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风水学的文化内涵及应用价值 (三)

风水学的文化内涵及应用价值

尹锋

三、物类相感的气场效应

“气”是风水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学经典《管氏地理指蒙》中云:“未见气曰太易,气之始曰太初。……一气积而两仪分,一生三而五行具,吉凶悔吝有机而可测,盛衰消长有度而不渝。”可见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条件,气化阴阳而分五行,五行消长体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的兴衰即藏于其中。明代风水宗师蒋平阶在《水龙经》对“气”论述道:“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也。夫溢于地外面迹者为水,行于地中而无形者为气。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气趋东趋西,即其水之或去或来而知矣。行龙必水辅,气止有水界。辅行龙者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龙气融聚之处。”由此来看,山川、河流都是“气”之体现,察水知龙,望水知气,山川龙脉之走势都是“气”之使然,生旺死绝俱在“气”的运转造化之中。

《葬书》开篇即言:“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锺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法也。复将五气返纳于骨,以庇所生之法。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气”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引申出不同意象。堪舆学认为,藏风才能聚气,天地四维上下有阴阳之气,有五行之气,阴阳中含五行,五行中有阴阳。宇宙万物莫不秉持阴阳五行之气,古人认为,气是万物之母,《周易·系辞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即成万物也。”由此可见,气是构成万物的根本。“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管子·心术》)老子在《道德经》中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言:“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在古人眼中,“气”虽无形无象,但天下万物莫不由“气”组成。所以美国罗丝巴哈女士在其杰作《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中精辟的论述道:“气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认识气,便懂得风水的全部。”

《青囊海角经》中云:“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动静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总名曰气;分而言之,曰龙、曰穴、曰砂、曰水。有龙无水则阴盛阳枯而气无以资,有水无龙则阳盛阴衰而气无以生。”山水相聚则阴阳冲和,生气所止。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类精神思想的灵魂,《管子·内业篇》中说:“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气之流通才是生机所在,有其生机(生气)才会有生命,有生命才会产生人类的思想智慧。“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青乌先生葬经》)。居住环境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接天气,纳地气,物类相感而生变化。气止则聚,乘风则散。气聚则可生发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父母为宅,其中有气,得气则生,无气则亡。故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余行天下,凡都会府,山水固皆翕聚,至于百家之邑,十室之市,亦必倚山带溪,气象百合,若风气长疏,山水飞走,则必无人之象,此诚不可不信,不可不择也。”

