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前重20吨的大柱子,立了500年,没想到还有这用途|天安门城楼|华表|金水桥|天安门广场
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缔造了无数传奇,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例如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故宫天安门作为这些文化遗迹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令人好奇的就是天安门前那一对重20吨的柱子用途。
天安门的传承
天安门,坐落在北京市的正中心,取“众星拱月”之意,意为皇帝是受天命而生,是真正的“天之亲子”。在明代初期,“天安门”并不叫作天安门,而是叫作“承天门”,寓意“明朝国运承接于天”。顺治八年的时候,顺治帝下令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然后一直沿用至今。
天安门虽然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但它并不是能够随意开启的,文武百官和皇室中人出入皇宫走的并不是天安门,而是另外的城门。这是因为天安门作为正门象征着皇室的威严,只有国家重大事项才能开启城门,例如皇帝登基、大婚、祭天大典将士出征祭旗等同国本紧密相关的事情。
明永乐元年,朱棣下诏迁都,将都城从应天改为北京,命令诸多能工巧匠建设北京都城,“承天门”就是这个时候建造的。永乐十九年,北京都城建设完毕,朱棣正式开始迁都,从此北京成为明清两代的都城,建国之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之后的日子里,天安门经过了3次破坏,其中1次是在明朝天顺元年,天安门受到雷击导致失火被烧毁。另外两次则是人为,1次是明末李自成攻入皇城时对天安门造成了破坏,另外1次则是因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炮轰天安门以示挑衅。
虽然经历了多次破坏,但天安门还是坚持了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发布了讲话,礼炮齐鸣振奋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从开国大典之后,天安门作为我国的门面举行了众多重大仪式,比如每年的大阅兵仪式、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外来宾等,天安门城楼门口每天清晨的升旗仪式也成为了外地游客必打卡的项目。
天安门的主要景点
天安门主要景点就是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了。金水桥分为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位于天安门城楼正前方的是外金水桥。外金水桥共有5座,分为“御路桥”、“王公桥”、“品级桥”、“公生桥”,按照人的身份地位通过对应品级的桥。
通过不同桥的名字我们也能分辨出是何人才能通过桥面,“御路桥”是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的,从桥面上雕刻这蟠龙柱头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众所周知古时只有皇帝才能以“龙”为象征。“御路桥”左右两侧的桥就是“王公桥”,桥面雕有荷花,只许亲王通过。
再两边的就是“品级桥”,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经过,最边上没有任何装饰的是“公生桥”,四品以下的官员和丙丁就从此桥经过。我们可以看出,“御路桥”位于正中央,被其他桥所拱卫着,这也寓意着天子是天命所归。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广场,占地44万平方米。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中央,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东西相对,毛主席纪念堂矗立在南方,组成了新北京十六景之首的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前的20吨石柱
如果我们到天安门进行游玩,我们会在天安门城楼前发现两根白色的柱子,大约两人合抱粗,这就是“华表”。华表已经跟随天安门屹立了500年,那么华表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呢?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相传在古代的时候是作为“意见箱”使用的,在尧舜时期,他们命人用木头做成柱子立在交通要道,用以收集百姓的意见,以此针砭时弊体察民情。
东汉时期开始将华表从木质改为石质,收集百姓民声的作用也已经消失,只是单纯作为装饰物屹立在宫殿前方以作美观,展现中华民族的神采气韵。
天安门城楼前的那一对华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并不是普通的石头。用汉白玉制成高10米左右、重20吨的柱子,还要在上雕刻精细的花纹,由此可见当时华表的制作难度之大。就算放到现在,也是一项极大的工程,古人却凭借自己的双手完成了这样的著作,令人惊叹!
这对汉白玉华表底座为方型,柱身上刻有蟠龙,蟠龙从柱子底端盘旋而上从柱子顶端露出头来,蟠龙身旁刻有流云纹,意为“龙飞九天”。柱子的上端插有一块云板,被称为诽谤木,这是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
华表的顶端雕有一只凶兽,它的名字叫做犼。传说中犼兽极为凶残,好吃人,将其刻在城楼门口的柱子之上,有震慑外敌保卫国家的意思。犼兽性好望,天安门城楼前的犼兽头朝着天安门,被称为“望君归”,是希望帝王不要在外逗留许久,及时回来处理政务。
其实天安门城楼内也有一对华表,这一对华表上的犼兽头也朝着天安门城楼,被称之为“望君出”,是希望帝王能够时常出宫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以便更好地为百姓谋福祉。所以华表除了作为装饰物之外,更多地是为了提醒帝王勤政爱民。
天安门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迹,在百姓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它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周围的建筑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并不是随意堆砌而成。如果我们有时间,可以去天安门游览一番,发掘一下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