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出好文章:观世音菩萨
怎样写出好文章?
民国时期大学者刘文典有五字箴言:观世音菩萨。
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1938年到昆明,先后任教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终生从事古籍校勘与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有学生问他如何写出好文章, 他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诸生不明所指,他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诸生恍然大悟。
这五个字可以归纳为“四觉”:视觉、触觉、听觉、心觉。
所谓视觉:“观”者是也。善观者,当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得准,看得细,看得深,看得透。
同时,大量阅读也是一种观,在阅读中,会心,融通,和合,对话,获得间接经验。阅读与写作是纳与吐的关系,没有良好的吸收,就没有高质量的释放。
而我们的孩子一拿到作文题,构思的第一步往往是:编,第二步是:抄。其实,最多最好的作文材料无非来源于两处:生活与阅读。
因此,“观”,多观,善观,是写好文章的第一前提。
所谓触觉:“世”者是也。整个人都在生活里面,耳濡目染,浸淫其中,了然芸芸世相,味得人间甘苦,明白世故人情。入世做人,出世作文。跳出来,才有一番超越。
《红楼梦》里說「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說的是知道大势所趋,明晓历史规律;「人情练达」讲的是识事理,有社會经验,处世老到。这就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杜甫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并非說人越老文章就一定会越好,但多年的历练,人生的境遇,的确会使文章更有生活基础,更合乎生活情理,而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時那种涉世不深的无病呻吟。
因此,鼓励孩子积极“阅世”、“历事”;写作时,引导孩子充分挖掘自身素材,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经历是第一财富,有丰富的经历,有体验有感觉,有痛有痒,有歌苦有豪笑,有快意的翱翔有沉潜的思考,文章就有料了。文章的料就有质感和温度了。
所谓听觉:“音”者是也。刘文典讲的是音韵,文字的音乐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好文章除了內容丰富,观点正确外,还需要語言活泼,形式新穎,文采斐然,读來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否则,倘若语言干巴,不讲修辞,缺乏美感,即使观点再正确,逻辑再严密,也显得面目可憎,味同嚼蜡,难以卒读。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也。
写作者要有一双善听的耳朵,写得弦内之实,听得弦外之音。不仅要听人世间的声音,还得听自然界的声音。 不仅听得见言辞的铿锵悦耳,还要听得出旋律的起伏回环。
能看,能读,方为好文章。
所谓心觉:“菩萨”者是也。这有两层意思:其一乃菩萨心肠,这个心肠是热的,更是好的,同情心,同理心,慈悲心,感恩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二乃救苦救难之责任心,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铁肩担道义,辣手作文章, 加缪有言:问问自己的心,然后开始写作。
有了这一条,文章就有了根,就接了「地气」。
离开了“观”“世”“音”,文章是漂浮的;离开了“菩萨”,作文是虚假的。
总结一句:怎样写出好文章?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在生活中学习;要多读书;要有人文关怀。
当然,我们现在的不少中高考作文题,是连“观世音菩萨”也没有用的,因为它不需要,你也很难用进去。
不过,我们仅仅为了考试而写作吗?好文字,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爱好。写作,很多时候是生活的需要,是不得不发的快感与痛感的释放。
学习,只为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