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风月来眼底,万家忧乐系心头

阮略遗像

十年前,当我父亲被长顺县街头的老年妇女拉着手,背诵民国时期老县长阮略的诗句,赞叹老县长的正直和清廉时,当有农人领着他从水沟里刨出沾满污泥的阮略题字的碑文时,心灵受到的震动使他再也不能不去面对这位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将军和诗人父亲,再也不能不去追寻那些散落在历史烟尘中的记忆碎片。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说,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中,家族史的书写,成为靠近与恢复社会真实记忆的重要手段。2012年,我父亲和姑母开始为他们的父亲阮略先生编写回忆录《阮略往事》,拉开了记忆深处的褶皱中被隐匿的往事,归还了阮略将军在历史书写中应有的位置。作为阮略将军的孙女,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我认为对于像阮将军这样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毕生心血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生与死决不能“成为语焉不详、避而不谈的事物,成为活人难堪、用尽一切办法遮掩的应付”(余世存)。对祖父母生命时光念念在兹的回忆是我们家人痛心无言的祭奠,也是为现世良心和子孙后代对历史做出的反思。前几天我写的《县长大人——祖父母与琼瑶一家的故事》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关注,接下来的这三期再继续与大家分享几篇关于我祖父的人生片段,内容选自于《阮略往事》一书:《一湖风月来眼底,万家忧乐系心头》包含阮略子女的两篇回忆以及阮略遗诗及书法;《抗战时期的清官阮略》包含贵州长顺人和松桃人的两篇历史见证;《被尘封了八十个春秋的兵书瑰宝》 主要介绍阮略将军的遗著《军事教育》。

----梅朵按

        1948年前的阮略

                         阮居平

阮略,幼名定邦,入学后改名开第,又名铁生,号晓军,从军后改名略。1900年出生在贵州省平越(福泉)牛场堡子村的一个耕读世家。幼时的阮略在其父明末清初秀才的严格管教下,从小发奋攻读,熟诵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刻苦习字作画,为日后远涉重洋、为官从戎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堡子村距牛场镇两公里处,背靠五云山,窗含青田坝,门前一湾溪流,水清浪碧,横跨花桥一座,每当微风吹来,玉石河床宛如游龙摆尾过江。故有石龙过江阮家坐的美誉。

1914年,阮略为逃避封建家庭包办婚姻,只身来到贵阳,考入了贵阳农业学校学习蚕丝专业,与原国民党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龙里人)同在一班读书。1925年,他决心投笔从戎,转至江苏,考入顾祝同部任书记官。由于他办事认真,书法也好,加上才思敏捷,很快得到了顾祝同的器重和赏识,便于1926年保送他进了黄埔军官学校六期炮科学习。1929年,阮略在黄埔六期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任江苏省立淮阴中学军事教官和上海交通大学主任军事教官。1931年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特派他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学,获法学硕士学位。留学期间,任留日学生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和“留东新闻”主笔。主要对日本做军事考察。

1933年5月12日上海《新闻报》报道时任上海交大主任军事教官的阮略及夫人东渡留学的消息

抗战爆发,阮略携妻和子女回国,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工作。在此期间,他将他将在日本前后考察的结果,著成《军事教育》一书,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抗战期间,时任贵州省主席的吴鼎昌了解到,从贵州地方出去有一位黄埔军校毕业又留学日本的人。而当时贵州特别缺乏人才,于是专门写信派人去南京,邀请阮略回乡服务桑梓。怀着满腔热血,阮略一路风尘仆仆,携带家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土,在1938年到1948年间,曾先后在广顺(今长顺县)、水城、剑河、松桃、盘县担任县长之职。他每到一处,尽力削平匪患,整治地方建设,着力加强教育,选贤任能。他从小尊崇儒学,特别崇拜曾国藩,更擅长书法,喜读文史、真草隶篆,均有相当的造诣。

