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表

一、申请表:

1、医术渊源:  大约在九九年,我母亲患了顽固性风湿痹病,访遍名医却无疗效,后来经朋友帮忙,得到中医院一位老专家的处方霍然而愈,一显神效,终于治好了我母亲的病痛。从此“中医”一词在我的脑海中开始萌芽,一条自学中医之路由此展开。《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邪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内经》又有五痹之分,即骨、筋、脉、肌、皮痹。

2、学习经历:起初只胡乱地学习了些民间单方秘方等,后来才系统地总结学了不少的中医书藉,包括什么《皇帝内经》《诸病源侯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中医药物学》《中医针灸学》等等。经过这些学习,更提高了我的专长理论和操作能力。

3、医术实践经历:实践经历分三个阶段:

2018年6月之前,在家为有亲戚朋友们试着治疗。

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播州区  南白街道象山北街279号林俊德家开中医理疗馆。

由于全家都在外省,从2021年7月至今,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周巷海莫路36号开中医养生馆。

4、专长综述:

我的医术专长是内服方药为主配合毫针拔罐技术治疗风寒湿痹病。

大约在九九年,我母亲患了顽固性风湿痹病,访遍名医却无疗效,后来经朋友帮忙,得到中医院一位老专家的处方霍然而愈,一显神效,终于治好了我母亲的病痛。从此“中医”一词在我的脑海中开始萌芽,一条自学中医之路由此展开。起初从学一些民间单方,后来才系统地总结学了不少的中医书藉,包括什么《皇帝内经》《诸病源侯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中医药物学》《中医针灸学》等等。《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邪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内经》又有五痹之分,即骨、筋、脉、肌、皮痹。经过这些学习,更提高了我的专长理论和操作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专长渊源及脉络。

下面从专长内容及特点、适应症与适应范围、专长疗效及安全风险防范等几方面进行陈述:

一、医术专长的基本内容及特点讲以下六个方面:

1、风寒湿痹病的定义,《内经》讲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风寒湿痹病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肌肉、关节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其中包括了病因病机病位及临床表现。

2、风寒湿痹病的诊断要点:风寒湿痹病与年龄性别无关,主要与体质、气候、季节、时令、特别与感冒和劳累有密切的联系。

3、风寒湿痹病与痿症的鉴别:痿症多在下肢而痹症四肢皆可出现;风寒湿痹病疼痛而痿症一般没有疼痛;痿症无力活动而风湿痹病因疼痛而影响活动;风寒湿痹病日久才有肌痿而痿症大多常见肌肉痿缩。

4、风寒湿痹病的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中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风寒湿痹病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通络止痛。                       外治方面:巜针灸甲乙经》中讲:“经络所过,治疗所及。”所以常用取阿是穴和寻经取穴法治疗。

5、风寒湿痹病的用药原则:巜证治汇补.痹症》篇讲:病在上肢:用羌活、白芷、威灵仙、川芎等。病在下肢:用独活、牛夕、苡仁、萆薢等。病在腰部用:杜仲、桑椹、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风湿痹病日久,致使关节僵硬、红肿、变形等。可用桃红饮加搜风通络药:穿山甲、地龙、吴蚣、乌蛇、僵蚕、全虫等。

6、风寒湿痹病的分型与辨证论治:根据病邪的主次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等三个证型,代表方剂分别是防风汤、乌头汤、薏苡仁汤苡加减等。如风寒湿偏胜不明显用蠲痹汤加减;风湿痹病日久伤阴用犀角散加生姜、麦冬、沙参等养阴药。《皇帝内经》讲风湿痹病日久,五体痹转成五脏痹,特别易于损伤心脏而成风湿性心脏病,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二、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应范围:

此专长不仅适应于各种风湿痹病,而且也适应于各种因外伤而造成的经络病,多数外伤所致的软组织受损皆与气血经络不通有关,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医术专长适应于各种人群。

三、医术专长疗效:

在近5年内治疗风湿痹病患者约358例,均有明显效果,有效率82%以上。治疗时间为3―7天。一般都4 天见效,症状改善。5―15天左右基本痊愈。

四、医术安全性及风险防范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

1、方药安全性:治疗以经方为主,服用比较安全,临床应用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方中有毒药注意煎服法,如川乌、半夏、白芥子、细辛等。尽量少用或不用,严守十八反十九畏、孕妇忌用和慎用之原则。

