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揭秘1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5章:六玉之首“天子之瑁”的来历及其演变

  15-1:汉代“柳敏碑”所记录的“六玉图”。碑中所刻“六瑞玉”之形,其中琮和瑁均与实物不符。这个“六玉图”不知曾让多少代古玉研究者误入岐途。

凡天下神秘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是我们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却不曾见过它的实物;二是我们经常见到这个东西却不知道其名称或用途。比如说玉琮,《周礼》上明明记载得有,可是到了汉代就已经没有人知道琮的模样了,直到晚清或民国初期,才有人猜出琮的真面目,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东西是一种大家常见的古玩,俗名“杠头”或“车釭”,乃是古人用以祭地的礼器。

瑁也是一种神秘之物,只到今天有关它的形状仍旧充满了争议。在前文中,作者已经指出87M4号墓中的所谓“玉八卦”就是一只瑁。这只瑁既具有龟背甲即“天”的穹窿形,同时也刻画出了天和地的形状,它是南方的炎帝戴在头上的瑁,另外还有一套玉龟甲,它是炎帝拿在手上的瑁。

那么北方的黄帝和颛顼,他们是否也有瑁呢?关于这一点我的回答是有,在北方或者在之后的中原统治中心,帝王们都是有瑁的。戴在头上的瑁,在五帝时期又演变成了“冕”,即帝王或王公大臣们所用的礼帽,而拿在手中的瑁,其实就是一片玉龟壳。说来可笑的是,与琮一样,玉龟壳并不是一件非常罕见的收藏,但是到目前为止大概还没有一位收藏家知道,玉龟壳就是象征着无上权威的瑁。

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几乎产生于同一时代,但是红山文化持续的时间更久。在凌家滩文化沉沦之后,太湖的良渚文化作为长江文明的继承者取而代之,这使得长江流域辉煌的史前文明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终结之时。而这时,红山文化亦结束了其伟大的历史使命。新的文明之光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冉冉升起,这个文明的诞生,代表着华夏各族大熔合、中华民族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良渚文明是对凌家滩文明的继承。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文明所用的瑁有何异同。如图九十四所示,凌家滩炎帝所用的瑁是一块矩形的穹窿状玉版,俗称“玉八卦”。它的附件是8只龟甲形的小玉片和一只小圆玉扣。良渚的君主所用的瑁是一块“玉三叉形器”,它的附件是一只方形玉管和4只玉半圆形玉片,这4只玉半圆形饰也是龟甲的替代物。

图缺

  15-2:王者之瑁。上图为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瑁及其附件。下图为良渚反山12号墓出土之瑁及其附件。所谓附件,是用小玉片制成的龟腹甲状物。

我们为什么称凌家滩的王是炎帝而称良渚的王是君主?因为这两种瑁所表现的气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凌家滩的瑁直接刻绘出了天、地和太阳,它似乎不需要用龟来做替代物,故其气魄之大非炎帝莫属。而良渚的瑁则充满了奢华之气和神秘的宗教色彩,这说明了良渚的君主只是一个偏居东南一隅的神国之君。不过这个偏居一隅的神国却是极其繁荣而且富有的,在它灭亡之际,其文明的碎片曾经爆炸似地散落到四面八方。

如图15-3,民间收藏的玉瑁有很多种,其形状多数是模仿龟或者鳖的背甲,有的形状极其逼真。这种龟背瑁究竟兴起于何时何地,目前似乎还找不到答案。但是我们知道那是史前之物,它产生于北方某地。很多人将龟背瑁推定为红山文化之物,因为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就出土过一只玉龟甲。但是单纯的玉龟背甲,目前还没有在任何一座已知的红山文化墓葬中被发现过。这是为什么呢?很有可能龟背瑁的产生要比整只的玉龟甲稍晚,它可能产生于6000~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而并非产生于东北平原以及西辽河流域。

图缺

15-3:民间收藏的各种史前玉瑁,俗称玉龟壳(即玉龟背甲)。这些玉瑁均只有背甲,没有腹甲,因为只有背甲才是“天”。瑁的尺寸最大者达17厘米,多数为11或12厘米,小的约有6、7厘米。

我们知道良渚遗址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玉器,但是无论在最大的玉器出土地点瑶山还是反山,或者是在良渚遗址群的其它地点,均未发现有龟背形的瑁出土。凌家滩遗址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均与良渚遗址最为接近,但是凌家滩的璜和瑁到了良渚时期,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凌家滩没有发现琮,这可能是因为凌家滩人主要崇拜的是水神,而良渚人主要崇拜的却是地神。

除了戴在头上的三叉形器(它是良渚贵族特制的瑁),良渚人有没有拿在手上的瑁呢,我的回答是有的,只不过它变得让我们认不出来了。良渚的瑁是一种圆形的饼状物,它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则隆起为球面,它常常被人们当做是玉琮的盖子。我们知道玉琮象征着地,它如果有盖子,那么这个盖子毫无疑问就是“天”了。玉琮加上盖子之后就象是一只圆形的盒子,但是这个“盒子”是没有底的,所以它才能够用来“覆诸侯之圭”。

