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说书(11)|把书法当作学问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哈哈
把书法当作学问做
白
1
第11期
作者 刘树人
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驻沪某部政委,大校军衔。
曾参加全国首届楹联展、第六届中青年展、中日第20届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上海书法晋京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展、《书法》杂志第三届全国“百强榜”等重要展览。出版《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金声石韵·刘树人书法作品集》、《书法入门十八法·张黑女墓志》、《当代最具潜力书法家·刘树人》等,发表关于书法艺术的文章十多万字。
刘树人书法作品
把书法当一门学问做,而不仅仅是当一项技艺练,这是近一些年来我对书法的一个认识。
其实书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前段时间友人陪同我去拜访徐建融先生,更加深了我的这一认识。徐先生是海上著名的艺术史家和书画家,出版过百余部著作。用他夫人的话说,早上许多人还在睡懒觉的时候,他可能一篇二、三千字的文章已经写好了。
刘树人书法作品
关于书法,徐先生认为,在古代,书法并没有作为一门专业的课程,而是任何读书人都要做的一门功课,因为书法贯穿于经、史、子、集(文)四部。与经(包括小学)、史、文的研究相关可以提升书家的“学”以养“浩然之气”;与文的创作相关可以提升书家的“才”以抒书卷之情;与子部的技术相关可以提升书家的“艺”以得精进之道。徐先生言简意赅,把书法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讲得透彻明了。
或许有人会问,书法是一门学问,为什么说书法过去只是文人的“余事”?那是因为像欧阳修、苏东坡、鲁迅、郭沫若这样的文人学富五车、腹笥充盈,书法不是他们做学问的“主打”,但不能据此认为书法不是一门学问,更不能据此认为做书法家可以没有学问哦!至于现在一些在文坛上有了名气的、自认为也能拿毛笔写字的人,“用足”自己的名气来“蹭书法”,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此处不论。呵呵!
刘树人书法作品
最近有好事者评出2018年书法界十大事件。第一件是“第六届书法兰亭奖‘金奖’空缺”。为何空缺?其猜测了兰亭奖设置变动、参展者创作能力下降等三个具体原因。我认为根本原因其实还是书坛“获奖专业户”们学养不足,江郎才尽了。第二件是“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错漏百出”。说的是9月在乌海的展览,虽冠以“学术”二字,但“遗憾的是,104位作者,仅有18人的作品中没有出现错误”。这104人都是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书协团体推荐的,自然是所谓“主流书法家”了,虽然大学问家也会有错,但18:104这种正错比例,是不是反映当下书法家们的学养也太“寒碜”了一点?
书法是一门学问,学好书法就要有做学问的态度。书法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手上功夫的锤炼不能懈怠;同时书法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读书增学养应是提高艺术造诣的基本途径。但是知易行难。读书做学问毕竟是寂寞之道,一般人很难坚持。
刘树人书法作品
前段时间曾看到一个统计,说全国人均每年读书1.6本,不知书法家们每年读书几本?书坛常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如果不读书,是不是使人觉得像是书法家自己在给书法贴金?曾有人呼吁书法家要“学者化”,要创作“经典作品”;每有大展主事者办“冲刺培训班”,经常想出新的评奖名目;又有提出书法的“日常书写”,引导书法家“穿越”体会古人生活情境,诸如此类,初衷也许很好,但我以为其实都不如提倡多读书来得必要和实在。
据说,新生毛竹4年只不过长3厘米,但第五年开始,就以每天30多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只用6周时间就能长到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毛竹的根鞭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它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读书做学问就是为不断提高书法造诣在“扎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就学一学毛竹的“扎根”精神,在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强自己的学问底气上下点功夫吧。
2019年1月23日于海上倚虹堂
精彩回顾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刘树人
书法作品:刘树人
期刊总数: 4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