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燕窝记
北方燕窝记
文/晨曦
时值上海的春季,头顶的上空时有燕子轻捷掠过。有时我在这样思索,甚至是在寻觅燕子的归宿,它们今天的家究竟在何方?这也使我忆起北方的家燕,脑海中清晰的浮现出儿时家中屋顶梁上的燕窝。
那时我还小,不过对燕子的习性还是比较知晓的。说是知晓也不过是仅知晓家燕与山燕两种而已,尤其是家燕。据说燕子种类还有很多。家燕体型较小,上身为放着金属光辉的乌色,头部为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红色,飞行较低,鸣叫声婉转动人而耐人寻味。它的家便是居民室内房梁上或墙角的巢穴,它的巢穴不同于麻雀投机取巧就地取材,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建造而成;我们那儿把露宿于野外的燕子称为山燕。山燕体型稍大,其中腹部为暗白泛红带有竖向麻色条纹的,这种燕子,我们又称之为麻燕子。山燕要比家燕叫的还欢,尤其是遇到了同伴的异性。它们主要以蚊、蝇、蚂蚱等昆虫为主食、它们不但是空中掠取飞虫的高手,也是水上或草尖上掠取蚂蚱等食物的勇者。小时候就知道燕子不同于麻雀之类的鸟儿,它是吃活食的。
每年的春夏之交,燕子们便会陆陆续续的回到我们那儿,然后筑巢、生儿育女。当秋风萧瑟、树叶飘零,过了寒露,燕子们便会集群伺机准备南迁。这是否与它们的进食方式有关呢?不得而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可以看出自古以来燕子就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发生着南北方的迁移活动。
燕子筑巢在我们那儿大约是每年的6月上旬。燕子的巢穴是很讲究的。巢穴多为小口大腹的袋状或药葫芦状,也有少部分是敞开式的半月牙型。巢穴的位置选择也特别考究,都是选在高处,非常安全又非常坚固的地方筑巢。选址前燕子都要在其确定区域内飞来飞去,盘旋几天做详细的考察,一经位置确定好了,公燕与母燕便会通力合作开始去河边或沼泽地带寻找建筑材料了。它所挑选的泥料也慎之又慎,都是挑选那些干了具有很强的硬度又不易松散开裂的泥料用来筑巢,黄泥料是不符合其要求的,不在其选择范围之内,多为灰黑色泥料。不过泥料合的却比较稀,在泥料中燕子还要选择一些比较软又比较结实的草茎之类加入其中,再用自己的唾液混合在一起作为加固材料。
衔泥前燕子在地上要反复用嘴捣泥,大概这就与人类盖房子一样,要把泥料与草茎合好,合均匀才能使用。这样泥干了强度会更好。筑巢时燕子也是把衔来的泥料反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又反复的用嘴尖把泥巴扎实,抿实。过程时快时慢,下雨天我记得燕子一般是不施工的,有时还要停个一天半日的。后来才明白,这是在让筑起的部分干一下,以利于后续施工。也或许燕子考虑建的太快会导致巢穴整体垮掉吧。
总之,是出于安全考虑才这样做的。建一个燕窝大概需要十来天的功夫吧,这我可记不太准确了。建好的巢穴都很精致,形状各异,有大有小,大的大概考虑以后子女多,小的呢也许是子女少的缘故吧。共同的特点是表面草茎显露,呈现灰黑色,半卧于墙壁一角或房梁上,外表又隆起一个个圆滑欲滴的小凸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凸起的形成就是泥料稀下垂的缘故。这也许就是燕子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吧。最不可思议的是有的燕窝的底端还设有一个通气孔。
燕窝建造好了,它们便会衔来羽毛软草之类的开始絮窝,母燕即要下蛋孵化。每年抱窝一次,母燕下蛋大概在3-5只。在此期间公燕与母燕会轮换孵化,换班出去觅食。燕子的孵化期大约在15-20之间。刚破蛋壳不久的小燕子浑身是肉呼呼,毛绒绒的,十分可爱。这时其父母出去觅食的频次可就更高了。看到燕子为了养育子女不辞辛苦的来回的飞,你会向其投以敬仰的目光。所选择的食物与平常似乎也不太一样,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见燕子的父母衔来的食物,原来燕子衔的满嘴有四五只小蚂蚱。当大燕子双爪刚刚抓住窝沿,小燕子便闻声而起,齐刷刷的伸出颈,张着黄黄的小嘴'唧唧’叫个不停,燕妈妈按次序把食物送入小燕子的嘴中,吃了食物的小燕子也就不再叫了。就这样在燕子父母的精心喂养下,小燕子在一天天长大。一般在20天左右就可以出飞了。
