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庄道巷/话说李家河,感谢李家河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三坔夜话:言王坔,说苏坔,道井坔,拉呱渡子河,闲聊七里群,漫谈东“五湖”,相邻四村八庄,可谓皆有故事,悉有来历。

话说这王坔的北边是井坔,而井坔北边与之相连的则是两个甚为不凡的大庄,一个是以国际主义战士、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村庄叫根思村(原庄名为羊货郎店,杨根思原名羊庚玺);一个是革命烈士樊达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和当今航天总师叶培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庄名叫李秀河(原庄名叫李家河,后分成光明和毓秀,现又合并而成为李秀河)。这两个庄,根思村在东,李秀河村在西。今天就先来说说李秀河村,即李家河。

在中国,叫李家河的庄子是很多的,共有47个,分布于全国各地。这么多叫李家河的村庄,虽各有故事,但其庄名的来历却有一个共同的相似之处,就是庄上原本皆有河,因最早有李姓族人或李姓商贾到此环河而居,立庄或建镇,故曰李家河。

江苏泰兴根思乡的李秀河村即原李家河村自然也是一样的。这里的李姓始祖是明朝初年差不多与王坔村的李姓始祖同时代由延令邑分别向北迁徙的。李家河的这支李姓始祖原本是经商的,来到这里,看到纵横两条大河于此地交会,河水浩渺,可通长江,且鱼虾嬉游,船来舟往,两岸槐杨伸臂、柳丝飘拂水草茂盛,实在是一个宜居立业、恬静毓秀的好地方,于是即在这里定居立庄建镇,于是也就有了李家河这一庄名,于是这里也就慢慢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有路有桥,也有了街巷,成了既有田园亦有商铺的庄镇。

后来李家河纵向的一条河即南北河因与北新河相连,于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由当时漕运总兵官武兴、巡抚周忱浚于泰兴北新河的基础上,动用了15.5万的民工,花了一月有余的时间开扩而成了两泰官河。横向的一条河即东西河,则几经官府疏浚而成了横贯泰兴的大干河,也就是古马干河。只是古马干河原不是直通长江的,它向西到马甸即止,直到1971年至1977年,国家为了灌溉、替长江分洪,才第一次大规模地疏浚古马干河,让它得以从马甸穿越永安洲腹地直奔长江。而今,一艘艘驳船货轮,在古马干河大桥、毓秀大桥下自由通航,交织于两条大河河面的渔网,让我仿佛看到了刀鱼、鲥鱼、河豚的在欢悦游荡;夹岸而生的花树如同蘸满颜料的画笔,亦让我们不由得欣叹它们在蔚蓝的天域里绘就的点睛之笔。两条大河交会于李家河,以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养育着这里的儿女。在情感的相互浸润中,李家河的村民们早已将这两条大河视为母亲河。

是啊,在这母亲河风景如画的两岸,在泰兴李家河这块钟灵毓秀之土上,有多少英雄儿女,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远的不说,单就现当代就有两位可称英雄的人物密切相关着李家河这块土地,且定当并定会载入史册。

一位是现代的,叫樊达。他原名孔繁淦(字厚光)、孔繁达,1917年1月8日出生于原泰兴县孔桥乡西孔村一个农民家庭。樊达,是他当区长时改的名。他七岁丧父,靠母亲、哥哥种几亩薄田和开小杂货店的收入维持生活,供其读书。樊达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三十年代。

1932年秋,樊达以优秀成绩毕业于泰兴襟江小学。既而考入私立南通师范学校初中部。1935年秋升入该校高中师范科。 “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和同学们一道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宣传抗日救亡。 1938年3月,南通沦陷,学校停办,樊达回家自谋职业。同年秋,他在刁铺环溪小学任教。1939年初夏,樊达经常足斋、谢克西两位泰兴早期的共产党地方干部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也是抗战初期,泰兴重新建立党组织后在六区(即宣堡区)发展的第一个党员。

1940年9月,泰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陈同生任命樊达为六区区长。由于当时情况复杂,斗争十分激烈,区长身份没有公开,处于秘密状态。其任务是发展党组织,筹建六区区公所。在此期间,他不辞劳苦,到处奔波,物色建党对象,考察人选。在他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于1941年3月,在崇头庄召开大会,由县长杜干全宣布正式成立六区区公所和六区警卫连。嗣后,建立了六区区委会。从此,他的工作由秘密转为公开。
      1941年春,伪军在李家河设立税所,三个收税人员住在一个老百姓家里,据说有一支短枪和其他武器。樊达得知后很高兴,他说:“我们武器不多,这次正好敌人把武器送上门来了,我们要缴过来武装自己。”为了不伤害那家老百姓,樊达决定活捉那三个收税的。他带区警卫连星夜赶到那里埋伏起来。清晨,当那家老百姓开门早炊时,他们突然冲进屋,捉住了三个收税的,缴获了那支短枪、三颗手榴弹和一把刺刀。然后,樊达对那三个家伙进行了一番教育,将其释放。

