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教育理念

孔子一生学生众多,据说有3000余人,其中贤人72人,被后世称为孔门七十二贤。要知道孔子一生求学、游历、从仕,再到晚年编纂整理经书的同时,他还能够培养出72位才能、道德卓越的弟子,足以证明孔子教育方法的正确性。

根据《论语》中的内容,可以将孔子的教育原则概括成两点,分别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习方法也可以概括成两点,分别是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

其中学习方法是比较容易理解,想温故而知新和举一反三,更多说的是学生如何去学习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为政》,其中记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学习时要多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巩固,在懂得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当老师了。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其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学到一种新知识,就能够触类旁通,从而学会道理相同的其他知识。

教学原则则是对孔子教学理念的深刻概括,是真正精华的部分,也是永不过时,经久弥新的那一部分。有教无类,用现在的白话翻译的话,不分族类,只要想要学习就能够接受教育。指的是教育公平的问题,直到现在依然是经典的教育话题,但其实跟生活中教育相关性不深。

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符合教育孩子的关键点,在杨绛先生的《孔子和他弟子们》写到:“我们看到孔门弟子一个人一个样儿,而孔子对待他们也各各不同。”孔子教育每个学生方式是不同的,他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跟一视同仁是不冲突的,因为因材施教讲的只是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别,但是在投入的精力上却并没有任何区分。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待自己几位弟子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当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主张,我该立刻去做吗?孔子回答,父亲和哥哥在世,应该多问问他们的意见。但是当冉由问到孔子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却完全不同,“闻斯行之”,你应该立刻去执行。

这个故事背后反映的就是,孔子在面对两个不同性格弟子时“因材施教”,子路性格逞强好胜,做事莽撞,所以孔子劝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之后再去做。冉由性格犹豫,遇事不决,所以孔子劝他有想法之后就马上去做。

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应该去学习孔子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孩子非常自傲,平时教育时就不放纵他;如果自己的孩子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就要多去鼓励他。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去制定相对应的教育措施,才能真正地扬其所长、补其所短。

事实上,现在的很多教育理念就是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上发展而来。“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的一种现代版本,两种教育方式都是把学生当做教育的核心。但现在理念的创新点在于,他不仅把学生坐在教育的核心,还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真正把学习的主人公的身份给予了学生,所以如何发挥出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就非常考验家长的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