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只写自己【了解的】内容

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有一个类型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篇文章基本上就不用看了:作者并不了解他所写的内容。

比方说,一个学生写“20年后的家乡”,写到自动驾驶、智慧交通,但是很显然,对于这个话题,他只有这8个字的了解——也就是说,几乎一无所知。即便是“想象”,我经常强调,也是要以现实素材作为基础的。一无所知的话,大家也能想到写出来的会是什么样。

这类问题不仅出现在想象作文中。最近有几个学生发来“议论文”,文章里用到的许多素材,也是一看就知道,只是一知半解、并未深究过,不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细节,也不了解背后的逻辑。用这样的素材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也能想到,肯定是很虚弱的。

这两类情况都涉及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写作的时候,用到了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这种情况其实在学生作文里还挺普遍的,但是会导致几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首先,很容易出错。比如“20年后的家乡”、“野外求生”这两个写作课题,简直就是重灾区。

比如在“野外求生”这个课题中,很明显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对野外环境、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求生方法都是不了解的,只是拍脑袋在写,这样写出来的很多内容就既不符合现实、也不合逻辑。

一看就是假的。这个文章就完全立不住。

其次,很容易出现词句的堆砌。因为不是真的了解,所以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内容,尤其不可能有真实的细节。那怎么写?只能用各种套路化的词句、各种“好词好句”来充门面。

尤其是在所谓的“议论文”中(大家对“议论文”的误会比较多,参见我之前发的《争取说清【议论文】》),举例论证的时候,如果对那些例子并没有实际的了解,只知道一个大概(往往有偏差),那就很容易流于口号,看起来慷慨激昂,实际上什么都没说清楚。

这就是虚张声势。文章自然也不会有力量感。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的是什么?

第一点,真实。这个真实,除了指在写个人经历类的文章时,必须写真实的经历;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时,必须写真实的观点,这里还可以再补充一条,就是今天强调的:必须写自己真实知道的内容。

其实写文章真的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

写自己并不了解的内容,你心里是发虚的,这种“虚”就会呈现在字里行间,读文章的人(比如作为老师的我)就会感知到。

从前有不少人都说,(尤其是在考试作文中)“编”一下好了,编出来的内容还能拿个不错的分数。其实这就跟说谎一样,偶尔说一次,或许能让你用这种不正当的方式实现某些目的,但如果说谎久了,整个人的气质就会发生改变,你就会越来越缺少正气和底气。

我最近比较多在思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授业解惑,我一直在强调:我写的推文也好、做的课程也罢,都是实操型的,用尽可能清楚、明白的方式,给大家讲透背后的逻辑、教大家各种真的可以用的方法(而不是花架子)。

传道,也就是对价值观的强调,其实我也一直在做,但之前没有直接拿出来跟大家说。最近考虑,应该稍微多说一点。

但你可能会问:对所写的内容,真的不了解,怎么办?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第二点:落笔之前,必须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梳理工作。

这个“资料”,不仅仅是来源于你的个人经历、直接观察,尤其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建立起查阅资料的意识,非常重要。可以翻书、可以借助搜索引擎等网络资源,总之,你要写什么,就一定要先把它弄清楚,把细节都了解到位,再动笔。

即便是猫老师写文章,也是如此。我主要有2种查资料的习惯:

❶ 对比较核心的资料,会在动笔之前专门辟一块时间查阅、梳理。而且至少要查阅3种不同来源的资料,彼此比对、互为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对不清楚的细节、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还要进一步再查阅更多资料,直到把我目之所及的全部要点都弄通为止。

这些素材,到了写作时未必全部都会用到,实际上也不可能。我在讲“分步写作”的时候也反复强调过:素材量要大于写作量,你才会有余地,写起来才从容。这里可以再补充一点:对所写内容的了解,也要大于必须写的部分,这样落笔的时候才有充分的底气。

❷ 在写作过程中,遇到某些不确定、或者有疑问、或者觉得需要进一步的细节,随时查阅资料,确认之后再写。

如此,才算是对我的文字、我的读者负责。

大家可能会问:那考试的时候呢?这也是个老问题了。

第一,之所以强调平时的资料功夫,也是在为考试做积累,不是吗?第二,考试的时候,尽量选自己有把握的内容来写,因此还是要回归“分步写作”:先把可用的素材列出来,然后再选择文章的核心、落笔去写。

其实我所讲的这些方法,彼此之间都是关联着的。

适合:

◆ 初中~高中孩子,学习论说文、议论文的写作

◆ 已完成《实战写作课》的孩子,进一步提升探索、思考和写作能力

◆ 想提升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成年人


适合:3-9年级的孩子

提供:多种猫博士独创的写作方法

运用思维导图,轻松高效写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