1941年10月15日,有一股日军从马甸出发,到田河李庄村抢掠。樊达率领二十多名干部和战士经李家河前去阻击,不幸中弹牺牲。

另一位是当代的,也是广为国人所熟悉,更为家乡人引以为豪的著名人物,他就是航天总师叶培建。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于泰兴胡庄镇海潮村一个军人家庭。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仗——宣堡战役打响。叶培建的父母随部队北撤时,将不足一周岁的他送到毓秀乡(现根思乡)李秀河村即李家河的外婆家。

1951年,叶培建在李秀河村小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他是个从小就有“怪”想法的小孩,常向外婆和其他人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据他姑父回忆,培建就曾问过他,为什么公鸡不下蛋?鸡为什么只大便而不小便等等问题。培建在李秀河读书一年后,他父亲抗美援朝回来,此后他便开始跟随父亲“转战四海”。“部队到哪儿我到哪儿,所以我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过学。”用叶培建自己的话说,他孩提时代,跑不快,跳不高,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时,总是排不上“大王”和“二王”,甚至“三王”都排不上,只配当小兵。上中学时就大不一样了,他的学习成绩跑在最前面,仅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被学校保送到浙江省湖州中学,这是全省、乃至在全国都算一流的中学。上中学时他当过的最大官儿就是学习委员。年轻人本来就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那是风起云涌的日子,正是孕育年轻人美好理想的年代,叶培建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外交家。高中毕业时他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在填写大学志愿时,接受了军人父亲的教诲。他父亲说:国家正处于建设时期,很需要理工科人才。可叶培建想搞飞机专业,因此他填报了北航、南航等大学,然而却意外地被浙江大学录取了。直到文革才知道,这是因为当年浙江省把省内很多优秀的学生留了下来。

李秀河的水土养育了叶培建,叶培建后来终于成长为祖国的航天大师,成为卫星研制的总师与卫星发射的总指挥。所以,即使仅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感谢李家河和李家河这里的母亲河与李家河这一革命的热土!

不过,笔者所言感谢李家河,还有自己的两个原因。

一是李家河给笔者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笔者儿时,因家离县城较远,那时又没啥交通工具,上城都是徒步,故很少进城的,倒是附近的李家河去得比较多些。李家河在那会,虽是乡间小镇,却很是热闹繁荣,而且还是泰兴城北区公所的所在地呢!只有到泰兴城里才见到的那青石板的街道小巷,那包子、油条、烧饼、麻团小吃店,那布店商铺,那木行码头、油坊酒坊,那理发修面、洗澡搓背的招揽顾客的花边旗,还有分于街道两旁的卖鱼卖虾的、卖鸡卖鸭的,卖葫芦串,玩蛇玩鸟的......在这李家河也都无不应有尽有。而且,李家河还有一叫李茂孝的著名的眼科医生,是其眼科世家的传人,所开眼科医院闻名遐迩,笔者亦曾受其惠治过眼疾。所有这些,至今都常萦绕于笔者的梦中。

那年代,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农村人的生活非常艰苦,笔者只有跟着父亲去李家河时才能一饱口福。因为父亲有位战友在李家河区公所做文书,后又分管木行、油坊等,笔者去时,他每每都要让人下两碗油荡荡的葱花肉丝面,由此那特香的诱人的点汤肉丝面味道也就成了笔者啥时都挥之不去的儿时的味道!

二是李家河与笔者有缘,那横贯李家河的古马干河里的鱼在毓秀大桥下曾向笔者报过吉兆。笔者曾于所著长篇小说《杏雨烛泪》里的“负使命杏雨成大婚 ,鱼报兆晓雪生龙凤”这一章节里有详细描述,虽写的是小说,但这一章节却是依据笔者所历的真实的素材而创作的。

有此二因,又焉能不令笔者对李家河心存感激?故而写下此文,以之抒怀!李家河跟马甸一样,乃一方傍水好去处,且有着悠悠的古韵,实是得天独厚的宜居之地。笔者多么希望这里再现那美妙所在,真正成为让人憧憬向往的乡村花园,诗韵古镇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