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墓中的遗骸到底是不是他的?|塞维利亚主教座堂(中)

上一篇:姐妹殉道者与圣母画家牟利罗|塞维利亚主教座堂(上)

走进教堂,立刻被它的宏伟气势所震慑。从折页上的官方介绍可知,这座教堂最主要的哥特建筑部分长126米,宽83米,十字交叉位置的最高点达到37米。

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为费尔南多·哥伦布(Fernando Colón,1487-1539)之墓、唱诗班坐席、主祭坛和皇家礼拜堂。费尔南多·哥伦布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二儿子,与大儿子迭戈·哥伦布同父异母。他小时候曾被送到宫中侍奉王子胡安,胡安王子19岁夭折后,他又成为伊莎贝拉一世的男仆。成年后,他成为一名学者,购买和收集了15000册图书。父亲死后,他又继承了父亲的全部书籍,包括很多与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相关的极具价值的资料。最终他撰写了哥伦布传记,并将其拥有的全部书籍、手稿等捐赠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

唱诗班坐席区的西面充满了浮雕和胸像,属于巴洛克风格,最初由Miguel de Zumárraga于1619年设计,但直到1631年才由Pedro Sanchez Falconete(1586-1666)主持建设完成。两扇门上方的金色铜质胸像分别为主教座堂的保护神圣胡斯塔和圣鲁菲娜姐妹,由银匠Lucas Valdes创作于1619年。

中间这个哥特风格的圣母子画像则是公元1400年前后的老古董,创作者已不得而知。

绕到唱诗班坐席的东面,可以看到精致的座椅后方雕刻着许多圣经人物,中间尽头则是圣母子雕像。

两侧座椅上方是宏大的管风琴。据说原有的管风琴为18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管风琴制作大师Jordi Bosch i Bernat(1739-1801)于1779-1793年制作。这位大师当时掌握的独特技术领先其他国家很多年,马德里王宫中的管风琴就出自他之手。遗憾的是,1888年坍塌的穹顶砸坏了管风琴,现在的管风琴为Aquilino Amezua(1847-1912)于1901年重新制作的。

比较可惜的是主祭坛正在修缮过程中,我们无缘得见。

站在主祭坛和唱诗班坐席之间的十字交叉点上抬头看,与多数哥特教堂朴素的尖肋拱顶不同,这里的哥特式星形拱顶显得异常华丽,而且还用灯光营造了气氛。

旁边的南门内就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之墓。此墓由西班牙建筑和雕塑家Arturo Mélida(1849-1902)设计,其中抬着棺木的四尊雕像分别象征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和纳瓦拉四个地区。我们可以从雕像身前的图案分辨出来,依次为城堡、狮子、竖条和链网。

不过关于此处埋葬的到底是不是哥伦布的遗骸曾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1506年哥伦布死于西班牙北部城市巴利亚多利德。1542年他的遗骸被亲属转移到西班牙殖民地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的大教堂,因为哥伦布1492年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时曾在多米尼加登陆,次年11月3日星期日这天又在这里登陆,并以星期日(拉丁语音为多米尼加)命名该地,这里被认为对哥伦布具有重要意义。1795年法国侵略多米尼加,西班牙人在撤退时为避免哥伦布的遗骸落入法国人手中,将其转移到古巴的哈瓦那。但是1877年工人在圣多明各大教堂施工时挖出一个表面刻有“杰出和尊贵的男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铅质箱子。多米尼加人认为这才是哥伦布的遗骸,西班牙人当年带走的是另一个人的遗骸。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时,保存在哈瓦那的遗骸被送到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安葬,西班牙人坚持认为这就是哥伦布的遗骸。2002年起西班牙研究人员着手对塞维利亚主教座堂中保存的遗骸与哥伦布弟弟和儿子的遗骸进行DNA比对,结果表明该遗骸确为哥伦布本人。由于多米尼加政府拒绝研究人员开棺提取DNA的请求,至今无法判定保存在圣多明各的是否为哥伦布的遗骸。

环顾教堂,无数造型各异的花窗将五彩光影投射到墙壁上,也将我们从对往事的追忆中唤醒。教堂中共有八十多扇彩色花窗,从15世纪到20世纪制作的都有。这扇就是Enrique Alemán于1478-1483年创作的。

