题名,志大才高却没有得到重用,一般的文人,早已牢骚满腹唉声叹气,早已颓唐萎靡消极混世,何况,他已是50岁的人了。按照当时的一般情况,已是快要名将还山贤臣归里的时候了。而我们的诗人,还是这等胸襟,这等境界。什么官高职显,什么家财万贯,什么高车大马,什么俊仆艳婢,不都是过眼烟云?岁月如流,人生如梭,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境界才是人生要义。诗人的追求是诗,是艺术。孜孜苦苦,梦寐以求,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人人意中有,人人语中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也就是要登上那至高的艺术境界,也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论得意失意,不论达官穷儒,这是多少文人诗家的一生追求,又有几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实现这样的成就呢?王之涣达到了,王之涣实现了。艺术女神的彩球,落到了他的怀里;艺术之巅的明珠,拿到了他的手中。不论当时还是后人,在唐诗的高峰巡览,目光都会锁定他的《登鹳雀楼》。无论怎样评价它,都不会过高。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感觉出这每一个字的热度。这是因为,这每一个字,都是用心血铸成。

的确,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但这寥寥六首,却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这绝对让那些著作等身、诗以万计但精品绝少的人来汗颜。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古代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但愿此真已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也!

作 者 简 介

白来勤,1965年生,西安人,系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茶人联谊会理事,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出版有诗集《圣像与阳光》、散文集《生命礼赞》《墙缝芦苇》及长篇小说《紫金城里哟呵嘿》《雨霖铃》及社科专著多部,作品散见于《读者》《散文选刊》《农民文摘》《散文百家》《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化》及各大晚报,现供职于陕西秦农银行灞桥支行。




(0)

相关推荐

  • 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

  • 【行参菩提】郑 俊丨明月多应在故乡

    腊尽春来,迎面而至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早早备好了汤圆,给孩子买了花灯,怀着喜悦,也夹杂着不舍,等待元夕的到来. 明月多应在故乡.在中国,元宵节的意义甚至大过 ...

  • 【行参菩提】刘红霞丨拜谒三苏园记

    最初喜欢苏东坡,源于喜欢古诗词:后来爱上苏东坡,源于他的一腔柔情:现在崇拜苏东坡,源于他彪炳千秋的业绩,源于他昂扬不屈的灵魂.秋冬时节,我怀着景仰,去朝拜心中向往已久的圣地--三苏园. 群山掩映下的三 ...

  • 【行参菩提】郑劲松丨在双桂堂明心见性

    川东第一寺庙双桂堂,坐落于梁平县金带乡,因中庭两棵高大的百年桂树而驰名.堂,佛家道场的一种特别称号.一般曰××寺,××院,称堂称院,已标明一定的法境.桂,既开佛花,又是仙道意象,如仙话"吴刚 ...

  • 【行参菩提】孙春雷丨正月十六跑百病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六,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日子. 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认为过完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机关的.企业的.经商的.打工的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全部"各就各位",县里的单 ...

  • 【行参菩提】张 恒丨在洞庭湖倾听古韵

    最早知晓洞庭湖应该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不过不是源自教科书,也不是源自老师的口,是听一个叫何纪光的人唱的.那首叫<洞庭鱼米香>的歌着实好听,高昂的花腔一下子把人带入无限想象的美景中:" ...

  • 【行参菩提】杜 锋丨三滩情缘

    我不知该用怎样的心情叙说这次三滩之行. 细论起来,三滩和我还是有缘的,小时就在父亲的带领下驻守在严坪村.通天坪一带,常常行走于三滩.十年前我调到严坪林场工作,分管资源与林政管理.护林防火,工作中资源调 ...

  • 【行参菩提】米石子丨美丽宝岛台湾行(连载中)

    五 一大早,从高雄市出来,我们直奔垦丁国家公园.一路风景,目不暇接,这里和海南三亚气候一样,气温在20~30度,植物海南有的这里都有. 在垦丁公园猫鼻湾,我们见到了一种奇特的树,这种树先结果,后开花, ...

  • 【行参菩提】孙春雷丨我和天鹅相会在三门峡

    过年出去"转圈"是我家的"固定动作",每年春节都要出去转一圈,人员或多或少,地方或远或近.这次是与父母.哥嫂还有其岳母共同出游,计划路线是三门峡--运城--吉县 ...

  • 【行参菩提】张 恒丨幸会草根杜甫

    去成都,不能不去杜甫草堂,大凡读过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怕是都有这份情结.文人如此,草根亦如此. 浣花溪,原本就很诗意,再于溪畔建一茅屋,"窗含西岭千秋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