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0 :豪放词里天地宽

苏轼的自成一派贯学古今,他既能写出缠绵悱恻婉约词,更能挥就雄宏壮阔的豪放词。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中,所涵盖的内涵极为广泛,在他的词中没有不能写的事和人。本期节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10豪放词里天地宽.mp3

00:0036:58

苏轼10 豪放词里天地宽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在文学上,苏轼诗、词、歌、赋、散文皆有大成,又以词的成就为最。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文人墨客通常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填词,内容上也多以男欢女爱、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苏轼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那么,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作是什么?豪放词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苏轼写过很多不同的文学作品,虽然他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散文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诗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但是对于大家来讲,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讲,最喜欢的、最熟悉的还是苏轼的词,而且大家背得比较多的也是苏轼的词。但其实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苏轼写词,开始创作词很晚,他大概是十九岁、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写文章,到二十四岁的时候才开始写诗,到了三十七岁在杭州做了通判才开始写词的,这不像人家有的作家六岁、七岁、五岁,根据历史上记载人就开始能写很漂亮的文章,苏轼没有那个神话,都是十几了写文,二十几了写诗,三十多快四十了才开始写词。大家说这么晚,说明不是你讲得那么聪明,那是,他是写得晚,可是一出手就不一样,他出手不凡,所以这聪明人不一定说动得是最早的,他动得是最高的。

我们经常说苏轼的词,大家一说起来就说豪放派嘛,写得非常豪放。那么,是不是他的词都可以用豪放来代表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他的作品当中来体会,能够代表他豪放的,能够用豪放这个词来概括他的,应该是他创作得比较早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豪放词,特别豪,也特别放,这是特别典型的豪放的做派。为什么呢?首先这个词的主题就是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这会儿他也没多老,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才三十八岁,但是古人喜欢说自己是老夫,跟现代人正好相反,现代人甭管多大年龄,女士一看,小妹妹,甭管你多老了,说哥哥,最后都分不出来到底有多大年纪。但古人喜欢说老夫,年龄不大就叫老夫。“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今天的精神状态像小伙子,我狂,我今儿就耍一把狂,他耍什么狂呢?左手黄犬,右臂架鹰,这出来阵势不一样,跟以往我们看到的苏轼的情形不一样,你只要一还原这个情景你就能感觉到,地上跑的是猎犬,臂上架的是苍鹰、猎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全副武装,可能连防弹衣都穿上了。“千骑卷平冈”,这肯定是有夸张的成分,打个猎,用不着把一个军的军队都叫上。“千骑卷平冈”是突出他的狂,狂风扫过去一样,在平冈之上,在山坡上一眨眼没了,裹挟而去。“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感谢各位乡亲父老,为什么呢?他说了,“千骑卷平冈”,跟着他不是一个人,那城里头都发动起来,老头、老太太、小伙子、大娘都说,今天我们苏太守,当时不叫太守,太守是汉代的说法,应该叫知州,我们知州我们头儿要去打猎,大家去瞧去。感谢各位的这份盛情,瞅着啊,给你们亮个相,今天给你们射虎。这也是夸张的,密州要是到处都是老虎的话,那说明你这个当知州的有问题。“亲射虎,看孙郎。”孙权当年刚刚在东吴执政的时候,孙权那很厉害,江东三代英雄孙权、孙策、孙坚,那好,这是真实的故事,孙权骑着马射虎,老虎把马给伤着了,然后孙权舞双戟把虎给灭了,在江东一带流传为英雄故事,今天我就仿效孙权给你们来这一下。写出他的豪气。这里边“狂”有好几个狂,第一,“为报倾城随太守”,那老百姓都跟着去,就这么大号召力,这第一狂。第二狂,要倾城而动。第三狂,他要射虎。第四狂,自比孙权。其实你仔细分析这首词,这个“狂”字是当头照了。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还喝了点酒,喝酒壮胆,喝了点酒之后本来就很豪放,这下更放开了。“鬓微霜,又何妨?”你别说我老了,说你头发有点白,没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廉颇多大岁数?我才多大岁数?没事,“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边用了一个典故,汉代的时候,有一个云中太守,这云中太守跟敌人打了一仗,打赢了,跟匈奴,他本来打赢了,有战功,结果他谎报战功,可能比方说本来是伤敌八千,自己伤了比方说有五千,结果他可能报的时候说伤敌八千,自己就伤了几个人,他谎报了之后,皇上就下令处罚他,后来觉得他还是有功的,就派一个叫冯唐的使者来赦免他的罪责,依旧让他担任云中太守。这儿用这个典故实际上是把冯唐作为朝廷派来的一个人,什么时候朝廷派冯唐这样的使者来,您派我去,“西北望”,把那弓弦拉得跟满月似的,“射天狼”,射谁呢?那不就当时的西夏?这实际上是有时代背景的,因为就在此前的三四年里头西夏这个王朝多次袭扰北宋的边境,占了不少城市,但是这时候的苏轼是有劲使不上。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他为什么到密州来?这是在密州写的,他是因为在朝廷里边跟变法派意见不合,意见不合,当时王安石还在朝廷里,我们原来讲王安石的时候讲到这一块了,意见不合怎么办呢?自请外放,我不在朝里头干了。出来时候第一站就去的是杭州通判,第二站到的密州,一转眼离开朝廷好几年了,但是你在地方上工作虽然也能做不少的事,可毕竟不能够参与大政方针政策的决定,更是有劲使不上,所以他才写这首词。

