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碗过中秋

卖碗过中秋

母亲小的时候,她的爷爷,也就是我老姥爷,风烛残年,长年病卧在炕上。临近中秋的一天,他突然对我姥爷说,想吃个糖蛋儿。
那时家里穷,一分钱也没有。和平时期,能养只鸡卖个鸡蛋,然后再买些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还可以用鸡蛋直接换东西。可当时附近的鬼子伪军经常搜刮。还有“天团”“地团”“十六旅”等各类土匪,时不时到村子里闹腾,人们整天东躲西藏的,命都保不住,更别说养鸡了。
这可咋办?看着老姥爷几近干枯的眼中那渴望的神情,姥爷愁得搓着手转来转去。
他转到供桌前,看到盛着供品的粗瓷碗,停了下来。他把供品小心翼翼地摆在供桌上,让母亲明天到集市上把碗卖掉,然后买糖回来给老姥爷吃。那是1941年,母亲才刚刚十岁,对热热闹闹的集市充满了期待,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饭也没吃,拿块布把碗包上,抱在胸前,跑到了七八里外的盐窝集上。
那时候家乡的集市都不赶早集,要到十点左右人才逐渐多起来。兵荒马乱,远近闻名的盐窝大集早没了往年熙熙攘攘、车马喧腾的景象。
母亲选了块空地蹲下来,把碗放在前面。她好奇地看着稀稀拉拉的人。也偶尔有小毛驴摇着悦耳的铃声,在赶车人“吆歪吁”的吆喝声中,慢慢吞吞走过。母亲沉下心来,等着有人前来买碗。
谁知道,一直到散集,别说买了,连问价的都没有。母亲用碗捂着饿了大半天的肚子,晕晕乎乎,深一脚浅一脚地回了家。
一进门,姥爷接过母亲手里的碗,放到桌子上,然后递给她半个“谷渣”:“快吃点吧,别饿坏了!”
姥娘问:“为啥没人买?”
母亲弱弱地叙述了一下过程。姥爷听完噗嗤一下乐了:“你脸也不洗,穿个破衣服就上集,摆个香灰都没擦净的空碗,又一声不吭,哪有人知道你卖碗,还以为你是个要饭的呢!”
母亲恍然大悟,没等她说话,炕上的老姥爷咳嗽了几声,问:“啥时候八月十五啊?”
姥爷答:“快了,再有七天就到了。放心吧,爹,到时候不但吃糖蛋儿,还会让您吃上香甜的月饼呢!”
老姥爷听后,高兴地又咳嗽了几声,说有个糖蛋儿就知足了。母亲也对只听说过,没见过的月饼充满了憧憬。
尽管母亲想不到姥爷会用他的文房四宝去换钱,但她相信,当过私塾先生的姥爷肯定能说到做到。母亲帮姥爷把供品放回碗里,走到门口,望向渐黑的天空,默默期盼八月十五早日到来。
夜里母亲做了个梦:熙熙攘攘的集市上人来人往,她的碗不一会儿就卖了,还卖了个高价。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她靠在笑得合不拢口的老姥爷身边,矮桌上摆满了好吃的。最中间是一个比月亮还圆还大的月饼,旁边的花生、苹果、大枣一大堆,还有一包红糖,里面有好多大小不一的糖蛋儿......
天还没亮,母亲突然被哭声惊醒,姥娘颤声对她说:“你爷爷,走了!”
九十岁的母亲讲完这段经历,深深地叹了口气:要是都活到现在,该有多好。
后注:   谷渣,山东利津方言,把高粱壳用石磨磨碎了,加上一点高粱面,攥成团,蒸出来的食物。
作者简介:王峡云,原籍东营利津,现在内蒙古赤峰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