2、针刺方面:避开头、胸、背、腰等危险部位,尽量取阿是、五输、八会、四总穴等配合进行治疗。治疗中使用一次性毫针,无菌操作。安抚好病人,排除心里顾虑,预防晕针、弯针、折针、滞针等意外的发生。万一发生意外,必须冷静处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立即送大医院抢救。对年迈和体质特差的病人,都要万分谨慎,预防不测。

3、拔罐方面:专人专罐,无菌操作。选择肌肉丰满部位施罐,对某些特殊病禁忌使用拔罐,如某些发热病人、严重心脏病、肾衰竭等特殊病。孕妇的腹部、感染部位等亦禁忌施罐。如有晕罐现象按晕针的方法进处理,安抚病人,冷静对待。

总之,在百分之百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尽力提高疗效。

这些年来,我认真地学习了风湿痹病专长内容,已经能安全应用并且有效。从医以来一直无机会考取医师资格证,幸逢国家好政策,才有机缘来名正,合法合规的看病救人。

如有幸通过,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深造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五病案:

病案一:

患者姓名:李红    性别:男     年龄:26岁

住址:龙坑镇八理村大湾组。

电话:17785447743.

职业:农民

就诊时间:2019年2月12日。

1、治疗时主要情况:

左下肢游走性疼痛,舌苔白,脉浮缓。

2、诊断:

据患者脸微青,游走性疼痛,诊为风寒湿痹病。绊见舌苔白,脉浮缓,诊为行痹证。风寒闭阻,不通则痛。

3、诊疗过程:

中医治法:祛风通络,散寒止痛。

中医方剂:防风汤加减。

药物组成及煎服方法:

防风15g、麻黄12g、桂枝12g、荊芥12g、当归15g、生地12g、茯苓12g、生姜4片、独活10g、甘草10g、白术20g、川芎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义解析:方中防风、麻黄、桂枝驱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生地养血祛风,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白术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外治取穴:主穴取阿是穴,配穴取行间、膈俞、血海、绝骨等。

第二次复诊:于2019年2月19日。症状有所减轻,但大便干燥。原方中加麦冬和芦根各12g继服3剂。

第三次复诊:于本月25日复诊病状全部消失。

安全风险:服药与治疗皆无明显异常与不适。如有药物过敏,应立即停药观察。针刺与拔罐时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对晕针晕罐、弯针、折针、断针等处理方应烂熟于心,灵活运用。

医嘱:

1、忌生冷,防感冒。

2、忌疲劳,重体质。

病案二:

患者姓名:王怀仁  性别:男   年龄:47岁    住址:乐山镇小水村五星组。                   电话:19185102972.

职业:农民。

就诊时间:2019年7月11日。

主要情况:双膝关节重着疼痛。

诊断: 据患者膝关节重着疼痛,诊为风寒湿病。伴见微肿,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迟滑,诊为着痹证。湿邪阻络,不通则痛。

诊疗过程:

中医治法:除湿祛风,通络止痛。

中医方剂:薏苡仁汤加减。

药物组成及煎服方法:

薏苡仁15g  当归12g   川芎15g   桂枝12 g 甘草8g  生姜3g  大枣8g  羌活12g  独活12 g 防风12g  制川乌10 g (先煎) 苍术12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义解析:方中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桂枝、甘草、生姜、大枣扶正调营以助通络。

外治取穴:主穴取阴、阳陵泉、犊鼻穴、梁丘、血海、足三里。配穴取合谷、中渚、太冲等。

第二次复诊:于2019年7月16日。症状有减轻,但现失眠。在原方中加女贞子15g、酸枣仁18g,继开5剂。

第三次复诊:于2019年月22日。症状恢复较好。

安全风险:服药与治疗皆无明显异常与不适。如有药物过敏,应立即停药观察。针刺与拔罐时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对晕针晕罐、弯针、折针、断针等处理方应烂熟于心,灵活运用。

医嘱:

1、忌生冷,防感冒。

2、忌疲劳,重体质。

病案三  :

患者姓名:王老二  性别:女   年龄:47岁。住址:鸭溪镇杨柳村。

电话:18786990241.

