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地名精髓 服务群众生活 提升文化自觉
王建富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记录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演变和民族的变迁与融合,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地名文化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民政工作的新内涵,但有少数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对地名文化概念理解不透,内涵挖掘流于表面,文化传承流于形式,宣传推广流于口号,以及文化产品无序化、碎片化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或以民间文学、神怪文化代替地名文化,或将传承地名文化与方便群众相互割裂等问题。笔者以为,地名文化不是一个符号,更不是一句口号,做好新时代地名文化建设,应当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以地名语词文化为基石,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概括提炼地名文化精髓
所谓地名文化,就是依附于地名之上的语词文化以及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文化。地名语词文化就是地名用字与地名读音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地名文化的基石与核心。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我国人民在创造汉语、汉字的同时,曾经根据他们对当地典型地理和人文特征的理解,创造了秦、汉、渭、泾、赣、浙、鄮等大量的地名专用字,这些地名或有独特的字形,或有独特的读音,或有独特的含义。有的地名,如宁波、定海、富春、西安等,虽然由常用汉字组合而成,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这些常用汉字组合成地名后,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语词信息,对解读古代的地理特征、古人的思维方式、区域的语言变迁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等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通用规范汉字8105个,我国乡级以上政区地名用字均收录进这个字表。但是,当前各类词典对多数地名用字的解释都还停留在“古山名”“古水名”“古县名”“古国名”“地名读音”等记述上,对其来历含义和读音来源等还了解得不多。此外,还有大量的山川、海岛以及聚落地名用字仍游离于这个字表之外,其字形和读音,多数没有得到考证确认,来历含义和沿革更是没有考证清晰,缺乏列入《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前提。传承地名文化,首要的就是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研究考证这些地名语词的含义和读音,以此丰富汉语和汉字的宝库,提升语言文字的魅力。
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文化,指一个地方或一个地理实体在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民间习俗,名人佳作、发展脉络以及历代先民所赋予其中的人文价值与精神追求,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地名文化,就是要在进一步研究考证地名语词文化基础上,挖掘、厘清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文化的深刻内涵,概括提炼隐含在其中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与人文精神,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和纸质、光盘、磁盘、内存条等多种介质进行记录、保存,使之不断延续、代代相传。传承地名文化,就是要剔除糟粕,继承发扬地名中的文化精髓并予以转化创新,发扬光大。
以自觉服务人民为目标,用优秀的产品创新的方式增强提升全民文化自信
地名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遗产,她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阳春白雪。我们不能以民间文学、仙怪文化代替地名文化,但也不能将地名文化与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相割裂。传承地名文化不是将其成果束之高阁,也不是故弄玄虚、故作精深,更不是整几篇论文或印刷几本专著就能完事的。
传承地名文化,应当坚持人民至上,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相结合。将原先无序化、碎片化地隐藏在历史文献中,散布在民间各角落的地名文化信息进行深入考证和系统整理,并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人民群众,使之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把严谨的学术成果变成通俗的优秀文化产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优秀的传统和精神变成人民群众自觉的文化素质和行为意识。
传承地名文化要在保持地名稳定性的前提下谈发展与弘扬,切不可动辄以“文化”的名义更改地名,也不可以复古的形式随意恢复被历史淘汰的古地名。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地名保存了字音但字形发生了更改,随着人们对当地典型地理和人文特征认知的改变,有的地名甚至改变了原有读音、用字与含义,这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挖掘与传承地名文化,不是轻易更改历史抉择的结果,而应当尽最大可能尊重历史的选择。
新时代的人际交往、商品物流高度频繁,地名是这些交往与流通不可或缺的基础地理信息与沟通媒介。随意更改老地名,特别是随意更改各级行政区、街路巷名称,不仅要承受人财物等方面的巨大成本,更会给当地群众的交往造成很大不便。地名更名既要尊重专家学者意见,更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若非必须,不可轻易更改。即便经过科学论证、风险评估、群众听证等程序后确需更改现有地名的,也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做好翔实的预案,避免损害群众利益。新命名地名,要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坚定中华民族传统地名文化的自信,从当地的历史、地理、民俗和语言等出发,符合地理实体的实际地域和规模性质,杜绝贪大求洋、标新立异,切实取出含义明确健康,易叫易找,符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群众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名称。
地名标牌、地名导航等地名公共服务产品是地名文化的重要形式载体,传承地名文化也需要进一步做精做准做实地名公共服务产品。通过扩大服务半径,创新服务方式,让群众能轻易地按名索骥,方便地找到目的地。要让群众在地名文化氛围的沉浸式熏陶中,把不自觉无意识的地名文化传承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弘扬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