阮略每到一地,最爱以他的书法诗文来表达他的主张和治县方略,到各县写诗文和对联颇多。前两年,松桃县政协文史办的人还在一个农民家盖水沟的石板上发现了他题写的碑文。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年雪花银”,可以说,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像阮略这样长达十来年,多达五、六个任县职地方官的人并不多见。照理说,即使不贪赃枉法,就收入来说起码也是田园千亩,金银无数了。然而,土改期间,调查其家产,还是祖上遗留下来仅有的水田几十亩。唯一珍贵的是几十个牛皮箱子装满的珍稀字画和书籍,都被当地政府没收了。

据福泉县志记载:阮略每到一地,都认识到由于贵州贫穷落后,需要大量有识之士来发展地方经济。在发展地方教育方面,他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他历任过的几个县份,基本上做到了乡乡有完全小学,保保有国民学校,教师经考试合格才能任教。在松桃任职期间,他曾编过一则顺口溜曰:民财建教保,样样要搞好,兵工钱粮款,件件不能缓。并作对联鼓励教育界:试看从古大丈夫,翰国栋梁,谁非当年小朋友;甚愿此间贤父老,教育抚养,都是未来主人翁。在松桃县还为历史上的名将杨芳编选出版《果勇候杨芳全集》并作序,修建了杨芳楼,以作纪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如映月亭、静月舫、惠林亭乃至民众茶园等公共场所均题于诗文,如映月亭联:四面云山归根底,一潭烟雨动诗情。又如惠林亭联:千秋丰碑光梓里,一池春水润书田。再如静月舫联:静影澄碧疑封镜,落花流水喜成文。等等。

大哥阮星明是我父亲阮略的长子,出生在日本东京。1938年,随父母亲来到广顺,因为水土不服病故在这里。大哥出世那天,据说是一个星辉月朗的夜晚,所以父亲给他取的名字就包含了出生地点和时间,不仅叫起来好听,也很有纪念意义。可他来到世上,还没有享受好应该享受的童年时光,小小年纪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大哥的夭折让我父母悲痛万分。我父亲为此曾一度颓废消沉。1999年,在两位好人的帮助下,我们在长顺县见到了摆放在寇金顺家厨房边,珍藏多年、由我父亲亲笔题写,已被风雨剥蚀即将断裂的一块小小墓碑,上面写有:呜呼!吾儿星明民国二十八年痛心父广顺县长阮略。发现这块碑,令我们千般感激,万般感慨!几十年来为了保护阮略的墓碑,当地农人不惜割掉快成熟的庄稼,不让作物和野草淹没了碑石。人间自有真情在啊!时至今日,一想到这些冒着生命危险保存我父亲遗物的真心实意的广顺人,感激之情总是难以言表。

1944年,抗战接近胜利,阮略受命转移到了清水江畔的剑河县,任县长。在位期间,他不仅动用财力修通了剑穗(剑河至三穗)公路,县运动场,而且创办了四县联立师范亲自兼任校长,并广招四方贤士前来任教,留用了逃难过剑河吉林省工学院教授徐明月、桂林师范学院教授王慎庵以及全家逃到剑河的北平大学教授陈致平及夫人画家袁行恕(台湾作家琼瑶的父母亲,故事详见县长大人——祖父母与琼瑶一家的故事)。他亲手在剑河中学栽下的桂花树,曾长成巨大树荫,为剑河师生学子们遮风挡雨,每到秋天,桂香飘满了校园。

作者阮居平 : 阮略之子,贵阳市群众艺术馆研究员,贵州文史馆馆员

            父亲阮略轶事 

                         阮居敬

从堡子走一里地,经八角岩到牛场南门,是当时叫阮开第求学的路程,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天天如是。由于聪敏好学,成绩斐然,深得先生赞许,同窗认同。有偷懒学子作文,找其代笔,并以豌豆、葵花、糍粑糖酬谢。见此情状,也就欣然提笔代劳,还洋洋自得地说:“既练了笔头,又饱了口福”。这是当年与其同窗的蒋老先生经常谈起的往事。