这首词是真豪放,这就是说,你说苏轼的词豪放,你得琢磨它里头的元素,它为什么豪放?第一,尚武。第二,全篇的词都处在动态的当中。第三,他最后的目标是要什么呢?捍卫祖国尊严,抵御外来侵略,这些都是跟什么呢,跟尚武、跟打仗有关系的,所以这个豪放的内涵是非常直接。

而且这首词它具有一个里程碑的意义,就是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在词里边这么写内容的。早先的时候范仲淹写那个《苏幕遮》、《鹧鸪天》的时候,他写过类似的题材,欧阳修也写过一些类似的题材,但是直截了当地去写这种“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这样的内容,在以前的词当中还从来没有。以前的词是怎么回事?以前的词都是写风花雪月的,《虞美人》啊,一江春水就向了东流,写这种内容的,花啊、男女情爱啊,事实也正是如此,词在当时苏轼的时代,更不用说苏轼以前,词主要是用来干什么呢?第一,是在市井生活里边歌女唱给这些看官们听的,在北宋是知识分子和官员在家里养的家妓,官员官府里边有官妓,她们来唱这些曲来娱乐的。它不是用来像诗一样言志的,词是什么呢?词缘情,诗言志,这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词它的出身它没有那么高贵,它是高度地娱乐化,甚至有时候带点情色的色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词长期以来它就局限了,它的题材很有限,它的题材很窄,主要是表现感情生活,特别是男女的情爱生活的。那么,你要在词里边言大夫之志,这不合潮流。苏轼我说了,他介入词的创作比较晚,但是他一介入,他就开创了一个新局。但是他写完这首词之后,给他一个朋友写了一封信,说我最近跟朋友去打猎,颇写了一些词,这些词跟现在道上、江湖上流行的柳永的词颇为不同,叫做什么呢?我自是一家,信里边还说,呵呵,我自是一家。笑了两下。那么这个“自是一家”是什么呢?说我写的词要让东周的壮士跺着脚、吹着笛子,然后放声高歌,这劲儿才能出来。其实苏轼说这话的时候,心有点虚,你知道吗?为什么呢?因为柳永的词在当时是主流,而且是比较权威的,虽然柳永这个人他本身写的一些词格调不是很高,但他这种词的体制在当时是被大家推崇的,所以他(苏轼)这样做等于是反主流的,你知道吗?他之所以说我的词自是一家,我自成一体,那就说明当时没这体,没这号的。三十八岁的时候,苏轼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豪放词,从此打开了词的另一番天地,叫做“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办法来写词,表现诗的气质,言志。这都不是言志了,这在词里边打起来了,这是豪放,没有一点问题。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词的风格变化多端、引人入胜,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代表了豪放壮阔的词风,那么《水调歌头》就多了一份飘逸空灵、洒脱旷达的情怀。本来咏月、咏别离,是婉约词的领地,古人在这方面已有大量佳作,但苏轼一出手,仍然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后人甚至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那么,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到底是怎样表达他的独特感悟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那《水调歌头》是不是豪放词呢?好像就觉得不太像了吧。大家对这首词太熟悉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伤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豪放吗?我起码没用豪放的语气念它,因为我豪不起来,我也壮不起来。为什么呢?气质使然。这首词的写作大家也比较清楚,还是在密州写的,在密州做知州,这一年他三十九岁,还待在这儿呢,但是任期马上就要满了,与此同时他弟弟苏辙当时在齐州,也在李常的幕府里边做幕僚,兄弟两个其实离得很近,但是因为官家有规定,他们是不能私下会面的,两兄弟已经有七年没见面了。苏轼本来在密州待得就不痛快,为什么呢?他原来在杭州通判待的时候,虽然是个通判,副市长,但是杭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苏轼写个诗什么的,吃个什么西湖醋鱼还比较方便,在密州这地方条件比较艰苦,连年地闹蝗虫、旱灾,还有兵匪,所以他心情很不好,跟弟弟又多年不见,时值中秋,想念他的兄弟,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自然是写得好,用不着我在这儿多费口舌,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妙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不是苏轼的原创,这是从另外一个大诗人的诗里边点化出来的,那位诗人姓李,名白,字太白。老李当年写一首诗叫《把酒问月》,诗曰: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版权是他的,只是略做了语序上的调整。由此可见,好诗不一定非得是原创,稍加点化,化为己有,也可以化神奇为更神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个很幼稚的问法,这没法问,如果当时有科学技术的话马上就可以回答你,到底有多长时间,但是那个时候不知道。月亮啊月亮,什么时候你才有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唐代有个传说,说有个道士邀请唐玄宗,说咱们到那里边看看去,到月宫上,唐玄宗说那儿冷吧?加了点衣裳,上去了,果然很冷。所以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怎么样呢?“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地面待着不痛快,你知道吗?他心情不好,喝着酒,看着月亮,想着弟弟,再想着现在的处境,觉得在这儿待着干吗?上去要不然转一圈去,上去转一圈一想,太冷,还孤单,而且那儿离得就更远了。怎么办呢?假装在上面吧,“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跳个舞,跳着跳着,喝着醉着,一边跳着一边想着,已经上了月宫了。

