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吴小如先生
多少年来,在戏迷界一直流传着两句话,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就是说,看戏的大量观众实际上可分为两个档次,即不大懂戏的观众只看个热闹,比较懂戏的观众就不只限于看热闹,而是从美学的角度(或者说用美学的眼光)去看演员的表演艺术了。
基于观众的不同水平,对演员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所以在一些老顾曲家心目中月旦演员的艺术标准自不同于一般只爱看热闹的观众;反过来说,对在科班坐科和在戏校尚未毕业的青少年演员,与对长期组班或搭班的艺术修养较高的艺人,在观众眼中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演员在未出科时(包括虽坐科期满而尚为科班效力、没有独自挑班或外出搭班的演员),观众对他的要求总不像对已经出科挑班或搭班的演员那么严格苛刻。观众的欣赏水平有差距、分不同档次;对演员艺术水平的要求也同样有差距,档次也不ー样。一个能出人头地的青年演员,当其未出科或未毕业时已具有独当一面(即已具备自行挑班和搭班的演出质量与艺术火候)的水平和经验,那么他就很有希望成为名角,用今天的说法,可以加上“表演艺术家”的桂冠了。同理,大量的京剧观众同样可以被称为戏迷,其身份并无大异;然而爱看杨小楼、梅兰芳的观众与专门爱看科班或戏校青少年演员的观众,无论其本身的欣赏水平,还是对演员表演艺术的要求,显然是有着不同的标准与尺度的。
不妨以我本人为例。我从五六岁开始进戏园看戏,最初只属于低档次的只爱看热闹的“幼儿园水平”的观众;过了一段时间,便不满足于只爱看热闹(主要是看武戏和看情节曲折的戏),而逐渐注意到演员的表演技巧了。在我10周岁那年(1932年),我随家长从出生地哈尔滨迁居于当时的北平,后来又移居天津,在看戏方面我大开了眼界。简单地说,我既爱看科班戏校青少年演员的演出,同时也爱看挑班名角的演出。现在回过头去总结一下,不妨归纳为两句话:看科班和戏校演出是在剧目数量方面逐步拓宽眼界,看挑班名角演出则是在艺术表演即质的方面逐步提高了欣赏水平。久而久之,我看科班、戏校青少年演员的次数愈来愈少,乃至最后干脆不看;而专门只追着看那些够得上真正表演艺术家们的演出了。
《艺坛》第三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出版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