长大以后,自我主张,打了一个蓝布包袱,提了一把油纸雨伞,就向贵阳走去。一路上,常从荷包里拿出其母煮熟的咸鸭蛋,剥个小口,用香签棍挑出一些含在口中,以调剂情绪。走了三天,才到省城贵阳。考取了当时著名的农业学校蚕桑科专业。学习勤奋,成绩优良,获得众多好评。假期回乡,协助当时平越县的蚕科所做些事,毕业后也就留下工作了。

不久,背井离乡,去报考黄埔军校。乘船在长江时,因身穿的白色长袍有污渍,便脱下洗了晾在船舷上,哪知江风一起,长袍随之飘去,这可苦了,一身短打,怎的见人。好在上岸找到同乡,才免了一场尴尬。进了黄埔军校六期的炮科,刻苦自励,学业优秀,名列前茅,获得校方奖励:一块火车头牌怀表,一支派克钢笔,一床德国尤克毡军毯。毕业后,曾在江苏淮阴高级农业专科学校任军事教官,后调至上海交通大学任军事主任教官。在此期间,一边攻读日文,一边撰写论文,还兼任南洋模范中学的一些课程,准备东渡扶桑。

在上海与比他小12岁就读于培华女中的白定璋女士举行结婚典礼,当新郎致辞时,使生活在十里洋场的不少来宾感到文采虽不错,但那一口贵州腔实在和那一身燕尾服的绅士装束太不协调,太不相称了。第二年在徐家汇一所教会医院降生了他们的长女,取名汇娟即惠娟。

1930年阮略、白定璋在上海的结婚照

挈妇将雏到了日本东京,被当时的日本中央大学法学系录取。其妻进了一所经济专科学校。中央大学开学那天,拿出了崭新的校服,正正经经的穿戴上。谁料到,一跨进校门,便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弄得不知所以。事后才得知,新校服是必须做旧了穿的,这样才显得自如大方和潇洒。这是当时该校的风尚。

在东京的四年多里,他们先后生育了两个男孩,长子叫星明,是生于日本月明星稀夜晚之意。(后因回贵州水土不服缺医少药夭折)次子取名景丸,是出生地点时间日本东京九月一日之意。其妻在学习期间,考虑到实际需要转到当时的日本东京巴黎洋裁学院学习服装设计。为了料理家务他们曾前后雇日本女佣数人,因夫妇俩喜食在日本最便宜不过的猪蹄膀而遭到日佣的不满,她们嫌油腻难以清洗常啧有烦言,以辞工相威胁。

从日本回国后,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特别党部书记。抗战全面爆发回贵州,历任多县县长。在广顺离任赴水城时,街上百姓的门前都放上一面镜子和一盆水,意谓清如水,明如镜。现长顺县志有详细记载。水城县是文化比较闭塞落后的地方,为了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动员百姓修路办学。创建了一所该县前所未有的中学,由于当地人才缺乏,便千方百计劝说青少年男女入学,通过多种关系向外地聘请教师。在这几年里,又有次女筑娟、三子广德、四子季麟出生。

在剑河时,正值抗战后期,湖南、广西大量避难的人,不断涌来。广西桂林师范学院的师生,身上斜挎着被子,手里提着烘笼,饥寒交迫,希望能在剑河安顿下来。但是剑河贫穷,财力物力都难以办到,只好暂时让他们在中小学住宿,向平越县政府和士绅们联系,因为在当地的唐山交通大学已迁往四川璧山,留下的教室宿舍足可容纳广西桂师的全院师生。后来经过洽谈,广西桂林师范学院迁到了平越。