图缺

15-4:各种形式的良渚玉瑁。其中半圆形的瑁代表龟背甲,也就是天;三叉形的玉瑁则是龟和鸟的复合物;有盖的玉琮,是龟背甲和龟腹甲的变形,其中有隆起的圆盖就是天,圆筒形的玉琮则代表地。

上述的这些瑁,我们可以称之为五帝时代的瑁,瑁的形制按照时间、地域、宗教和文化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且如作者所言,瑁分为两种:一种是戴在头上瑁,它象征着天子受命于天,此瑁后来演变成冠和冕上的核心物件,也就是说装饰有玉瑁的冠和冕逐步取代了单一的瑁。另一种是执于帝王手上的瑁,这个拿在手上的瑁,它是用来覆诸侯之圭,即天子向诸侯赐福或者授权。

所谓“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如今,我们很难知道五帝们的陵墓都在哪里,就是知道一些,也可能只是后人根据传说所修造的一些个象征性的陵墓,其中未必就真的埋葬着五帝的遗骨。河南偃师市的二里头,据说是夏晚期至商早期的遗址。在二里头出土了几件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这些铜牌是什么?它们就是夏代的瑁。其中的一只瑁,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胸部,估计是缝在袍服的“巾”上面的。为什么说它们就是瑁呢?因为这些明显是用青铜制成的龟背甲,我们可以从这些铜牌的剖切面上,看到与凌家滩出土的玉龟背甲一样的结构。这些铜牌上用绿松石构成的图案是什么呢?有人说是龙,有人说是饕餮,其实都不是。铜牌既然是瑁,那么这些图案所代表的即是神龟无疑。

图缺

  15-5:河南偃师市二里头夏代遗址出土的瑁。左长14.2厘米,宽9.8厘米;右长16.5厘米,宽11厘米。这是用青铜制成的龟壳形,背上镶嵌着珍贵的绿松石。

商代和周代有没有瑁,很难说,这一时期的玉瑁均出土于春秋或战国时的诸侯或贵族之墓中。传说周武王灭商,所获得的战利品玉器多达数十万件,这些珍贵的玉器有很大一部分都被周王分赏给了参与灭商有功的各路诸侯以及功臣。在商晚期妇好墓中,出土有数百件玉器珍玩,其中有些玉器属于红山文化古玉。红山文化玉器亦现出于一些西周贵族墓中,这说明对古玉的收藏是一种传统,已经有好几千年了,所以在西周墓中出现商代的玉器是不足为奇的。瑁是一种珍贵而奇特的礼玉,拥有一只瑁的意义并不亚于拥有一只“传国玉玺”。按《周礼》所言,瑁只能由天子所拥有,但是战国时代的诸侯个个野心勃勃,人人都想做天子,所以他们生前私藏着瑁,并在死后又将其带进坟墓。

图15-6所示的玉龟甲和玉瑁,均出土于春秋或战国时代诸侯及贵族的墓葬之中,图中的①和②这两只玉龟甲尺寸都不大,止不过方寸之间而已。而③、④和⑤这3只瑁,尺寸已与真实的龟无异。

图缺

 15-6:商、周至战国时期的玉瑁。①山西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②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③江苏无锡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④湖北丹江口市吉家院墓地出口。⑤山西太原市金胜利村赵卿墓出土。其中图① 、②所示玉龟甲疑为商代遗物。

玉龟本寻常之物,作者为什么说它们都是瑁呢?凡玉琢之龟,有头有尾又有足者,或为玩物,或为吉祥之器,或者学着河伯一样以龟为使,想要上达于天。若是无头无尾无足之龟,或仅有一片龟背甲,那么这里面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因为龟背象天,龟壳象征着天覆地载,这样的寓意就不是平常人可用的了。图15-6③、④和⑤这3只瑁,采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一书,它们被称之为“盾形玉饰”。很显然,它们与河南偃师市二里头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相比,几乎出于一辙。如果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确为夏墟,那么这些青铜牌的主人则非夏王莫属。如此则周王所用之瑁,则应与所谓“盾形玉饰”相类了。

上述3只盾形玉瑁,亦可视作龟背甲,因为盾牌亦不过是仿照龟壳来制作的。让我们分析和观察这3只瑁:其中一只雕有4条龙,另外两只刻有云纹,尽管出土地点不同,画面表现的内容也不同,但却都用十字弦线将画面分为四个区间,此乃“经天纬地”之意,是从真实的龟背甲内部的结构中悟出来的,经线是龟的脊骨,纬线是龟的肋骨,如此而已。战国时代的诸侯们,人人都欲成为经天纬地的天子,象吴王灭越,方始称霸,随即挥兵伐齐、攻晋,其野心之大如此,又岂不有瑁哉。

