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扶弱 | 蔡大少
作者简介
蔡 大 少
姚扶弱
说起“蔡大少”,王市镇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农村里锻炼出来的干部,常熟市首批农民企业家——蔡华。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来,用坦诚、真诚、忠诚,书写了生命中可圈可点的一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与当今好多声名卓著、功成名就的企业大鳄齐名。他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对集体有着一颗赤诚的事业心;对同志有一股火一样的热情;对弱势人群充满了同情心。只可惜,他从市钢厂退休以后,未能多享受几年安逸清闲的晚年生活,也未能饱览他一直描绘的未来农村新景观—— 人人手握大哥大,田头宅基停宝马。赤脚农民住别墅,一日到夜乐哈哈。由于多年的奔波操劳,引起身体过度折旧,以前从不当回事的头疼脑热,伤风咳嗽而蛰伏的病灶,终于迸发成恶疾,使这位堂堂七尺男儿轰然倒下。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乐观、坦然,也很惆怅。最大的遗憾是有愧于结发老妻,有愧于自己的子孙,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遗产留下,“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落得个清清白白。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蔡大少”的美名还在被大家传诵着。
1930年,蔡华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里,有田有地还有五开间带墙门的瓦房,在村上也算得上富裕之户。他读过《三字经》、《千字文》、《中庸》,十六岁父亲去世后就去做了道士。他同情弱者,仗义疏财,生性好博,自然地加入了赌钱的行列。输了就捣腾祖产,赢了掼派头,到饭店、酒馆“包全台”。解放后,蔡华戒了赌,但“蔡大少”为人豪爽的名声传扬开来。
这里说的是大跃进那年,蔡华摇了船去大义换“良种”,当地的村主任“借了债”也要招待这位仰慕已久的朋友(当时没有招待费,都是自摸)。在望虞楼上点了猪头肉、氽小鱼、兰花豆,要了几瓶“手榴弹”(粮食白酒),尽起了地主之宜。席间,服务员过来问了句:“这位客人是哪里的?”东道主亮着大嗓门告诉她:“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市'蔡大少’”。过了一会,只见她端来了一大盘白斩鸡和一条红烧鱼,蔡华心想,这位新朋友倒蛮上路的;东道主却暗自纳闷:你“蔡大少”是不是嫌我太小气,另外又添菜。后邻桌的一位长者过来解开了谜底,他先恭恭敬敬地敬了二杯酒,再自我介绍道:“我是做小买卖的,十多年前挑了一担蔬菜去王市赶早市,没想到碰上了下雨,遂躲在小酒馆里喝闷酒,心里担心着这菜怎么处理,算帐的时候,店主说今天在座各位的酒钱都记在'蔡大少’帐上。我打定主意,一定要见识见识你,那时你年少英俊,真有一副大少的派头,听说我还有一担菜搁在那儿,你就吩咐店小二按市价付钱,让我轻轻松松地回家去。这个情我一直记着呢,今天瞧见你面熟,特意叫服务员过来证实一下,添两个菜以表我心意。现在咋样,手气还好吗?”“老朋友看你说的,那都是旧社会染上的恶习,一解放,我就参加了土改,又经过互助组、合作社,如今又入党,早就脱胎换骨了。现在想的、做的,是怎样把地种好,多产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对老百姓有一个好的交待,所以还有什么心思去想那玩意,哈哈哈!”
“蔡大少”金盆洗手了,可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秉性依然留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他从农村支部书记起家,历任企业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这步步高升的奥秘都来源于两个字——拼搏。“蔡大少”与生俱来的博性,造就了他凡事总喜欢与人比一比的风格。在农村里,他争的是样板,抢的是红旗,一直当他的领头羊。即使在文革期间受冲击而遭停职时,他照祥有抗衡的办法,他找到当时造反派司令,坚决要求到饲养场去接受监督劳动。“司令”心想,如能把“蔡大少”改造好了,也是一件莫大的功劳,于是大发慈悲,恩准了他的请求。“蔡大少”把铺盖搬到猪舍,在这个“世外桃园”里当起了饱养员。隔了一段时间,这位“司令”心血来潮,跑到养猪场想找茬整整“蔡大少”,但见围栏里的猪只只滚瓜溜圆、膘肥体壮,比其它人养的猪更出色。一身饲养员打扮的“蔡大少”拉住他坐在毛主席像前,一起向老人家汇报汇报思想,来个“斗私批修”。以后每每讲到这里,他总是朗朗大笑,“他要斗得过我这个猪司令还嫩着点。”1980年,他离开农村,走上企业领导岗位,他把“不进则退,勇于争先”当成了座右铭。“要么勿做,要做就要做好。而且要争取做得最好”这句话,不仅常挂在他的嘴边,而且始终贯穿在他的创业实践中,也造就了这位农民企业家的卓然风范。
蔡华有很多的光荣称号:优秀厂长,省、市级明星企业家、劳动模范,担任过市政协委员、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等职,这是党和政府对他所做出的贡献的最大褒奖。他为集体创造了无数财富,退休的时候,他都没有给后辈们留下什么值得夸耀的家产。在他病重的日子里,好多领导同志专程去医院看望他,握着这双创造过无数辉煌的手久久不放,他们衷心希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他主持过工作的机床厂、电厂、市钢厂的后起之秀们虔诚地围护在他病榻周围。特别是有许多老客户,经常念叨蔡书记的名字,几十年的交情,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岂止是热情、关怀、帮助,更多的是崇拜他的人格魅力,“一个值得割头换颈的朋友,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他工作过的南桥、建新、南塘等村里的老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蔡书记、“蔡大少”给予的恩惠,恋恋不舍这位好父母官。
“蔡大少”的故事很多,以上写的只能算略见一斑,如有意,一起为他写个正传如何?
相关链接-- 常熟记忆代发文章索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