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读的都是不适合自己的书?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3 篇原创文章
有不少人总是不停地买书,读完之后喜欢在豆瓣上给一本书评分。这倒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在评分上不够客观,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上,实在可惜。
为什么出现类似的现象?表面看上去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读到适合自己的书,根本原因还是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
你别以为豆瓣上评分九分以上的都是好书,六分以下的都是烂书,那只是一部分读者人云亦云罢了,他们要么没有认真读完,要么读不懂,看到别人都说好或不好就打了高分或低分。
其实给一本书评分是小事,不知道读什么书才是大事。毕竟谁都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无用或与自己无关的书上,自讨苦吃不说还产生了其他的机会成本。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呢?
使用「守破离」去筛选!
如果你经常看日剧或日文书籍,就看到「守破离」这个词在茶道、剑道和艺术学习中出现,桦泽紫苑在《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一书中也有提及。单从字面上不好理解,我把它们拆开就容易理解了:
守,是指找到一个模仿的对象或学艺的师傅,刻苦钻研;
破,是指学到对方的技能之后,懂得融会贯通,让自己更快成长;
离,是指学到真本事之后,就敢于超越学习的对象,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自成一家。
用在读书上,我们可以延伸出来把它作为选书、读书的三个阶段,严格遵循其先后顺序,不要跳跃。
比如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还处于「守」的阶段,就应该多花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哪怕走慢一些,把一两本教科书翻烂也是值得的。
如果你只盯着大部头的经典著作看,就不容易读懂,即使勉强读懂了也只是收获碎片的信息,对你熟悉一个领域帮助不大,毕竟这是你到了「离」阶段时的任务。
而大多数人便容易犯这个错误,即在入门阶段就找大部头原著来读,美其名曰只读经典,却忽略了如何打牢基础,以至于一知半解。
我以前也是如此。一旦看到别人说某本书很经典,就迫不及待地买来读,书架上满是各个领域的经典名著,看上去相当有品位。
可是读了这么多年,我的收获并不大,只是多了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以及在晒书时多了一份虚荣心。
虽然读经典作品是好的,但只读经典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除了一知半解影响阅读的兴趣之外,还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毛病——看不上更需要补充的基础知识。
只有把基础知识打牢,找到了可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之后,才能一步步向高阶段学习迈进,到了读经典的阶段才适合大量阅读。
同理,如果一个人的水平达到了中级的「破」或者高级的「离」阶段,他就不应该再去读更浅一层的书籍,否则就浪费了时间,还对一些书尤其适合新手的好书指指点点,给别人的选书造成了干扰,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此,你想要读到适合自己的书,就要了解自己的水平处在「守」、「破」还是「离」阶段,有针对性地选书来读,而不应该去参考畅销书排行榜或者评分高的书籍,那些书与你无关。
比如你对人类学感兴趣,马上挑马歇尔萨林斯的《文化与实践理性》、《甜蜜的悲哀》和《石器时代经济学》来读,自然不容易读懂,而是老老实实去读《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通论》等教材,对你的帮助更大。
可见,无论别人对一本书的评价是好是坏,都不影响你对一本书的判断,它适不适合阅读由你说了算。因为你只有活用「守破离」方法,就算对别人而言是一本烂书,对你也是有价值的,而那些评分 9.5 分以上的所谓好书,也不见得就适合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