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从黄金期开始

一,习惯养成的黄金期

(一)习惯养成期

       1.习惯养成时间。心理学术语,“习惯养成期”指每一个新习惯要保持下来,所需要坚持的时间。一般来说这个数字是21天,也就是坚持3周时间,一种新习惯才能被接纳,大脑才能将新习惯视为日常活动。

       2.习惯养成需要坚持。偶尔一次未能坚持并不代表计划失败,可以向后顺延1日。但如果你急于养成一个好习惯,那么坚持连贯的21天还是最好的方法。

       3.习惯养成和改变的同一性。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同样,21天也可以改掉一个习惯,所以,不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21天就能让你习惯或者不再习惯!

(二)习惯养成“黄金期”

       1.不同年龄段的成长黄金期。6—7岁,智力发展;7—8岁,学习习惯培养;8—9岁,纪律分化;9—10岁,注重后果向注重动机过渡;10—11学习兴趣培养;11—12个性形成和发展。

       2.幼儿园和小学是关键。许多研究者认为,孩子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在幼儿园和小学。初中还可以弥补,到了高中就相当困难。

习惯养成“黄金期”是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在“黄金期”对孩子实施好习惯教育,事半功倍,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终身难以弥补。

二,黄金期要培养那些良好习惯

习惯有多种,有卫生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阅读习惯、节俭习惯、文明习惯、为人习惯等等。下边仅举几例。

(一)阅读习惯

一般来说,从9个月开始,就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图书了,只要根据孩子的认识能力、语言能力选择适当的书,循序渐进地给他看,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1.9个月-1岁。9个月至1岁的孩子看的图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画面清晰、干净,最好一物一图,如一只苹果、一只鸡、一条狗等。因为1岁孩子的平面视觉经验还很有限,所以画面一定要简单明了,不要杂乱。二是色彩鲜艳、明快,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三是内容对于孩子有一定熟悉性。当孩子看着图片时,父母要说出该物品的名称,让他跟着学发音,这是为了将音和图在大脑里建立起联系,为以后认图、说话做准备。

       2.1岁-2岁。1—2岁的孩子可以看由大幅图画组成的书了,内容最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如房屋、日常生活用品、动物、玩具等。图书的画面要简单,色彩要鲜明,配的话语、儿歌要简单、押韵、有节奏,适合孩子挺、学、说。

       3.2岁-3岁。2—3岁的孩子语言飞速发展,所以父母可以和他一起读一些情节简短、有趣、与孩子熟悉的事物有关、以图画为主的故事书。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用简短的语句把故事内容讲清楚,还可以一边读一边让孩子在书中找出讲到的事物,或让孩子重复父母讲过的话。

       4.3岁-4岁。3—4岁的孩子需要内容上更丰富多彩的图书了,如有关动物、小朋友的故事。故事里不仅要有孩子熟悉的事物,还要有一些新鲜事物,要有较多的细节和情节,以便孩子在看书听故事时能学到新知识。当然书中仍然要有较多的图画,以适合孩子的胃口。

       5.4岁-5岁。4—5岁的孩子可以看有故事情节的连环画了,因为这时候孩子在语言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比起2~3岁儿童的字词、简单句要精彩得多了,能够灵活地与成人进行日常对话,而且喜欢自己编故事;在认知能力上也同样大大地进步了,充分表现出具体运算期的特点,能很生动、形象地思考问题,喜欢自我尝试解决问题。

      6.5岁-6岁。5—6岁孩子阅读的面当然更是广泛,而且从形式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更多的图文并茂,让孩子开始在阅读中欣赏文字,虽然不强求孩子记住那些文字,但早期的看会给孩子留下痕迹,相当于于一种潜伏学习,而且有图片对照,更容易留下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入学的准备。

(二)诚信和尊重的习惯

       1.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础。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不堪为伍的;一个言而无信的民族,是自甘堕落的。

       2.耐心听别人讲话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习惯之一,也是吸纳一切智慧的必要。因此,从小学会用心倾听各种声音,而不去粗鲁地打断别人或随意插嘴,是现代儿童应有的良好素质。人群积聚的地方,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倾听的人,听有益的知识和信息,自己用心归纳整理。