这其实前面写得是挺好的,但是你能感觉到心里头比较拔凉,就是心情还不是很好,心情好不会说到上面去。问题就在于,苏轼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虽然写了上片,但是很快这月光就发生变化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月光,他开始在那月亮上趴着呢,现在顺着那月亮就下来了,这就把天上人间就给沟通了,你注意了吗?天上是不能给他什么安慰的,苏轼是个很温情的人,在上面吹一会儿仙气,他就该下来了,顺着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照在了人的身上,不眠之夜,正是我思念弟弟的时刻。开始写人了,开始写的是仙,现在写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就这月亮最讨厌,偏偏分手的时候它就圆的,我们团聚的时候它又缺了,由此总结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事难办,“此事古难全”。怎么办呢?没事,千里月光所到之处,便是相思相会之处。正所谓月光有多远,深情就有多远。如果月光永远,那深情就永远。所以不必在乎此刻的分离,只要共一片月光,我们的感情就永远会在一起。

苏轼身上是有点仙气的,所以他显得比较超脱,显得比较超然,但同时他身上又有烟火气,他有人间气,这就让我们觉得,他跟我们一样,又不太一样。他好像是一个特别孤独的人,但同时他又感觉好像是我们邻家大叔一样。这种很纠结、很复杂的感觉扭结在一起,再加上他的才情和他艺术的才华,整个使得这首词就让你说不清、道不明,反正就是喜欢。这是豪放吗?这恐怕不能叫豪放。我觉得这首词寄予了极大的深情,克服了周边的冷漠和自己的孤独,然后继续地对生活投以热情的关注。写得好啊,写得太好了。但是它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豪和壮,不是。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对宋词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以诗为词”的手法,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这其中,咏物词也在苏轼的笔下另辟蹊径,自出新意。在咏物词中,苏轼的《水龙吟》可谓是巅峰之作,那么,这样一首单纯咏物的词作,到底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它的独特艺术魅力又在哪里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苏轼还写过一首词,有的人也知道,《水龙吟》,和章质夫的一首词,写杨花的。它这个杨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白杨树上面的花,指的就是柳絮。古人说杨柳杨柳,不是指杨树加柳树,它就指的是柳树。这词写得特别好,说: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这个大家说,这是婉约,这个我们知道。这是不是婉约呢,还不由你说了算,得由这内容说了算。这首词是和章质夫的,章质夫是他一个朋友。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黄州,按我们想法,苏轼在黄州好像不应该写这种格调的词,但他写了。章质夫当时写了一首词就是歌咏杨花的,但是那首词因为苏轼写了这首,那首词就没人提了。其实老章当然写得也不错,只是格调不大一样。章质夫写了这首咏杨花,也就是(咏)柳絮的词寄给他,还给他写了封信,信里边告诫他说,说你把心态放宽,只有心态放宽放平稳,才能处于忧患之中,才能在患难之中待着。苏轼回信表示感谢,然后说本来我觉得你这首词写得相当不错了,我就不打算再写了,可后来一想你在外地做官很孤单,算了,我就唱和一首吧。一不留神,把人给盖了。