然而《说文》曰:“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覆)之,似黎冠。”《正字通》又曰“瑁方四寸”。这两种瑁,均与本节所举之瑁不同。那么除了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瑁为方形之外,其它如“似黎冠”之瑁,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呢?作者仔细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一查,结果还真的找到两件疑似之物(见图九十九):

其中一件出自陕西凤翔南县指挥村秦公1号墓,为春秋时代之物。此物不仅“似黎(犁)冠”,而且简直就是“犁冠”。在这个犁形玉饰上面刻有6只秦式龙首,如果说此物便是秦公所用的瑁,则说明秦人并吞天下之心,蓄谋已久。此物意寓秦人欲驾6龙以犁定天下,一统山河,果真有天大的抱负,而且秦公的后代子孙秦始皇也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

图缺

 15-7:左为陕西凤翔南县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似犁冠之玉饰。底宽3.6厘米,高5.2厘米,厚0.25厘。右为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3号墓出土之方形玉版,长14.7厘米,宽11.5厘米

另一件则出自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3号墓,为战国时代之物。其物为一块方形镂雕玉版,此玉版尺寸大小与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玉版相仿,图案则与江苏无锡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之盾形玉饰(瑁)相合,也是用十字线分隔出四条龙。中山国是一个由北方狄族鲜虞部落所建立的北方小国,姬姓,可能有一部分周王室血统。据说其国极其好战,因此历来被中原诸国视为心腹大患,俗云“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大概指的就是中山国之君,不可小觑。如果这块玉版即中山国君所用之瑁,则凌家滩炎帝所用之方形玉瑁,就不是孤品了。

(0)

相关推荐

  • “良渚”有解(二)此地无“王”

    [当前考古]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使我们知道该地曾经存在一个十分辉煌的古代文明,而考古学家誉之为"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具说服力的古代文明之一". 良渚遗址规模宏大,其遗迹.遗物表 ...

  • 浙江那些出土玉器

    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三者一脉相承的史前文化,更是这篇文明序曲中一段华丽的乐章.如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浙江那些精美玉器吧 玉三 ...

  • 凌家滩遗址揭秘1: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章:序言 图1-1:考古专家张敬国先生和他的惊人发现.对于张先生而言,发现凌家滩是他此生最大的荣耀:对于凌家滩而言,在屡遭盗掘之后能遇到张先生乃是不幸中的万幸:对中华民族而言,凌家滩是现存最早的, ...

  • 凌家滩遗址揭秘2: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2章: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 图2-1:凌家滩共工氏家族墓地的位置:左有巢湖,右有长江.古长江水位上升时曾在太湖山南侧形成巨大的湖沼,故古代凌家滩人实为水居部落. 要想全方位了解凌家滩 ...

  • 凌家滩遗址揭秘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3章: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大洪水以及部落战争 史籍中关于共工氏的记载,几乎无一不与洪水以及战争有关.上至女娲,下至大禹,数千年之间,共工氏几乎成为所有统治者重点打击的对象. 据<路史·共工氏传& ...

  • 凌家滩遗址揭秘4: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4章:凌家滩玉璜与中国玉璜文化的起源 玉璜,是一种装饰在史前先民项下.胸前和腹部的半环形.桥形或者半璧形的饰物.它是凌家滩遗址作为共工家族墓地的重要物证之一.如果说玉琮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的礼器 ...

  • 凌家滩遗址揭秘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5章:玉璜是古老的共工家族特有的标志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共工是上古传说中著名的水神之一,而且是古代南方民族的水神.神是有形体的,南方水神的形体就是彩虹,神也是有载体的,南方水神的载体就是玉璜.玉璜就 ...

  • 凌家滩遗址揭秘6: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6章:共工氏真正的身份是一群工匠和他们的首领 如果说凌家滩遗址大量出土的玉璜是其作为共工家族墓地证据之一,那么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另一大宗物件--大量的石锛.石凿.石铲.石斧等,则更进一步证明了共工家族 ...

  • 凌家滩遗址揭秘7: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7章:共工家族源流及其在传说中的著名人物 共工氏的族源和族系,以<山海经>中的记载较为详细.仔细了解共工家族的一些著名人物和事迹,这对我们揭开凌家滩玉器上的一些神秘图像和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

  • 凌家滩遗址揭秘8: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8章:共工家族与河伯家族的历史渊源 据<路史>记载:"炎帝器,器生鉅及伯陵.祝庸."也就是说共工之父祝融还有两个兄弟:老大叫做钜(巨),是黄帝的高级参谋.老二叫做伯陵 ...

  • 凌家滩遗址揭秘9: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9章:凌家滩遗址87M4号墓主人及其出土器物揭秘 87M4是墓地最南边居中的大墓,按照南尊北卑.中尊偏卑的墓地布局,此墓主人的地位在全墓地中最为尊贵.此墓墓口中部放置着一把的巨型石钺,重达4.25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