(三)行为规范的习惯

       1.按规则行动。按规则办事是地球公民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意愿,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中国加入WTO的现实,尤为紧迫地提出了这一强烈需求。对于儿童来说,养成做事之前先了解规则的习惯,并自学遵守有关规则,是儿童社会化的范式。譬如,从小养成习惯于公共场所的排除队,而拒绝投机取巧。

       2.天天锻炼身体。健康第一是教育永恒的方针,也是人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重要的发现值得人类铭记: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养不成运动习惯,长大了养不成运动习惯,而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生命的质量必定下降。(名人名言  www.lz13.cn)因此,小学生每天应保证睡眠10小时,学习不超过6小时,而运动1小时以上。

       3.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善始善终对于儿童是困难的,却又是十分必要的,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其责任心的形成,对于父母与教师来说,用百次机会可养成儿童某种文明习惯,若错过最佳教育时期,千次万次了是徒费心机。

      4.节约每一分钱。每个人的节俭不仅仅显示了个人的道德观与生活能力,也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节约每一分钱的实质是节约资源,并从中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与博大智慧。(借鉴不浪费是美德须提倡。个人赞成吝啬守财奴式的过分节俭,该花的钱就花,不该乱花的要控制。开源节流是大智慧。)

       5.干干净净每一天。从清洁做起,是培养孩子神圣感的良好措施。不必穿名牌,更不必奇装异服,只要求干干净净,譬如,剪去长指甲、经常换洗衣服、经常洗澡、不使自己发出异味、书本不乱涂乱画等。

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教育孩子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保持衣服干净,不乱涂写,勤洗手,洗脚,洗澡等。

      6.做事有计划。成功的事业离不开周密的设计与不懈的奋斗,我们都鼓励孩子走向成功,却又矿太宽容孩子的心血来潮和胡思乱想,尽管这的确是儿童期的自然反应。假如当孩子提出某项请求时,我们总是轻轻地地问一句:你的计划呢?当儿童逐步习惯了行动之前做计划,一个伟大的变化就开始了。如果,我们耐心地与孩子讲座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成熟起来了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譬如每天临睡之前,将第二天穿戴的衣服或使用的东西摆放整齐,就是儿童做事有计划的必要训练之一。

(四)文明礼貌的习惯

       1.礼貌待人。作为一名现代家长,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

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父母首先要尊重老人,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感化。使孩子学会从小就尊重别人。教育孩子在学校,见到老师或同学,要主动说一声“老师好”或“您好”,同时报以微笑;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用微笑表示你的谅解;尊敬、爱护和关心老人,尊重外地人、有困难的人或残疾人,对他们有礼貌,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方便等等。

       2.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对于一切来自他人的帮助都应心存感激,对于一切妨碍他人的行为都应心存愧疚。这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如能养成及时表达内心感受的习惯,既可以与他人心灵沟通,又可以避免遗憾的产生,从而使自己处于健康并积极、主动的生活状态。

(五)学习的习惯

       1.合理安排时间。据美国教育专家研究观察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阶段,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学习等生活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需要。

       2.模仿榜样。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小看的。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家长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读书,看报纸。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自身的行为习惯做起,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通过点滴培养、训练,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影响。

(六)为人处世的习惯

       1.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学龄前正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有大量关于为人处世、性格理想的诗词、故事、儿童等,孝顺、礼貌、诚信等美好的品格,都能在书中找到典范。不需要给孩子空洞地说教,只要给孩子们多讲故事,多学诗词歌赋,时间一长,孩子们便能领悟书中的道理,并自觉运用到生活中来。

       2.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孩子以后成长、生活离不开集体生活环境,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与伙伴儿进行友好交往,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为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并及时鼓励夸奖他们。同时要求孩子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在学习上教育孩子不懂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对成绩差的学生不能歧视,要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等等。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事事,处处以自己为中心。