西侧主立面上的玫瑰花窗则出自Vicente Menardo之手,制作于1557年,中间部分表现的是四位福音书作者。

大殿四周有几十个礼拜堂和各种功能的房间,如果一一浏览估计要半天的时间,我们重点选择了几个艺术品丰富的参观。首先是紧邻哥伦布之墓东侧的圣杯圣器室,它最早由Alonso Rodríguez于1509年设计,1511年被解雇后由Diego de Riaño接手,但1534年Diego不幸去世,最终这个圣器室由他的学生Martín de Gainza在1537年建设完成。这间圣器室更像一个小型画廊,里面收藏有胡安·桑切斯、苏巴朗和戈雅等众多大师的作品。

正中最醒目的位置悬挂着戈雅1817年的作品《圣胡斯塔和圣鲁菲娜》。姐妹俩手持象征她们手艺的盘子和碗,脚下是被砸烂的雕像和温顺的狮子,让人想起她们殉教的经历,身后则是受她们护佑的吉拉尔达塔。

圣杯圣器室向东是更大更华丽的主圣器室,由以西班牙银匠式风格(estilo plateresco)著称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Diego de Riaño设计。银匠式风格起源于哥特时期,持续到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流行于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它实际是对摩尔风格、火焰哥特式,以及后来引入的文艺复兴元素的折衷与融合。它常常以植物、树枝、扇贝以及各种奇特的造型装饰建筑的表面,其繁复细密和精雕细琢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时期流行的银器。因为工艺类似银匠的细工,故被称为银匠式。Diego de Riaño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我们看到,无论柱子还是屋顶都雕刻着繁复的图案,柱子之间形成的壁龛则饰以扇贝造型的拱顶。

灯笼形的中央穹顶及其周围的椭圆窗巧妙地将自然光引入室内,顶部的浮雕表现的主题是最后的审判。

四周墙壁上布满了名家之作,其中就有牟利罗绘制于1655年的《圣伊西多罗》。伊西多罗(556-636)在公元599-636年做了37年塞维利亚大主教,是一位倍受尊敬的神职人员和学者。他在天文、地理、历史、礼仪、神学、名人传记等各方面都有大量论著,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其撰写的20册共448章著作内容涵盖了神学、历史、文学、艺术、法律、语法、宇宙学、自然科学等几乎所有方面,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在这幅画中年迈的伊西多罗正在专注地阅读一本翻开的大书,是他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一种神态。

圣器室中当然少不了各种圣器,大多为金银制品,摆在玻璃柜中。下面这件是放在墙角的圣体匣。

主圣器室再往东,也就是教堂东南角采光最好的地方,是议事堂。首先要进入议事堂门厅,这座长方形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由Hernán Ruiz Jiménez(1514-1569)于1564年设计建造,四周是一圈浮雕,顶头的窗户上方写着拉丁文“PAX VOBIS”,意为“祝你平安”。屋顶采用雕刻的方格设计,在这座教堂中显得比较独特。

议事堂正厅同样是一座充满浮雕的文艺复兴式建筑,最初亦由Hernán Ruiz Jiménez设计,但最终由Asensio de Maeda(1547-1607)完成于1592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椭圆形穹顶上的装饰画均为牟利罗创作,中间描绘的是圣灵感孕,周围一圈是八位塞维利亚圣人。

另外还有一座礼拜堂值得一看,就是位于教堂西北角的圣安东尼奥礼拜堂。它也是主教座堂的洗礼堂,站在门外就能看到礼拜堂中央白色大理石制作的洗礼池。

迎面的巨幅油画为牟利罗1656年为此礼拜堂创作的《圣安东尼奥的幻象》,描述的是圣安东尼奥在修行中眼前突然出现幻象,圣婴耶稣在一群天使的簇拥下来访,安东尼奥立刻停下来跪在耶稣面前,张开双臂迎接小耶稣。画面中的耶稣散发出强烈的光芒,成为焦点,整幅画的光线明暗对比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幅画也经历过一些波折,1810年法国入侵西班牙时,拿破仑军队的Jean de Dieu Soult元帅抢走了这幅画,后来教堂用牟利罗的另一幅画将其换回。1874年又被小偷切割后窃走,卖给纽约的一个古董商。最终西班牙驻美大使馆购得此画并请人修复后归还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此画上方的小画《耶稣的洗礼》也出自牟利罗之手,是他1668年的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