在避难人群中,不乏知识分子,文化教育人士。当时琼瑶父母陈致平先生和袁行恕女士处境就异常困窘,当他们谈起从湖南、广西一路的孩子失踪、跳河自尽等事,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后经交谈,征得同意,安排了夫妇俩分别任剑河中学的英文、美术教师。当时琼瑶叫凤凰,有个同胞胎弟弟叫麒麟,还有个小弟弟叫巧三。因为风餐露宿,他们姐弟显得分外瘦弱,又加严寒,衣着单薄,叫人同情。母亲遂将家中孩子们的衣服分了些给他们穿上。两家大人小孩都相处得非常和谐,父母们还不时在一些谈诗论画,相互切磋观摩。八十年代初,陈致平从台北来信至贵阳,信中写道:“晓公县长与夫人乃我之恩公也念当时逃难至剑河蒙贤伉俪之拯救得获重生往事历历终生难忘”“长女陈喆(琼瑶)专事写作小儿兆胜(巧三)曾任教中央大学今专事绘画长子陈珏(麒麟)与小女锦春从商,一在台,一在美……阖家托庇安康此皆晓军先生与夫人所赐也。”除此之外,逃难的还有音乐人瞿澄波等都被安排到民众教育馆工作。

来到松桃后,出于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关注文物古迹。为该县的苗族名人杨芳果勇侯寻找到了清朝时期为其精雕细刻的十分珍贵的优质木全身像,并为雕像沐浴、更衣,还修建了果勇楼,亲自撰写了《果勇楼记》。在其楼下创立了一所简易师范学校。为提高当地的师资质量,举行了全县小学教师的统一考试,分出等级,予以褒奖和鼓励。对于有困难不能入学的青少年,多给予援助之手,或物资接济,或适当通融。解放后曾任过贵阳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的杨再常同志,就是当时在松桃无法上初中而得到帮助解决的一例。九十年代他来遵义时谈到此事,还感慨了一番。

阮略由于恃才傲物,性格执拗,与当局者格格不入,颇多龃龉,难以合流,最后在盘县任上离去。后任八十九军少将政工处长、师长等职。解放战争中起义,1950年蒙不白之冤遭到杀害。经家属多次申诉,海外亲友过问,政府专案核査甄别,终于在1986年正式下文平反昭雪。

作者阮居敬:阮略长女,遵义市退休教师

2018年阮略长女八十多岁高龄的阮居敬女士在广州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阮居敬女士在黄埔军校旧址学员纪念碑石上找到父亲的名字

      阮略在广顺二三事 

                         蔻金富

2012年春,居平先生偕夫人黎淮西女士到广顺,相赠其父专著《军事教育》,备出版面世,嘱我振词。该因早年出版《广顺纪事》,我用“余和众”笔名写下《民国广顺风云录》,居平获阅,到广顺找我细读,乃识之。今辱承毫端,思而再三,重翻当年采录亲见、亲录、亲历资料,写写阮略在广顺的点滴。

阮略,号晓军,1938年3月7日至12月任广顺县县长,仅历时八个月。重温我在采访众老“三亲”中,与前后县长相比,每每都是竖起拇指说话的。

阮略上任广顺县长伊始,见穿城而过的玉带河水浑浊,可全城人都饮用。每日清晨,阮略信步河边观之,百姓在上下挑水台取水络绎不绝,心事重重。3月底的一天,城南“寇氏蟒袍祠堂”处,道士立坛搞过“血河”,即家运人丁等不顺者出钱过“血河”求取五福吉庆。阮略得知,一行到场宣讲农耕之重要,不许任何人蛊惑民众。当即收缴道场敲诈的不少钱财归公作修水井用。于是,在城北的北关和城南的新院勘调动工,委人经办,两月余,大井修成,料石镶砌,见方丈余。从此,人们饮用到清洁之水,无不赞誉阮县长之善德。现两井仍存,虽有自来水,但仍传颂修井人。

广顺是个穷县,僻壤之村寨文化落后,出个小学毕业生就算是顶级文化了。阮略考察民情,文化素质缠绕其心,要有一批赴乡村任教童子的师资。于是,多方筹办师范,到农历七月初,广顺简易师范宣布成立,校址设于民众教育馆,考录师范生56名,举行开学典礼。阮略自任校长,教育科长宾达才任教务理事,又聘前清秀才3人任教授。至后,简师学生毕业后,多数到乡村办学任教,有的在解放后继任教师至退休。

阮略又重修广顺八景之一的城内“南湖秋月”,将湖岸整修一新,供人们游览,并在南湖岸建一凉亭,亲撰题石柱刻联:“一湖风月来眼底;万家忧乐系心头。”

