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4:听妈妈的话,做一个善良而有气节的人

闲不住的苏洵再次远游后,苏轼和苏辙的教育依然还得他们的母亲程氏操心。程氏是大户出身,从小喜读书,深明大义,对两兄弟的成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她反复告诫两个儿子,不发宿藏,不残鸟雀。古人喜欢用坛坛罐罐藏东西于地下,多有秘密,或宝贵之物,不发宿藏,含有尊重隐私之意,也意味着不要贪图便宜。

自古至今,小孩子都喜欢掏鸟窝,而苏轼的母亲则从小禁止孩子们这样做。后来,苏轼还专门写了一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的文章回忆这件事: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苟政猛于虎”,信哉!

文章里的武阳君是苏轼母亲的封号,因子而得封。苏轼通过这一件小事,懂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道,进而引申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

有一次,程氏给两个儿子讲解《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慨然叹息。范滂,东汉时人,为人清廉正直,敢于弹劾权贵,后来因此遭人诬陷,被判死刑。

当时,范滂年仅33岁,临刑前,他与母亲诀别,希望她不要悲伤。范滂母亲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好名声,又还想要长寿,能够兼得吗?”

范滂回过头对他儿子说:“我想让你作恶,但恶事不应该做;想要让你行善,但我就是不作恶的下场。”道路上的行人听到了,没有人不流泪的。

听完范滂的故事后,十岁的苏轼问母亲:“我以后要做范滂,你能接受吗?”程氏当即回答道:“你果然能做范滂,那我为什么不能像他母亲一样呢?”

关于苏轼母亲的言行,在史书上记载并不多,但仅仅从这些细节里,就可以看出她的为人和品性,善良而有气节,苏轼的性格也在母亲教导下一步步的养成。

(特别声明:本《东坡故事》连载文章依据孔凡礼著《苏轼年谱》而编写,尊重史实,拒绝虚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