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也说“走麦城”
话说三国时期,东吴吕蒙乘荆州空虚,偷渡大江,突击烽火台,袭取荆州。关羽得讯回救,被孙权、曹操两军夹击,败走麦城。麦城粮尽,关羽和关平乘夜突围,中伏被孙权所擒,父子遇害。从此荆州归了东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败走麦城”之说,就出自三国时期的这一典故。
说到“走麦城”的典故,往往人们都会认为是因为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才导致“败走麦城”。笔者以为,关羽之所以会“败走麦城”,“大意”只是原因之一,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更深层的原因是关羽太过军阀作风,不够以人为本。
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确实因关羽的大意,轻信吕蒙重病之说,导致吕蒙偷袭荆州成功。然而,留守荆州的潘俊,以及驻守公安的傅士仁、南郡的糜芳却不战而降,这才是导致关羽失去回攻机会而真正丢失荆州的重要原因。关羽部下为何不战而降?这就得归结于关羽的军阀作风。关羽出兵前还痛责将士,经常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将士,张口闭口就是“违令者军法处斩”。面对强大的吴军,再加上严厉的军法,将士们战也是死,逃也是死,唯有投降,才能保命。潘俊之流,岂有不投降之理?结果,关羽只得退至麦城驻扎,终因粮尽,被迫突围,落了个被生擒处死的下场。试想,若关羽是一位体恤将士、深得军心的将领,岂会成为“光杆司令”?也许,因大意而失的荆州还能失而复得,更不会造成“败走麦城”的悲剧。
由古论今,作为现代的一名带兵者、指挥者,的确可以从“败走麦城”的悲剧中汲取很多经验教训。对待部属一定要在纪律严明的同时,学会以人为本,凡事做到有理有据,设身处地为士兵着想,爱兵如子,情同手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明的纪律与简单粗暴、随心所欲是格格不入的,这种严明的纪律应当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启发自觉,重视养成,确立牢固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步伐一致,令行禁止,无往而不胜。
·end·
关注带给您不一样的享受
微信号:lscx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