燕子的这些生活过程其实都是小的时候在小朋友家玩耍时亲眼目睹而得。记得我们家房梁上出现燕窝那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据母亲回忆,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燕子出没的。当燕子衔来第一块泥巴紧锣密鼓开始在我家房梁上筑巢时,我感到的是惊异,也特别的欢呼雀跃。因为在此之前都是去别人家看燕窝,似乎那是别人家固有的事,与我家无关。那时我非常羡慕,为什么唯独我家没有啊,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还特意为此跑回家问过母亲,当时母亲是这样回答的:要燕子干吗,燕子脏,我只得垂下头无语。
而当燕子真的来到我们家筑巢时,母亲却又高兴的像个孩子似的,指着梁上的燕子对我说:“儿子,快来看,燕子也进我们家了”当时我疑惑不解的上前问母亲:“您不是说燕子脏吗?”母亲迟疑而又显得惊奇:“是我说的吗,都过去这么久了你还记得?”接着她又叹了口气说:“燕子是喜鸟,它是不进愁房的,过去我们家也许愁事太多了,没跟你说实话。”听了母亲这番话我也就没再继续问下去。时候正是十年浩劫刚刚过去不久。后来我才知道在动荡的年代里父母的压力都大。家里出现紧张气分在所难免。母亲说的燕子不进愁房大概指的就是这些吧。
燕子是益鸟,人类的朋友。小的时候母亲就这样告诉过我:不能祸害燕子,不能用弹弓射杀燕子,射杀燕子眼睛会瞎的。所以,从小就知道人人都要保护燕子,爱护燕子的道理。有一次清早,也就是天气快冷的季节,一只孤独无助的麻燕子不知怎的在河岸上飞不起来了,我到了跟前,燕子仰着头张着小嘴惊恐的看着我,我仔细看时发现燕子一只翅膀有血迹,于是,我捧起这只受了伤的燕子就往家里跑去,当时我还能清晰的感受到这只燕子怦怦的心跳。回到了家,把燕子送到母亲面前,母亲赶紧用了云南白药给燕子上了包扎好后,我负责捕捉蚂蚱喂它,没过几天,那只燕子居然又重新飞上了蓝天。
记得一年冬季,有一次我出于好奇想探究一下燕窝的真实情况,不料,燕窝口部被我搬掉一个豁口,不过正是那时候我才知道燕窝的坚固。母亲得知后一脸不高兴的说:燕子来年春天回来看到了会把窝弃掉不要的。我吓的不敢说话,只好听天由命了。到了第二年燕子回来了,非但没弃窝,还把那个豁口竟然修补如初了。燕子又在这里繁衍着他们的后代,快乐的生活了。
在我们那里很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燕子与青蛙算术比赛的美好传说。一天燕子对青蛙说:你数数没我快,青蛙不服气的说:那好,那就试试。燕子说:我们数10个数看谁快。燕子先数,燕子是从1数到10是一个个数的。而青蛙看上去呆头呆脑,它看了看燕子,鼓了两下腮只喊了一句:俩五一十。最后胜者自然是青蛙了。谁又是裁判呢?也不得而知。不难看出这个故事是人们根据燕子与青蛙各自叫声的特点模拟出来的。其实是大人们想要告诉我们小孩子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善于动脑,要虚心不能骄傲。
想到了燕子也就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我的父母,为了我们他们节衣缩食不辞辛苦的一生。他们不正是那辛勤的燕子吗?把我们一点点养大成人,他们几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而他们其实真的不求我们回报什么,他们只要看着我们每个子女都能生活的很好,这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幸福。
(发表于黑龙江日报副刊)
作者简介:
晨曦,本名刘殿宇,60后,黑龙江人,现在上海从事设计工作。理工男有柔软心,业余爱好散文写作。
作者对燕子筑巢的回忆,细节描写真实感人,写燕子春天飞回北方,在屋檐下筑巢生儿育女,其实是表达作者自己不能常常回到家乡的愧疚。北方的燕窝是作者乡愁的载体,哪里没有燕窝?就是北方家乡的燕窝那么让人神魂颠倒,冥思苦想?作者不过是想要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亲人的牵挂,在文字里回味父母的养育恩情。行文简洁流畅,朴实自然,恰如一缕春风吹进读者心窝窝。
编辑制作:橙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