       3.记住自己的责任。责任感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人才能自觉、勤奋地学习、工作,做各种有益的事情,掌握各种技能,孩子必须从小培养责任感,以便长大后能尽适应社会,能照顾家庭,完成本职工作,尽自己的义务,从而成为优秀人才。

在目前,许多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责任感较差,他们“不知道疼人”,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甚至不关心自己的父母,这些抱怨随处可闻、到处可见。从前,中国多数家庭是多子女的家庭,生活水平不高,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比现在要轻得多,孩子的责任感可能在兄弟姐妹之间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得到体现,例如,“让着小弟弟、小妹妹”,“哥哥、姐姐要多干活,要让他们多吃点”,等等。每个人都要担任一定的角色,长幼有序,每个人的责任、义务都不同,责任感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而现在,孩子性情冷漠,责任感缺乏已成为普遍现象了。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让他们了解家庭收支的道理,社会分工和人际关系,每个人应负的责任;要对孩子的行为多加指导,使其渐渐走上自立的道路。家长可以让孩子从小做一些家务劳动,如收拾床铺、洗碗筷、洗手帕、取报纸、订奶等,使之明白自己是家庭一个成员,应尽一份义务,负一定的责任,如果不做到这一点,是要被批评、处罚的。

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方面,德国的经验可供借鉴。他们把家务责任范围规定为:6岁以前的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6到10岁要帮助洗杯盘碗碟,购买小物品;10到14岁要整理草坪,洗刷鞋子;14到16岁要参加宅旁园地的劳动。对不愿干和不完成父母交办的家务事的孩子,按违犯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法规论处;双亲可以请求市监管委员会给予帮助。

(七)热爱音乐的习惯

孩子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孩子的发展需要音乐,年轻的父母们应该积极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玩音乐”,带领孩子走向音乐的王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

       1.学会听。音乐离不开声音,在大自然里让孩子学会听鸟鸣、蛙叫、雨水的滴嗒声、汽车的鸣笛声等。引导孩子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和孩子一起玩“敲敲听听”的游戏,例如在厨房里用筷子先敲敲铝锅,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经常让孩子闭上眼睛,问孩子听见了什么声音,在生活中,在孩子高兴的时候,反复训练孩子的听觉,使孩子从小听觉灵敏。

       2.学会记当孩子对物体的各种声响发生了兴趣,我们就应该进一步要求孩子记住这些声音,例如:让孩子辨别家人的说话声、走路声、敲门声等。假如您对孩子在听声音和记声音方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一定会发现孩子对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和细微辨别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

       3.学会拍这里所指的拍,就是对孩子进行初步的节奏训练。拍手是孩子们经常重复的动作,也是孩子表示内心喜悦的动作,我们可以从拍手开始,和孩子玩玩拍手的游戏,训练孩子的节奏感。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我们要培养孩子在朗诵、拍手拍腿、跺脚等活动中对节奏的敏感。

       4.学会唱。孩子很希望通过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愿望和理想。模仿是孩子最大的特点,我们应当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给孩子准备各种歌曲,世界名曲供他们欣赏或学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们教孩子唱歌时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节奏感强。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父母可以借助录音机、VCD等设备,让孩子从学唱简短的儿童歌曲入手,引导孩子多听、多练、多唱。

       5.学会动。孩子们在音乐的感召下是喜欢“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孩子天生喜欢随着歌曲音乐做动作,我们大人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夸奖,给孩子一个充分发展自我的舞台,让孩子尽情地表现自己,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逐步帮助孩子协调四肢的动作,使其动作优美。在生活中家长要和孩子共同编小律动,一起分享音乐带来的欢乐。

        6.用和谐的古典音乐做生活的背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利用如《潜脑音乐》 做孩子生活的背景音乐,开发孩子的右脑,提高孩子的情商,在长期的背景音乐熏陶下的孩子养成 爱好音乐的儿童,他的思维、观察、记忆、想像等各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孩子。培养孩子“音乐细胞”家长们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制定一套最适合您孩子的训练方法。

(本文是我的新书《为孩子立榜样》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f917700102z1bo.html,的一部分,京东、当当均有出售。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