堪舆学认为,自然万物的构成变化对人生命运的富贵贫贱有着直接影响,也就是“气”场对人的影响。明代大医学家缪希雍在《葬经翼》中说:“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居住环境若乘得生气,则可丰衣足食,子孙兴旺,事业发达;若有死气相侵,则可导致衰败。“气”又是天道运行规律的体现,在天为阳,在地属阴。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阴阳冲合,则“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青乌先生葬经》)。又如《淮南子·地形训》中论述道:“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暗,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邱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玄女青囊海角经》中讲:“福厚之地,人多富寿;秀颖之地,人多轻清;湿下之地,人多重浊;高亢之地,人多狂躁;散乱之地,人多游荡;尖恶之地,人多杀伤;顽浊之地,人多执拗;平夷之地,人多忠信。”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先哲已认识到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情绪的影响。这种将地域环境的自然之气,对应所处其间的人形成的种种影响,归类分析,加以述说,其中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说,当人居住在通风不好的地下室里,虽说聚住了“气”,但呼吸不到新鲜空气,阳光照射不进来,则为阴气所聚,很容易导致人的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有害健康。这种情况下的“阴气”当然是“凶气”了;当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时,新鲜空气(阳气)充盈其间,自然会获得好的效果。如有的地方人居住后兴旺发达,经久不衰;而有些地方居住的人,则贫困交加,灾祸不断。这难道不是客观事实吗!在民间流传的“穷山恶水多贫贱,山青水秀发富贵”之语,不能不说是一种经验总结,自有其合理成份存在。山环水抱,前面开阔的地方是风水宝地,可以藏风聚气,安居乐业,安葬先人,甚至泽及后世。这样的风水宝地,实际上是超巨型的天体接收器。如在江西临川,前面有赣江,后面有山峰,历史上这个地方出现了王安石、汤显祖在内的143个才子,改革开放后,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了81个本地的、年龄不到15岁的神童;江苏宜兴,出现了周培元、徐悲鸿等80多个社会名流;湖北齐春,李时珍的老家,山环水抱,县中的一条街上,在2000年之前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就有25个。又如江西省闻喜县“裴柏村”,光是住在该地的裴氏家族,2000多年来已产生近60位宰相、59位大将军、55位尚书、44位侍郎,七品以上的官员3000多人,嫁作后妃的族人更有近百人……这难道能用个人努力的因素去解释得了吗?故经典《青乌先生葬经》中说:“地有佳气,随土所生;山有吉气,因方而止。……草木郁茂,吉气相随。……贵气相资,本源不脱,”《黄帝宅经》亦言:“地沃,苗茂盛;宅吉,人兴隆”可为明证。人生活在宇宙天地之间,从全息学的角度看,人体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息息相通。人体通过气机之升降出入与外气的不停交换,才能得以维持其生命的存在。故《黄帝内经·素问》中云:“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若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风水学就是通过对“生气”的合理利用,从而使人类繁衍昌盛。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目标,我们只有在古人的基础上,总结天道规律,与天地万物相融,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风水中的“气”,虽无质无形,却是客观存在,就像电波一样,看不到,摸不着,但人们可以用特殊的手段利用它,现实生活中的电视、通讯、导航等等无不与“波”有关联。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两个射电天文学家-彭其亚斯和威尔逊,瑞典皇家学院颁奖给他们的理由是:“彭其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是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发现:它使我们获得很久以前,在宇宙创生时期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由于他们在1978年之前的14年中,用巨型的微波天线接收到了在新泽西州来自天体的5亿年前、200万光年前的4400兆赫超微波,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人们从巨型天线的弧度就开始联想到植物的花、叶不是平面的,都有弧度,有的是碗型,有的是喇叭形,植物要光合作用,要从天体接受能量,飞鸟也要接受天体能量。实际上,飞鸟的羽毛、植物的叶子也都是天体接收器,那怎么能接受更多能量呢?制造成带有弧度的接收器,就可以更好地接受天体能量。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来看,微波接收器即具有聚气的效应。所谓的风水宝地,即是一个山环水抱的聚气场,现代研究发现,“山环水抱”则可接收宇宙真气(即可以收集微波),且水是一种易于吸收微波能量的“极性分子”。风水学上所讲的“藏风聚气”,就是古人最初对“仿生学”的认识,运用“仿生学”原理寻找山环水抱的天然接收器,在特定条件下营造出宜于人居的最佳环境,人居其间就能更好地接受大自然无尽的能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先哲“是强调通过‘气’来把握存在之象和存在之理,因而格外注重各种形式与方位的气脉的运行变化。‘气’可以是其实的气流,也可为各种地形地势、生态小气候及景观,后者从本体上被视为‘气’的聚结或运动。天地万物交互感应,也都被认为是‘气’的作用,在居住中,自然、建筑、人生都会交互影响,对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活动、包括审美感受,都有不同的作用并产生不同的结果。违背了其中的道理,破坏了人生之气与自然之气的谐和对应,就难于安身立命,更无幸福吉祥的人生。所以风水理论及其实践,孜孜追求宅居环境应处于合宜的‘气’中,取得与自然及人伦社会的协同和谐调,参天地,赞化育,荫人养物。正是在这观念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色: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风水理论被当代学者评价为中国古代的‘环境建筑学’、‘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风水理论研究》92页·王其亨主编)

注:此文节选自尹锋著《解析风水——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

易和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为海航集团、法国JZ药业、天宇毛纺、辰龙集团、华中集团、澳洋地产、亚美地产、辰纪地产、国力地产、腾达地产等企业进行策划指导。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

微信号:hxyg933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