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东山七姓瑶

我每到一个村,都会与村中掌管谱书的人交谈一下。因为大凡掌管谱书的人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多少也识得点历史典故,更利于挖掘到更多的历史古韵。但此次五岔水的翻谱却令我十分奇怪,陈氏族谱因当年土匪杨青山的焚村事件,原谱付诸一炬,现谱并入了义门陈氏,其掌谱的老人竟然不识字,直接让我无语。

我们一般所称的七姓瑶,指的是蒲、刘、丁、沈、石、陈、梁等七姓瑶民。从陈姓的谱书上追溯:“始迁子万公,原籍四川西陵,于明万历九年携异姓盟誓兄弟蒲、刘、丁、沈、石、梁诸公自贸易来楚遂各择地而处”。“下担于奇溪滩相玄多代,至景梁公迁辰阳五岔水这个山水秀可为三湘冠之地。”由此推算,明万历年间的子万公至今才438年,比后来迁居于此的刘姓还晚了上百年左右,让我只能感慨这本谱书对历史的不严谨。

鉴于七姓瑶发源地五岔水谱书的凌乱,我不得不翻出我所掌握的其它几姓的谱书进行溯源。梁姓,公元1144年延继公迁会同,再迁溆浦,三十四代,至今850年,而蒲姓的谱书迁徙路线相似;刘姓的谱书并无具体的时间点,只记述有其祖上元进士任靖州牧的刘文质迁至铜湾长田埠,墓在千田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立有华表;再翻开曾因追赶瑶人而至刘家垅的黄姓人的记述,黄姓人与陈姓人在五岔水共居有一百多年,而从五岔水迁走已有三百多年,共近五百多年。由此足以证明,陈姓在五岔水的村史至少五百年以上。

又翻开刘家垅的刘姓谱书,其谱成于九十年代,与中方汉姓刘也已并谱。但从其谱书的记事来看,和七姓瑶人的迁徙传说比较契合。刘姓族载:"伶仃孤苦,奔走风尘,东处被敲诈勒索,西处被欺压驱赶,追进深山老林罗子山。"又有载“居地虽定,而外侮频凌,为防豪强欺凌,驱赶盗匪扰抢劫,遂与当地人单势孤者其它六姓结盟共御外患,始得安居垦植。”由此可以推算,七姓瑶人一直在不断地迁徙,生活在颠沛流离中。

更据米氏族谱米柏公秩事:“柏公袭元士官郑万户爵,编管东山丁刘蒲沈石陈梁七姓猺(瑶)族。”元朝时的米柏编管东山七姓瑶,而作为七姓瑶发源地的五岔水陈姓却仍不知位于何处?其祖上子万公直到几百年后方从四川迁来,还在奇溪滩上相玄数代,岂不自相矛盾?

最终,我翻开了《辰溪县志.武功志》,至后周始称蛮猺:显德间,蛮猺数出寇边,逼辰州,杀掠民畜,无宁岁。按:邑东南与黔、溆交界处,世为猺人所居。今县东山尚有七姓猺民,但久经向化,固有异于昔之为猺者。由此推断,辰溪的七姓瑶民迁徙于此早于后周,更勿论宋元明清,距今至少1043年。

又此后历朝,自宋乾德元年,太祖召辰州猺人秦再雄至阙下,察其可用,擢为辰州刺史。元丰元年三月,辰沅猺贼冦边州,兵击走之。十一月,辰州猺叛,二年已未,诏知州谢麟督捕猺贼,麟且捕且招,一方以宁。……往后元明及皇清,猺人屡次起兵攻陷辰溪、溆浦、辰州,又屡次被镇压,充分地证明了瑶人活跃于辰州府辖区,特别是辰溪、溆浦、黔阳三县交界之处。

元至正十六年丙申,猺贼复寇辰州,守将和尚以乡兵败之。自此之后,明清再无猺人为乱之记载,这和米氏族谱米柏公秩事的记载相吻合:“柏公袭元士官郑万户爵,编管东山丁刘蒲沈石陈梁七姓猺(瑶)族。”自米柏编管东山七姓瑶后,《武功志》中只有苗人为乱,再无猺人作乱之说。

米姓是迁辰溪最早的几大家族之一,且其自宋迁辰以来,历数几十代人都是文脉相传,久盛未衰,其谱载所述,是最有权威性的家谱之一。结合梁姓、蒲姓、刘姓的家谱可以断定七姓瑶人迁居辰溪至少千年以上。

编者注:寻找七姓瑶探源的资料,如有谱书可拍照于我!(13789261386)

(0)

相关推荐