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现代文学作品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12日第10版,题目为《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拙作《“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中国青年报》2016年9月26日第10版)发表后,所引起的关注和反响令我始料未及。一些媒体希望采访,被我婉言谢绝,不免得罪,还望见谅。文章一旦写完,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所有的意思已经表达清楚,我没有更多的话要说。
之所以要再写一篇文章,是我感到目前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偏离了方向,有必要将这艘船拉回到正确的航道上来。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面临的难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本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为流传数百年的文学经典有其存在的价值,自不待言。我从来没有说过,人们不应该阅读“四大名著”,我只是说“四大名著”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而已——而且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至于“四大名著”到底适合不适合孩子阅读,坦率地说,这并非一个理论问题。陆祁孙曾在《合肥学舍札记》中毫不含糊地警告:“余深恶演义《三国志》,子弟慎不可阅。”我并不厌恶《三国演义》。但是,当你开始给自己的孩子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读到某些段落的时候,能不能或者应不应该继续读下去,做父母的自己心里最清楚。
其实,真正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四大名著”到底适合不适合孩子阅读,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当孩子开始识字读书时,家长要给他(她)们买哪些书来读?我们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是:当家长准备给孩子买书时,可供选择的令人满意的现当代白话文学作品是如此之少!《“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是试图引起全社会都来关注适合孩子阅读的优秀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择与创作活动。
判断哪些书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标准不在于书籍本身是经典还是非经典,而是在于:第一,能否帮助孩子更快更容易地认识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公认为最难学习的文字。我们需要通过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更容易地认字,从而使他(她)们能够更快地进入自我阅读的阶段。要让孩子在认字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认字。不能把孩子的认字活动和阅读活动割裂开来;第二,能否引起并持续保持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帮助他(她)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一旦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一个人就可以不再受制于家庭、出身、阶层、生存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通过自学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第三,能否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帮助他(她)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点至关重要,甚至比其他任何方面还要重要得多。如果不能从阅读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就无力抵御来自现实世界的种种诱惑、压力、挫折、困惑和痛苦的折磨与煎熬,就不可能挣脱心灵的枷锁,实现超越,获得自由,反而有可能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一步步滑向黑暗的深渊。一进一出,判若两人。
我之所以主张“四大名著”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就是源于上述三个判断标准:第一、半文半白的表达方式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容易地识字,反而加大了孩子识字的难度;第二、大量的古体诗词曲赋不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使孩子因为读不懂文本而产生畏难心理;第三、源于古代中国市井文化的某些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反而容易使孩子在心性未定时受到不良影响。
如果以上述三个标准来衡量,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知识界、文化界和出版界为孩子所推荐、提供的优秀现代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我们在这方面所开展的有意识的系统性的科学性的工作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或者放弃了成年人应该对孩子阅读所承担的教育责任。我们有多少学者能够从孩子的阅读心理和智识能力出发,运用最简单的汉字,为孩子们编写一套拾级而上、由浅入深的权威的白话文读本?我们有多少儿童心理学家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立足于孩子的阅读和教育,编写一套既能勾起他(她)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他(她)们建立起正确价值观的科学的白话文读本?我们又有多少研究现当代文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学者能够一起携手合作,在现当代白话文学作品中为家长和孩子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之作?如果是我孤陋寡闻,那再好不过,至多是我个人的无知;但如果不是我孤陋寡闻,那就是时代的错误。这些空白应当得到填补,也必须得到填补。
儿童阅读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关乎世道人心,也关乎我们每个家庭的未来和整体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我们不可能让孩子只通过课文、教材和考试去接受教育。那样的话,他(她)们也许可以学会知识,但一定不能获得智慧。我们必须让孩子学会阅读,喜欢阅读,通过习惯性的大量阅读去传承文化,认识世界,凝聚共识,发现自我。这些目标不会自动实现,必须也只能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才能完成。归根到底,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孩子——也是未来时代的成年人——都是这个时代成年人的孩子,都应该得到所有成年人的照顾——不仅仅是身体上生活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呵护和引导。
那么,如何解决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优秀现代文学作品时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呢?我在《“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一文中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大学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应该更积极地行动起来,引导社会更加关注孩子的白话文学的阅读生活和体验,推荐并创作一批新的现代文学经典;二是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以及文学创作者应该携起手来,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出发,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为社会推荐并创作适合孩子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三是知识界和出版界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和教育责任,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更多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这三项工作费时费力,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具有更大的决心和耐心,更需要关心儿童成长和儿童阅读的专业人士的团队合作。
除此之外,也许我们还可以发挥民主和草根的力量,在儿童阅读问题上实现“自救”与“互助”。比如,我熟识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就为他的孩子创作了不少高水平的儿歌和故事。把这些儿歌和故事分享给社会公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孩子们的阅读材料,并扩大每个家庭在选择儿童读物时的选择范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有关儿童阅读的事业,做比不做要好,早做要比晚做好,多做要比少做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假以时日,当可以实现我所期望的,在孩子的书架上能够出现更多更好的现当代白话文学经典,至少会比目前的种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