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山峡谷区公路地质病害现场调查方案初步设想(三)

某公路位于高山峡谷的狭窄走廊,左有金沙江控制,右为高峻山体,极大的限制了公路线位的布设。在现场调查地质灾害时,笔者对几处地质病害点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地质病害对线路的影响程度和处治措施进行了初步的设想。

一、某两隧夹一桥段的特大型冰水堆积体

拟建议线路从某沟谷部位通过,沟谷内分布过亿方的大型冰水堆积体,沟谷两岸分布以断层为界,位于下盘的白云岩和位于上碎屑岩,线路拟采用桥梁跨越沟谷。

从现场看,沟谷内冰水堆积体形成的自然边坡近直立,高约几百米,形成了非常类似于岩体的堆积体,不仔细近距离辨别甚至误认为是白云岩。冰水堆积体在长期的沟中汇水作下形成了深切冲沟。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和现场判断,该冰水堆积体为Q1或Q2时代形成,在长期的外界作用下,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且沟内也无冰水堆积体成为泥石流物源佐证。加之沟口下部的基岩出露,沟中汇水冲刷有限。故在核查沟谷后部冰水堆积体的冲刷速率、确定有无施做一定的抗冲刷下切工程后,在前部沟口附近基岩良好出露段设置长约100m的桥梁是可行的,但应对局部桥梁附近的孤立冰水堆积进行必要的清除。并宜将两侧的隧道尽量远离区域性断裂而布设于围岩较好的白云岩段,而不宜布设于围岩较差、位于上盘的碎屑岩中。

图1 沟内大型冰水堆积体分布特征

图2 线路附近地质条件

二、某泥石流沟、危岩发育段

高速公路通过的宽约25m的某支沟,沟内常年有水,沟口附近泥石流泥痕明显,外侧省道设置截面为4*4m的涵洞。沟谷两侧危岩落石发育,常有危岩落石坠落。高速公路拟在既有省道内侧的支沟设置两隧夹一桥通过。

图3 支沟位于高速公路内侧的地貌特征

图4 省道设置的涵洞

考虑到沟内发育的稀性泥石流最大块径可达3m以上,且两侧沟壁危岩落石发育,故建议该段在沟谷内设置格栅坝或铺底柔性坝,对泥石流大颗粒进行拦截,在沟口设置桥梁部位,考虑到基岩完整性较好,故建议对沟谷岩进行适当锚固后,直接将桥梁承台设置于隧道洞口部位为宜,并在桥梁上部设置柔性明洞对沟谷两侧的较小而发育的危岩落石进行防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