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五千乘之劲宋”的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公元前318年宋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意思是说宋国分别打败了齐国、楚国、魏国这三个大国,还灭了腾国,因此被后人称之为“五千乘之劲宋”,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战国第八强”的称号理当属于宋国!那么问题来了,宋国既然一度如此之强,为什么它给我们留下的历史信息并不多呢?宋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下面我们来大概了解一下宋国的历史。

宋国的历史要追溯到周武王灭商的时候,当时周武王并没有对商朝遗民赶尽杀绝,他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商朝故都殷。周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结果被辅政的周公旦平定并杀死,于是原来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另一部分封给了周成王的叔父康叔,建立卫国。因为当时有“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我们可以看出宋国其实是一个延续商朝祭祀的国家,宋国的主体应该是商朝的遗老遗少。

正因为宋国特殊的身份,所以在西周时期没有少被“照顾”,其历代国君也知道作为前朝遗民,唯有低调再低调才能保全自己,所以宋国在这段时期并没有什么特别表现,他们只顾埋头发展经济,为日后宋国成为天下首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春秋时期,以“仁义”著称宋襄公曾经有过昙花一现,因为春秋首霸的齐桓公曾经把太子交付给他,让他日后予以照应。齐桓公死后,齐国五公子争位发生内乱,太子昭被迫流亡到宋国。宋襄公为了不负齐桓公嘱托,通知各路诸侯一起发兵送公子昭回国即位,虽然后来只有三个小国响应号召,但是宋襄公还是成功的率领这四国联军杀到齐国,顺利了扶立了太子昭(齐孝公)。宋襄公认为自己扶立了新君对于当时的诸侯霸主齐国有大功,所以他理当取代齐桓公为新的霸主,无奈宋国国力不济,被同样有称霸野心的楚成王在“泓水之战”中击败,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伤。在养伤期间,宋襄公隆重接待了正在列国流亡落魄的重耳(晋文公)一行。此后,重耳对宋国感恩戴德,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称霸诸侯以后,宋国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晋国最亲密的盟国。

晋楚争霸期间,因为宋国正好处于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虽然说有晋国的保护,但是却因此反倒成了楚国的重点打击对象!晋楚两国之间每有战争,宋国必定会受其牵连,其中甚至有一次由于晋国没有及时来救援,宋国都城被楚国大军围困达半年之久,城内的宋国人一度“易子而食”,苦不堪言!后来在宋国大夫华元和向戌的调停下,晋楚两国进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会盟规定两国停止战争,平分霸权。就这样在宋国人的促成下,春秋时期出现了一段难得的短暂的和平时期,这也算得上是宋国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吧。

到了战国宋康王时期,因为宋康王戴偃是一个非常崇尚武力的国君,历史记载他在位时“行王政”,实施改革,宋国国力也因此强盛至最顶峰,号称“五千乘劲宋”。虽然如此,宋国毕竟底子薄,根基浅,没有办法和齐国、楚国等传统大国抗衡。宋康王凭借暂时的武力以及秦国的庇佑(秦国结交宋国实际是为了牵制其周边大国),上蹿下跳到处挑事,引起了其周边大国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齐国趁着宋国内乱,连续三次进攻宋国,最终顺利将其吞并。

总的来说,宋国是不幸的,因为它是商朝祭祀的延续,与正统周朝有所隔阂,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同时宋国也是幸运的,因为历代宋国国君都无心发展武力,一心发展经济,使得宋国后来发展成了战国时期的经济中心。用现在的话说,当时宋国的商丘和陶邑这两座国际大都市简直是富得流油(号称“陶朱公”的商圣范蠡就是发迹于宋国陶邑,因为宋国处于天下之中,是难得的经商圣地),宋国也因此被诸侯称为“膏腴之国”!如此肥肉,列强无不垂涎,而齐国却想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独吞宋国,结果惹了众怒,被以燕国为首的“五国伐齐”而差点灭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