阮略虽只一县之长,却是忧国忧民。“七七事变”后,祖国大好河山相继沦陷于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爆发。阮略极力鼓动民众投入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他在一块石刻上写下“……怅望天台铜驼荆棘,不禁感慨系之。……应有扫除胡虏,还我河山之志焉!……”此石刻现存广顺。阮略是贵州福泉人,是黄埔六期又留学日本士官学校,联想到亡国后的残破景象,何等的凄凉,号召全民奋起抗日。在抗日战争中,广顺出现像郭开科等人战死沙场的《一批英勇的小将士》(《中央日报》载)。

阮略在广顺,历时八个月,为民办事不少,略叙二三事。在他调离广顺时,该在“戊寅冬月初十丁酉日”,家家门口以一盆清水一朵花展示敬献之意。在病中的女校校长昌淑芳作诗一首赠云:“晓宿光华亚紫薇,军政井然耀国辉。县减來阳辜庞治,长厚慈祥道笵垂。”包含了“晓军县长”四个字。

当即,广顺人为阮略立了一块“去思碑”,今存。

2012年6月,广顺寇金富古稀劣笔草草。

阮略诗文及书法《南湖秋月》

        阮略遗诗

           南湖秋月

城南有湖,每当秋夜月明,湖光山色辉映如画,极古城之大观。公余凭眺,不啻置身西子湖畔。怅望天台铜台荆棘,不禁感慨系之。宴游者勿徒觞咏自娱,应有扫除胡虏,还我河山之志焉!戊寅季春月草塘阮略跋并书。

一九四六年赴松桃任上,当天松桃父老夹道欢迎

感赋二首

一鞭驰骋万重山,爱民心事不辞难。

太息闾闫多变动,伊谁胼手起凋残。

儿童竹马夹道迎,父老款我最殷勤。

愧无善政酬知己,宛如霖与沛苍升

             有感

三月揽辔惭夫子,万姓欢呼少苻茌。

书生应负生平略,岂让先哲颂人间。

             感时

万马嘶风胆气豪,敢将流水壮磨刀。

英雄冀北夸三杰,儿女东吴说二乔。

过眼光阴多梦梦,伤心岁月去滔滔。

年来誓扫群凶孽,要卷重阳万倾涛。

即兴有感

廻澜立马目挥毫,八千子弟壮磨刀。

戮力扫尽山陬寇,安定边疆在吾曹。

意冷

十年提剑走江南,宦海沉浮味早酸。

回首不堪槐园梦,读书课子莫作官。

离别松桃五首

廻澜砥柱对茫茫,善政不多鬓已苍。

赢得一楼酬果勇,分星恨恨别松阳。

容易锁动是离别,无端聚散转相思。

松江此日一挥手,把袂重逢又几时。

钱我盛筵迭迭开,河梁握手倍徘徊。

离情缭绕心先醉,强为诸君尽一杯。

谁掌砥柱锁中流,力挽狂澜誓不休。

寄语诸君须努力,精诚团结系心头。

谁寅嘱望钟情多,羽电传来可奈何。

此后天涯相忆时,莫将鱼雁付关河。

         答田郁周(景文)先生七绝三首

锦绣文章字字珠,阳春白雪有谁如。

挥毫我愧风尘吏,恨不十年再读书。

怀乐关怀望黔云,长袖轻裙尽大勋。

砥柱回澜谁与共,幸有子方细论文。

仕途劳劳近十秋,亦复雄心争上游。

梦醒浮云思田里,读书课子少怨尤。

註:田景文,字郁周,1904年生,贵州松桃人。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曾任国民党独立34旅少校秘书、松桃县中、小学校长、91师中校秘书,1949年随部在广州起义,回籍后在铜仁中学任教,1951年病故。

   附田景文赠阮略县长五言诗一首

随车甘雨至,黄霸甫年期。

四野欹来暮,三边结去思。

修文先偃武,重首复遵师。

规模千秋在,蓼皋有口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