这首词比起章质夫那首原来的词有颇多的长处,你看,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柳絮、也就是这个杨花的情态跟女人的情态,特别是思妇的情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真是高手中的高手。他说“似花还似非花”,这就特别有意思,为什么呢?你在家里养菊花、养牡丹花,你养过杨花吗?你说朋友我买一盆儿柳絮?朋友我买一盆儿杨花?它不是我们可供来观赏的花,所以它“非花”。从观赏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柳絮是什么?是种子,它是随风飘散,它是传播种子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作为一种观赏的花,所以它“非花”。但是它又很像花,它毕竟叫杨花,而且看它那样吧,一团一团的,白白的,还像是杨花,还像是一个花的样子,所以“似花还似非花”,这一句就站住脚了,我怎么说你都得承认。“也无人惜从教坠”,可怜见儿的,没人疼,就这么从枝头就掉下来了。然后“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就是杨花的特点,没有哪个人去把那杨花柳絮拿个篮子来都收在篮子里拿回家的。那杨花随风飘散,落在了路旁,停停歇歇的,这不就是“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吗?可是这也是一个思妇的感觉,思妇的思绪就飘开来了,想到了她的情人,想到了远方的那个他。一般在古典诗词当中,如果说一个女士要想念她的丈夫的话,起床都很晚,什么“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又还被、莺呼起。”你看见没有,这其实是一个女人的情态,“困酣娇眼”,那杨花在飘散的过程当中不是也是“欲开还闭”、“困酣娇眼”,看着有些慵懒的样子吗?最后点了一句“梦随风万里”,这正是杨花飞的足迹,可不就是“梦随风万里”吗?“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儿用了一个典故,唐代一个诗人叫金昌绪写的《春怨》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说看你这鸟,打走!为什么,别叫了!我睡觉着呢,正做梦,梦见跟我丈夫相会在辽西,你这一叫,梦醒了,我又是一个人了。所以它叫“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其实就是杨花飞来飞去,但他非要说它“梦随风万里”,人花合一,最高境界,你不知道他在说人还是在说花。其实你说杨花有什么好说的?写菊花的多,写牡丹的多,谁写杨花?人写,人写就写成这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说不恨,其实是真的恨,就恨这花快要飞尽了,恨这花、西园的花快要没有了,这一堆的花怎么收拾呢?意思是说春天快要过去了,“惜春长怕花开早”就是这个道理。“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这用得特别妙,早上一起来,找不着了,找不着杨花了,到处找,刚才不是说了吗?“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就早上起来大家找这花都找不着了,一看池塘里头漂的都是浮萍。苏轼自己在这儿做了个注释,说什么呢?说这个杨花落到水里就变成浮萍了,说我验证过,这真的。苏轼在这儿又说瞎话了,据科学家的考察,不存在这回事:杨花掉到水里就变成浮萍了。但他愿意让它变成浮萍,你有什么办法呢?他没有科学的根据但他有感情的需要,这就叫无理而妙,没道理,但是妙,妙就够、就行。咱这是文学,咱这不是科学考察报告,你就信了苏轼算了,就信他说下了一场雨,有个池塘,然后杨花全都掉到池子里化成了浮萍。你总不愿意满池子浮的都是一片片的杨花吧?那好看吗?化作了浮萍。然后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有照应,说春色如果有三分的话,其中两分是尘土,为什么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跟尘土有关系,天天在这街边上溜达,能不沾点尘土吗?“一分流水”,流水指的是“一池萍碎”,作家的思路,你就看他虽然是形象思维,但是他还很有逻辑性。三分春色,其中有两分尘土,一分是流水,细看来,杨花点点,再定睛一看,那一点一点的杨花居然不是杨花,是什么呢?是那一位“梦随风万里”的离妇、思妇的离人泪。

你说他到底想写什么呢?苏轼说那我也不知道,反正就这么写了,你们自己看,听说九百多年以后有人要讲这首词,我就写了。至于它具体是什么,那你真不知道。这就是我说的什么呢,这首词从本质上你要注意,在题材上要分类,是咏物的词,就是像写说明文一样,咏物。咏物的词在很大程度上不用投放太多的真情,也不用像刚才那个“千骑卷平冈”那么神经紧张,都不用,比较放松。说白了有点游戏的性质,就是娱乐。章质夫给我寄了一首咏杨花的词,我一看,老章写得不错,不好意思,我也写一封给你寄过去,都是空写的,什么事都没有,知道吗?这里头没故事,苏轼不是在黄州又有一次艳遇,没关系,都没有,完全地没有,纯粹是空来空去,但是空的有内容,为什么?他有才气。章质夫的词写得也挺棒的,但是比起他来讲有点逊,逊在哪儿呢?就是、我这儿就不念了,因为那首词写得我觉得不是特别好,我们看起来有困难,它的上片用了各行各样巧妙的比喻,来写这个杨花的情态,写得真好,你们下去找来可以看一下。但是它的下片有点跑偏了,为什么呢?他下边重点是想这个杨花飞呀飞呀飞,飞到一个美人的房里头,飞到她的衣服上,沾到她的身上,然后借着这个美人的眼光来看杨花的情态,但是重心有点变了,在写这个女性了,所以上下两片有点不挨着。但是苏轼这首词杰出的地方在哪儿呢?它一气呵成,管你那么多呢,而且最后还说“是离人泪”,一边看一边哭,这个咏物词,你说这什么感觉?看咏物词都能哭,那要看别的词那不知道要哭成什么样了。