职业:农民。

就诊时间:2020年11月16日。

主要情况:左下肢肌肉经络疼痛厉害,遇寒加重,舌苔青白,脉弦紧。

诊断:据患者左下肢肌肉、经络疼痛,诊为风寒湿痹病。伴见遇寒加重,舌苔青白,脉弦紧,诊为痛痹证。寒邪闭阻,不通则痛。

中医治法:散寒祛风,通络上痛。

诊疗过程:

中医方药:乌头汤加减。

药物组成与煎服方法:

制川乌12g(先煎)  麻黄10g  赤芍12g   黄芪12g   甘草8g  干姜10g   羌活12g  独活12g  川芎12g  当归15g  防风12g   白术15g。

方义解析:方中川芎、当归、赤芍有活血化瘀之功。制川乌、麻黄、干姜温通经络。白术、黄芪、甘草、羌活、独活、当归、扶正祛邪,祛风除湿。

3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外治取穴:主穴取阿是穴,配穴取膈俞、血海、三阴交、阴陵泉、復溜等。

第二次复诊:于2020年11月20日。症状减轻,再服之前处方7剂。

第三次复诊:于2020年11月29日。全部好完。

安全风险:服药与治疗均无不良反应。但病人如有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观察。万一中毒可用生姜汁解毒。针刺与拔罐都要严格消毒,无菌操作。进一步预防和处理好各种意外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医嘱:

1、治病期间注意休息。

2、忌食生冷,预防感冒。

病案四

患者姓名:韩冬琴     性别:女   年龄48岁 住址:鸭溪镇雷泉社区长征组。

联系电话:18786869412.

职业:农民

就诊时间:2020年2月16日。

主要情况:右上肢肘部疼痛剧烈,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舌质微青,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据患者肘部疼痛,诊为风寒湿病,伴见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舌苔薄白,诊为痛痹,寒邪阻络,不通则痛。

诊疗过程:

中医治法:散寒止痛,祛风除湿。

中医方剂:乌头汤加减。

药物组成及煎服法:

制川乌10g(先煎)、麻黄10g、白芍12g、甘草10g、黄芪15g、白术20g、羌活12g、桂枝12g、干姜12g、制首乌12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义解析:方中以制川乌、麻黄、桂枝、干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黄芪、白术益气固表。

外治取穴:主穴取阿是、阳陵泉、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配穴取肾俞、关元、合谷等。

第二次复诊:于2020年2月20日。症状基本恢复,再服八珍汤加减两剂固体质收功。

安全风险:调理间皆无异常。服药时如有异常反应必须立刻停药观察。川乌有毒,其为十八反十九畏中慎用之药,孕妇忌用,如有中毒可用生姜汁和莱服子解之。针刺与拔罐必须做到无菌操作,施治前先安抚病人,预防晕针、晕罐、弯针、折针、滞针等意外发生。肾俞穴宜斜刺,忌深针。万一出现意外必须冷静处理,绝不能乱了方寸。

医嘱:

1、防寒保暧,预防感冒。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功能。

病案五:

姓名:何习宽   性别:男年龄:42岁

电话:18076210143.

住址:遵义县鸭溪镇金刀村。

职业:养职户。

就诊时间:2020年8月15日。

主要情况:右下游走性疼痛,遇风加重,舌淡苔白,脉浮缓。

2、诊断:

据患者脸微青,游走性疼痛,诊为风寒湿痹病。绊见舌淡苔白,脉浮缓,诊为行痹证。风邪闭阻,不通则痛。

3、诊疗过程:

中医治法:祛风通络,散寒止痛。

中医方剂:防风汤加减。

药物组成及煎服方法:

防风15g、麻黄12g、桂枝12g、荆芥12g、当归15g、牛膝12g、茯苓12g、生姜4片、大枣10g、甘草10g、白术20g、独活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义解析:方中防风、麻黄、桂枝、驱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生地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白术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外治取穴:主穴取阿是穴,配穴取行间、膈俞、血海、绝骨等。

第二次复诊:于2020年8月19日。症状有所减轻,但大便干燥。原方中加麦冬和芦根各12g继服3剂。

第三次复诊:于本月25日复诊病状全部消失。

安全风险:服药与治疗皆无明显异常与不适。如有药物过敏,应立即停药观察。针刺与拔罐时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对晕针晕罐、弯针、折针、断针等处理方应烂熟于心,灵活运用。

医嘱:

1、忌生冷,防感冒。

2、忌疲劳,重体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