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拥有慈悲心,还会激发他别的很多重要品质,比如恻隐之心,又叫“同理心”。古代的先贤特别重视人的“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就是“非人也”。孟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如果掉井里去了,大家都会本能地去救他,不是为博得名誉,也不是为了与孩子的父母交友,更不是因为讨厌孩子的哭声,而是人类的本能,是人心最善良的那一点使然。每个人心里都有善念,我们帮孩子把它启发出来了,孩子将来就活得幸福;我们把它给压下去了,孩子将来就活得痛苦。央视的记者柴静采访药家鑫的父亲那期节目,我看了以后很震惊。药家鑫被枪毙的前一天晚上,他父母前去探望。药家鑫跟他父母说:“我早一天走,早一天投生,你们晚投生,将来做我的孩子吧。因为我欠你们养育之恩,我要报答,所以我来照顾你们。”其实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坏人,药家鑫生下来也有善念,但为什么被泯灭了呢?是不恰当的教育造成的。他的家长培养他学钢琴,逼着他学。据说孩子一边哭一边弹,只要弹不好,就会遭到惩罚。学琴是为了培养孩子美好的品质,技巧是次要的。如果家长不明白这种主次关系,只关注次要的素质,而忘记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品质,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药家鑫为什么会在撞了人以后再捅对方几刀?因为不知道这件事该怎么跟他的父亲交代。这是一种本能。家长的教育泯灭了孩子的恻隐之心,所以这个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有一天,我去楼下散步,看到一位老奶奶带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做什么呢?踩蚂蚁。孩子看到密密麻麻的蚂蚁,本能的反应就是用脚不断去踩,觉得很痛快,而奶奶这时却笑嘻嘻地看着孙子。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启发孩子的恻隐之心:“你是生命,蚂蚁也是生命,它也有家,它们会分工出来找东西吃,喂小宝宝,有好多工作要做的。你把它们踩死了,蚂蚁宝宝怎么办?”人类和世间的生命万物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有危难了,我们要同情它们,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恻隐之心。从佛教的观点来讲,我们跟万物都是一体的。你对大家好,大家也会对你好。我们但凡做一点儿恶,比如说,随手将塑料袋一扔,保不齐这个塑料袋污染了的土壤,哪天种出来的菜就送到自己的嘴里去了。如果每个人都随手扔塑料袋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吃的蔬菜全都是塑料袋土壤种出来的。如果不阻止,就等于是培养了他恶的品质,他会认为:因为我有力量,我就要欺负这些弱小。等孩子长大了,这种品性就会在与人相处中表现出来,自然地,别人也会对他表现出类似的行为,让孩子处于一种恶性的生存竞争环境里。家长对孩子恻隐之心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说教层面,更多的是要用平时点点滴滴的想法和做法去感染孩子。如果我们自己连很多细节(比如踩蚂蚁)都不注意,那就别指望能教好孩子。有恻隐之心的孩子将来长大了,做事公平、对人友善、乐于助人,也会遇到很多贵人相助的。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曾经有一次你随手帮了一个人,你都忘了,但日后的某一天你遇上点儿难事,很奇怪地,那人就出现了。只有让孩子不断接受、强化这些正向的能量,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少很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理和身体都健康。这样的健康,才是长久而切实的健康,是我们追求的身、心、灵层面上的完整的健康。
书名: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作者:罗大伦,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