这是豪放吗?大家说你就别说了康老师,这怎么能是豪放呢?对呀,那你为什么老说它是豪放词啊?你说,为什么老是说它是豪放词?你还说他是豪放词派?现在讲到这儿,我们来看看,我们来想想,苏轼的词是不是还是能够用“豪放”来概括他的作品的?不行,既不能说它是婉约词,也不能说他是豪放派,我们只能说他的词展现出了像诗一样的广阔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诗里能写的,词里通通地能写。说白了,苏轼写这些词的时候肯定开始还有点自觉的意思,比方他开始给他朋友写的信说,我最近有意地写了一些词,就跟柳永的不一样,但是苏轼的阅历广、读书多、感触深,跑了那么多的地方,他又是那么热爱生活,处处逢春他这种人,点铁成金,什么玩意儿到他笔底下,他就能写出很棒的东西,所以对他来讲不存在说专门写一种不同类型的词,他就把生活当中所有的感觉和他看到的都写到词里头就成了,你说这叫什么词?那就叫以诗为词。他的词中有阔大的境界;有开放的胸怀;有博大的内容,容得下足够的人生,这就是苏轼的词。

他还有一部分词,跟这些就不一样了,那些词大部分创作在黄州,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一种非常深邃的而富有趣味的领悟,它又跟这部分词丰富多彩的内容又有所区别,那么那部分词主要是哪些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讲。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常十有八九,而苏轼正是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升华自我,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超然自得的至高境界,那么苏轼到底依靠什么彻底改变了人生态度?又是什么让他焕发出了艺术的青春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一集《也无风雨也无晴》,敬请关注。

(0)

相关推荐

  • 苏轼抬升了宋词的历史地位 禺草号汉阳

    要说苏轼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在文学上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还真的要重头说起.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有一个叫鲜于子骏的官员,收到了友人的来信.寄信人是当时如雷贯耳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 ...

  • 宋词选读(2):豪放派宋词选

    点击上方↑↑↑ 蓝字"诗塾"关注我们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字世文),指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q ...

  • 冲出炼狱,乐观自信的苏东坡。

    四川眉山的三苏祠,距离成都约80公里,它位于眉山城西的纱縠行.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堂.明未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摸拟重建,经历年添修 ...

  • 苏轼的这首狂词,不仅使他自豪,也让宋词活了过来

    熙宁七年,北宋一个叫鲜于子骏的官员,收到了友人的来信.寄信人的名气,在当时赫赫有名,现在更是如雷贯耳,他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这封信题目是<与鲜于子骏书>,内容也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其中两句非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也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他先后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然而,也正是这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偏僻的贬谪之地,苏轼完成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东坡是北宋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百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十年生死两茫茫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来评赞苏轼这首<江城子>.在这首词中寄托了太多苏轼对王弗的思念,那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浪漫的实干家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浪漫的实干家  苏轼在朝廷中的为官之路历经磨难.波折不断,在地方上的任职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以"黄州被贬"为分界线,之前他在密州.徐州.湖州担任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4:写在文学边上

     苏轼创作了众多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他虽然被认为是天才,但文学知识却需要后天的积累,那么苏轼是怎样学习和创作的呢,他的广博和灵感又是来源于何处呢.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唐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5:书画真性情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独步天下的文坛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书画大师.在书法方面,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而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3:忧国不谋身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3:忧国不谋身 画外音 苏轼一出道即获得欧阳修等朝廷重臣的赏识,但是他走上仕途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的过程也充满了苦痛和变数.他二十二岁名震京师的时候,当朝皇帝还是宋仁宗:而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8:布衣之交

    画外音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可是无论走到哪里,苏轼的交友都极其广泛,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到处都有他的知心朋友.而在这其中,对他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2 :自古英才出少年

    画外音 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